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思想,批判适用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我们细读《论语》会发现,孔子之所以为万世师表,主要功业是在教书育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在这些地方是真正的楷模,他说的道理,他的言行,充满智慧,传承万载不朽,已经深深的影响每一位国人。 

孔子的“仁”是对的,但他一生郁郁不得的“仁政”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可以通过两个角度探讨为何孔子的政治理念天真空洞。 

第一个角度是人性。现代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已经有足够充分的数据,比如从小分开的双胞胎兄弟姐妹的喜好、性情,人是有与生俱来的固有特性,我们生来也不是白板一张,孪生兄弟姐妹哪怕在不同的环境成长,哪怕从未见过面,他们长大后,在很多方面的喜好或习惯都会惊人一致。 人性之中有固有的东西,是极难被改变的,事实上那是人类进化百万年、写进基因的固有生理反应,而孔子认为君臣愿意施仁政,认为百姓可以被仁政教化,这是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 

第二个角度是理想与现实。 孔子虽然从粗鄙的低起点一步一步成长,最终成为人族百代师,开创了仁政的理念之后,但最终走上一条建造空中楼阁的道路,忘记了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政”的最后一步。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住在黄土地上的一家人种粟米还是开辟水田种水稻?冶炼铁犁应该是弯刃还是直刃?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欺负是应该让双方和解还是惩罚施暴者?一个妇女丧夫后挺着大肚子争夺家产应该怎么办?一个女子被父母被迫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是忍气吞声还是勇敢反对…… 

这无数的问题,都是“政”的最后一步,都需要具体而现实的解决手段。 人类亿万,有数不清的人,数不清的心思,数不清的活法,数不清的困难,人类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更好、更适合的方法。 

仁政的理念从来不是人类最需要的,不断的革新才是。 

有教无类,即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正确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是可能的,但这个过程不是去追求什么尧舜周朝那种落后的文化、制度或生活方式,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去适应不断发展的时势,从而达到内心的至高境界。 

坚守先辈优秀的精神是绝对正确,而且要不断坚守,但过度崇拜古老而轻视现在甚至未来,必然迈向腐朽! 

人可以仁,政则不能,仁政必然意味着亡国。 

历史的每个朝代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的延续,唐宋绵延,西方世界也是如此,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人类每个国家的强大,其内在核心都不是仁政,历史演进在用铁一般的事实击碎“仁政”的假象。 

从温情、善良的角度,我们都希望人类可以行仁政的,但实际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仁政是一剂剧毒。 幻想和理想,一定要区别开。理想是应该有且可以实现的,仁政是应该有但属于不可实现的幻想。 仁政可以当幌子,甚至可以假意树立为绝对正确,假意树立为普及世界的观念,但如果真正严格施行,自己的国民相信,那就会成为一个族群的枷锁甚至断头台! 

比如历史上那些腐儒,以及如今的圣母们。

孔子认为仁能解决一切,一脉相承的孟子则把仁与政相结合,重点阐述仁政,谬矣。

昨天的新闻联播爆了,相当于当世的“明犯我大汉”的宣言,作为中国唯一权威的喉舌,我们已经没法走韬光养晦的路线,只能是”以斗争求合作“,更需要纵横捭阖的大智慧,这个时候的”温良恭俭让“就可能会阻滞突破,我们就是要当进则进、当仁不让!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之思想,批判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