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为了彻底消灭爱国情绪,满洲人强迫被征服的中国人剃去他们从古以来就作为珍爱装饰的长发,强迫他们垂辨,并采用鞑靼服装,违者处死。据说,宁死不肯忍受这种民族屈辱的人有千千万万。
呤唎是前英国军官,曾亲历太平天国运动。他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里所说这段话,就是指满清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令”。
据史料记载,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之后,马上命令城内军民“薙发”,即入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
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过通州,知州投降,多尔衮“谕令薙发”。次日,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此后数日又多次颁布命令,要求汉人薙发易服作为效忠的标志。
此令引起当时汉人的极大反抗,京东三河等地民众起事反对剃发。多尔衮随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令。
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弘光政权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多尔衮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颁薙发令。
六月初五日,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
六月十五日,满清政府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上奏反对,“杀无赦”。
因此,民间流传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当时的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汉族传统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
据估计,当时有数万人汉人因不服从留发辫的命令而被杀戮。几经大规模流血与惨遭虐杀之后,国人才终于屈服在满清的统治之下。
学者、明史专家黄仁宇认为:汉人越觉得薙发为一种被奴辱的处置,而满洲人执行命令的态度也越强硬,好像大帝国的出处全靠臣民遵命与否,而一切存亡去就之间全靠剃头刀作主宰。
黄仁宇还具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位翰林学士私下里议论剃发令,就立即被判杀头,后因此人与皇室接近沾恩,以绞死执行。
至于究竟有多少人决定宁死不愿在这命令之前屈服,黄仁宇认为无从什算,因为薙发的问题和其他抗清的原因混为一体。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中也曾说:“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先民惨遭荼毒,读史至此,辄用伤怀!嗣是而后,习焉安之,腾笑五洲,恬不为怪。”
变更民族装束,在一切征服手段中是最明显、最能压制人的,也是粉碎国人精神的有效方法。
清朝时期,国人被认为面目愚蠢、装饰恶劣,而使国人面容变丑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剃发,便是强令在国民的后脑勺上蓄留一条奇丑无比的“猪尾巴”。
总之一句话,满清入关后的“剃发令”,给国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令人诧异的是,“剃发令”的始作俑者竟然不是满清人,而是一个叫孙之獬的汉人。
孙之獬原本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翰林院侍读,降清后被授礼部侍郎。当时,“剃发令”还未曾下达,上朝时满、汉大臣各自妆束分别而立,孙之獬上朝后,站在汉人大臣一边,汉人大臣骂他沐猴而冠,不准他入列;他又站到满大臣一边,满大臣也笑他不伦不类,赶他出列,弄得他尴尬万分。
孙之獬因此恼羞成怒,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请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他这马屁,正中多尔衮痒处,多尔衮大喜,“这可是你们汉人自己提出来的。”顺手推舟便准了孙之獬所奏,下达剃发令。于是,全中国男人头上,长出了一根长达将近三百年的“猪尾巴”。
孙之獬虽为汉人,却是“剃发令”的始作俑者,他的“汉奸”行为使天下汉人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他生吞活剥了。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孙之獬正好回家省亲。
农民军攻入他的老家淄川活捉了他,把他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历数其献媚求宠,倡请剃发、残害同胞等累累罪行,并在他头皮上戳满细洞,用猪毛给他“植发”。最后,人们用大针把他的嘴密缝起来,将其肢解碎割,暴尸于大街。
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皆备极淫惨以毙”。孙之獬为虎作伥,公然当民族的罪人,这样的结局实在是罪有应得,怨不得别人。祸及家人,也只能记在他自己的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