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了,近了,离马头山的脚步近了。
我改称八马山,是因为周围有八九座山头, 还因为这群山的8样宝贵用途。跟我,走起!
趁着春天暖暖的阳光,我再一次踏上了访问马头山的路。第一次访问马头山是因为两个同事无法登顶只到山腰被迫知难而退,第二次是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选了一条自认为正确的土路登山,原以为是通往山上风力机组修的石子路,谁知到了一个石料厂走入绝路被迫返回。今天无论如何也要登上山顶,不到山顶决不回头。
马头山的西侧不相邻的几座土岭上安装了成片的太阳能发电板,修成的石子路可以通到山顶。这该算是马头山的第一宝——风力发电。
站在山顶向北望,一片片的太阳能板给光秃秃的山顶有了更高大上的装饰,也算为国家太阳能发电作贡献了。马头山的第二宝——日光能发电。
马头山是一道长岭,中间有8台风力发电机组一字排开正在工作。
风力发电机组沿西南方向300米处有几座避雷针塔,主要为发电机组保驾护航的。这里的地势比周围的几座小山高的多,但也是海拔872米,所以风力发电是最容易见到效益的,况且往山上修路也容易的多,不像四川云贵的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那样险峻。
这里向西望可以看到12Km外硖石乡的金银山。向南望是15kM外宫前乡的响坪山马山,向东望是李村的熊耳山。观音堂则处在这周一群山的怀抱中,应该算是丘陵地带了。
马头山的第三宝 ——护英雄。
马头山地势险峻,可以俯瞰整个观音堂镇这个中原重镇。民国时期铁路只修到观音堂镇,往西区的客运货运都要走水路,所以当时有名号的店铺上百家,加上当时正红火的观音堂煤矿,热闹程度已经盖过了陕州城。
正因为它的经济重要地位,所以解放陕州城之前,县委县政府在段岩村驻扎十天。当野战军解放县城后,县政府才搬到陕州城。在马头山的保护下,我军在马头山上直接能够涉及到并控制15Km内南寨长山马牛旦山上的敌人,为解放陕州城保护新中国成立时首届县政府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头山第四宝——正义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陕县政法机关,为了打击犯罪,弘扬正义,经常釆用在观音堂镇宣判犯罪分子再到英雄山上执行死刑的做法。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每年只有一两个,可同时参与公开审判大会的有十几个。那些不执行死刑的啊,就被公安干警押回看守所西大院,随后被送到硖石劳改队进行监狱内的劳动改造。这主要看中了马头山的险峻以及当年县大队曾再次进行激励的战斗这两点,通过这样的地方对人们进行正义法律的教育。
这是太阳能发电板的近照。每排发电板连结一台机子蓄电。
在310国道观音堂站下车,经段岩村到观舜路马头山西边的易来洗煤有限公司,这是段岩村的道路与住房。
在洗煤厂向东就进入一条通往马头山养猪场的西南东北向的水泥路,西接观音堂煤矿,与观舜路构成一个十字架型。路边的野草已经干枯,地里麦苗绿油油的。这可以看出观音堂马头山的第五宝——多黑金。
观音堂煤矿从这里一直把矿井推到了黄河边儿上,马头山边儿的黑金子那也是让人非常惊叹的,当然也包括这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山头下诸多的散碎黑金子。从这个煤矿走出一位河南省的副省长,足见煤矿地位有多重要。
这是豫煤爆破公司的引路牌。二十年前这里生产并存贮的的炸药,可以供应观音堂煤矿及义马煤矿的生产所需。这是马头山的第六宝——产炸药。
虽然昔日的英雄风采不存,但与此不到2Km的张村村602炸药厂八栋六层厂房依然诉说着当年的荣耀与辉煌。原来豫煤爆破器材豫西分公司认为这里的木材充足,无论生产还是储存非常安全,可以非常方便地供应观音堂的两大煤矿。
主要还是因为河南大有能源在宜阳县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炸药厂,这里的工人分流出去,所以这里变成了一座空旷的大院。后来随着观音堂的两大煤矿产能锐减,宜阳等其他地区的新兴煤矿产能剧增,为了保障安全减少运输,所以这里只能是人们去参观的地方。
仓库内的道路上行驶速度限超15km/小时,就像平时我们骑自行车的速度。靠山建筑的一排排平房就是炸药的仓库,隔路相望的是一座座高起超过五米的大石岭,据知情人讲,这是防冲撞带。也就是怕炸药爆炸后只能在冲撞带减弱灾害。建成到最后完全关闭,虽然说有几次小型的失误,但从来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任何一位村民。
路灯密集
路灯密布,仓库背后是一排排的避雷针,还是防止街上导电,让炸药引燃。围墙上拉的一圈圈儿的钢丝网,是为了防止有坏人翻墙进入搞破坏的。
说实在的,全国以马头山命名的多达十几处,但像马头山这样依靠经济重镇的还真的不多见。早在2008年抗击暴风雪的时候,河南省指挥中心专门提到马头山这一带的危险公路,因为在东到洛阳西到三门峡两端是最高点,年年冰雪天气堵车最凶的就是这一段。
观音堂的马头山还有第七宝——长荆条。因为这里离煤矿最近,附近的村民空闲时间到山上割下装满农用车的荆条,手艺精巧的师傅再把荆条编成厚厚的毡垫,送到煤矿用于撑顶。因为这种荆条非常结实,可以挡住散煤与落石。在当时成了农村人搞副业的最好的路径。
不过荆条后来已经被煤矿厂废弃不用了,农村人还经常把这些荆条编成毡垫铺在瓦房顶上,让冬暖夏凉的瓦房顶结实,比用苇秆或高梁秆铺的房顶更经得起风雨的侵袭。只是因为铺房顶与送给煤矿上的刚需常闹矛盾,所以除了非常有经济实力与有多余劳动力的家庭,或者用三年时间在院子外堆成几堆荊条小山才可以开工备建。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宅基地上盖砖瓦房的大多还用的是苇秆铺成的房顶。
马头山的第八宝——水质好
上世纪60年代,观音堂镇的经济实力几乎超过了县城。所以山脚下的张村村建了陕县第一高中(简称一中)与师范学校两所名校。与洛阳师范学院齐名的豫西师范学校1983年才迁往三门峡斜桥村。在原址的师范学校曾培养的是洛阳地区十多个县区的农村教师人才,因为师范学校在80年代没有升格成专科,最后在2000年三校合并升格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的关键还是这里的水质太好,这两所学校的水井里常年冒出的水是温腾腾的,用张村人的话说,一锨铲到地下去就能挖出一锨水来。所以张村村人几十年来一直有种菜的传统,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们的水质太好,而且浇灌也非常便利。
观音堂街在90年代在张村村打了300多米深的水井,把水引到观音堂街,才造就了如今观音堂街区上万口人的居住规模。如果没有张村的深水供应,80年代中期的观音堂街人用的南沟水都是非常浑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