今年是当之无愧的选秀热门年,前有话题不断的《青你2》,后有初期靠口碑起来的《创3》,如今再加上热搜榜上打得火热的《浪姐》,唯一的男团选秀《少年之名》似乎淹没在了女团的浪潮中。
有人说优酷资源烂、炒不火,但资本从来不是唯一要素,靠粉丝起家的选秀团能走多远,除去实力,还要依靠整个文娱行业的发展。
01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少年之名》
6月份的尾巴,《少年之名》第一期终于上线——“实力选手退赛”、“易烊千玺力挺回锅肉”,还未播出就给大众奉献上了不少热搜。
4月开始预热,却不断延期。
6月中,张艺兴PD忍不住微博喊话节目组——
众人这才发现,还有这么一档男团节目,夹在三档热门女团选秀(芒果台《浪姐》、爱奇艺《青你2》、腾讯《创3》)的缝隙中,顽强地生存着。
若无意外,这应该就是今年唯一一个男团选秀(如果《披荆斩棘的哥哥》不播出的话)。
作为糊综《以团之名》的第二季,“出生欠佳”的《少年之名》深知竞争压力大,试图在导师制度和训练制度上另辟蹊径。
在充分吸收了第一季《以团之名》导师阵容知名度低,节目预热难的失败教训之后,第二季更名为《少年之名》,请来了胡彦斌、程潇、郭敬明,韩宇作为固定导师,易烊千玺、王嘉尔作为飞行导师,更有张艺兴领衔,VAVA毛衍七、Franklin余衍林、刘隽、谭洲助阵的特训团。
怎么看都是一幅王炸的好牌,各位导师要流量有流量,要热度有热度,要实力有实力。
只可惜练习生大多是各大选秀节目中没有红起来的“回锅肉”,新鲜度上差了那么点火候。
就目前播出的两期来看,出圈的话题少了些。导师们能不能带得动,最后能打出什么样的水花,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02平台混战,内娱选秀的前世今生
说起内娱的选秀节目,最早要追溯到1984年的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在这档以专业性著称的的比赛中,由专业评委全权打分,得出最后排名。
观众在整个过程中,更像是一个看客,实际并不拥有任何的发言权和表决权。咖爷上上周刚发过一篇聚焦国内综艺的文章,仔细盘点过这二三十年国内综艺的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来看看。(详戳链接:我们离“乘风破浪”的国综,还有多远?)
大众熟知的江涛、田震、谭晶、姚贝娜都是这个节目的冠军。
2004年,起源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系列,打破了这个传统。
由选秀教母龙丹妮一手打造的“超女”,需要通过不断PK的形式,选出优胜者。
极大地带动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开创了大众票选的先例,更捧出李宇春这样的“现象级草根偶像”,中性STYLE风靡大街小巷。
次年,不甘落后的各大卫视紧跟其后,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选秀节目.
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雪碧我型我秀》系列,为内娱圈输送了李易峰、井柏然、薛之谦等至今仍活跃在娱乐圈的小生。
10年后,选秀节目再一次革新。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制作精良,看重音乐性和专业性,是此次创新的特点。
“你有什么梦想呢”也成为了这档励志类选秀节目过不去的梗。
再之后,随着背靠大型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优爱腾”三足鼎立,也要来瓜分传统电视平台的一杯羹,选秀节目被重新定义。
传统的电视平台,是要通过不断PK选出冠亚季军,决赛之夜之后也再无下文。
新兴的网络平台,是要PICK出一个大众最喜爱的团体,决赛之夜,限定出道后,继续以团体名义活动一至两年(粉丝戏称为“包售后”)。
2018年,爱奇艺仿照韩国著名选秀节目《produce 101》,推出了《偶像练习生》,孵化出了现象级顶流——“巨C”蔡徐坤。
同年,腾讯也推出了女团选秀《创造101》,“锦鲤”杨超越,在社交平台中被人们疯狂转发。
次年,优酷也不甘落后,推出了“未火先糊”的《以团之名》。
网络平台对节目时长没有过多的限制,又有实时打榜、实时投票、发送弹幕等多种互动形式。
选秀节目从原本紧张的“选”,逐渐演变成让观众看热闹的“秀”。
传统的专业评审团,变成了没有决定权的导师团,作用也从一锤定音的“阅卷人”,变成了帮助练习生呈现更好的舞台“老师”。
传统的“实力就是一切”的评判标准,也慢慢退居“二线”,谁更有观众缘、谁的粉丝基础更好成为主流。
在实时互动下,“养成系”选秀节目频频让人意难平。
03选秀团体结局,利益驱使的必然
6月23日,“火箭少女”解散之夜,狠狠地吸了组合的最后一波热度。
随着NINEPERCENT和火箭少女101的先后解散,不仅宣告了中国第一代养成系选秀团已落下帷幕,同时也意味着选秀成团类节目的模式已固定——
经济公司负责选拔和培训艺人;
选秀综艺负责包装和营销艺人;
成团出道之后,艺人通过拍广告、接演出、发专辑、上综艺等途径进行变现,完成资金回流;
再开始新一轮的艺人培养流程,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作为一场让多方共赢、全民参与的“SHOW”,解散是限定团体的唯一结局,也是资本的必然结果。
这之中牵扯到的利益集团主要有:平台、赞助商、限定团运营公司、原生经纪公司。
对于平台来说,制作一档选秀节目,不仅意味着赞助商源源不断地广告收入,更意味着粉丝们真金白银的打榜盈利。
更有甚者,因为一档节目,使得整个平台股价飙升,流量爆表,例如《乘风破浪的姐姐》就让芒果TV的股票七天暴涨200亿。
对于赞助商来说,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签下未出道的练习生,附赠上一个节目周期的热度和曝光,何乐而不为?
对于原生经纪公司来说,艺人出道了意味着更多的曝光和资源,解散以后,还可以回来和自家的其他练习生,再组一个Team继续“吸金”。
即便没出道,至少自家公司也从此拥有了姓名,也可以以此吸引更多的新人签约,通过其他方式盈利。
例如,在《令人心动的offer 》里,何炅曾提到有一类经济公司的赚钱模式,就是通过大量的签约新人,签约了之后不给资源、不给曝光,就是为了熬年头,最后赚一笔高额的违约金。
在这场多方利益的角逐中,只有那些作为商品被包装好、剪辑好呈现给大众的练习生,面临的是一次真正的“生死之战”,能不能“出道”?能不能“上位”?
所谓的“小红靠捧,大红靠命”,在这场角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04千亿市场的中国偶像经济
近二十年来,中国选秀节目经历了若干个阶段的变化与发展,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在资本逻辑中,中国造星模式的革命性突破。
从专业评委投票打分制度下,相对封闭的传统造星阶段;到把投票权透明化,分发给大众;最终孵化出一个团体IP的工业化造星时代。
而工业化造星模式的真正推动者,其实是隐藏在幕后的,娱乐产业链条上的,利益相关的众多资本方。
随着资本方的大举入场,艺人包装流程化,产业平台商业化,越来越多的“明星”正在被加速化制造,被称为千亿市场的中国偶像经济正在爆发。
05最后
最后,出于对稿子专业度的考量,我们采访了一位国内选秀节目粉圈的资深核心粉。
她曾为国内热度极高的一档选秀节目成员打榜,在送偶像出道期间,她疯狂打榜。在关键的几场票选中,她以个人名义拿出的集资数额不下十万。
问:作为一个资深粉,有什么建议给那些由选秀节目入坑的新粉吗?
答:在内娱看选秀节目别太认真,别成IDOL的事业粉,最好也别入粉圈,IDOL有作品,可以买个单支持一下。
问:为什么说,不要进粉圈呢?
答:因为在内娱,不冲销量,不控评,不反黑,你就不算粉圈的一份子。整个粉丝组织很像在做一家公司,并且是免费劳动力。
问:那又为什么说,不要做事业粉呢?
答:事业粉会买一堆没有必要的东西回家,比如我曾经一口气买了三百多张专辑,收集各种小卡,周边等等。个人建议是,大部分学生自己其实没有收入,实在是喜欢可以选择做Idol的舞台粉,有舞台的时候follow一下,没舞台的时候,自己专心学业。
问:你觉得在自家IDOL参加选秀节目时,粉丝后援会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我觉得还挺多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要打榜,还有一个就是做数据。打榜当然就是需要真金白银的买票,送IDOL上出道位;做数据是因为,一般选秀节目都是有赞助的,这些品牌赞助是要“割韭菜”的,她们会和粉丝数据组联系,要求后援会配合造势,给品牌热度,有的还会直接给出KPI要求。
问:现在这些选秀节目,都有大型经济公司的身影,比如乐华娱乐。对于这些大型娱乐公司的练习生,参加选秀节目约等于“保送”吗?
答:不是的,大公司虽然财大气粗,但实际上都很现实。 在节目一开始都会给自家练习生花一花钱,造热度,买镜头,做宣传等。但是越到了比赛后期,实际上就越不舍得花钱。因为能不能出道,还是靠自己的本事,如果你的排名被人挤下来了,就证明你的粉丝不够能打。就算花钱送你出道了,粉丝不能打,最后谁来消费,谁来买单。不可能一直让公司贴着钱做艺人吧?反过来,如果粉丝足够能打,经纪公司也一定会给你继续送资源,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