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光/短篇小说连载之六

图片发自网络

                                6

在秋天,刚割完的谷子地就像从人的脑袋上剃掉了一块头发,总觉得眼前的一小片空白与整个大地的景象极不和谐。也许,这就是人对自然的原始审美?却也是意识的最初反思吧。

裸露的大地散发出阵阵泥土的馨香,却被秋天成熟的气味给盖过了。只有在弯腰抱起谷子梱的那一瞬间,才能闻到一股浓郁的泥土腥气。没用多久,同学们就把满地散放的谷子梱按照头上脚下的顺序整整齐齐地码放成了一大堆——一个贴着土崖根堆起来的硕大的金黄色的谷垛。

站在金色的谷垛旁边,有一股中秋节打月饼时才特有的味道,仿佛浓郁的芳香正袅袅从垛子中间升起,钻进了孩子们的鼻孔里、意味中,引得他们个个饥肠辘辘。

秋后的日子不像夏季那样,越往后日头会变得越短。孩子们按照段老师所教的办法,把背绳展开来铺在坡地上,将谷子梱“一打一颠倒”码放在背绳上。而后把两根绳头穿过绳环,以脚蹬手拉的合力把松散的谷子梱紧紧地勒起来。再把绳头折回来,拴在背绳上打成活结。人就背靠着谷梱坐下来,两手握住绳结,向前向下拉伸,两个肩膀头左右一挤就滑进绳套里了。在背后扶一把,再向上一提、向前一推,背“背子”的人蹬腿前倾,通过两个人的合力,谷子梱就被背起来了。

师生七人都背着谷子梱,就像一个个爬行的蜗牛,在山道上一字排开。他们要把这一梱梱新收割的谷子背回场上去,等到晾干了再打场。打场的时候还要把谷穗儿齐着脖子用铡刀切下来,铺开来碾压。

半道上,段老师和学生们在梯田的塄坎上放下背子,休息了一小会儿。对面的山梁上飘过来一句年轻放羊后生扯开嗓子唱出来的信天游——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

多么荡气回肠的爱情咏叹调呀!那是信天游独有的比兴风格,也是大陕北特有的豪放曲调,更是陕北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独特生活方式。在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原上,一代人接一代人,高兴时喊上两嗓子,忧愁了也要喊上两嗓子。他们的日子就是这样度过的。

孩子们听不懂歌词背后的含义,以他们现在的年龄与学识,还不到能听懂这句歌词的含义的时候。就像那初夏时节的园子地畔上的一窝窝倭瓜,藤蔓上绽放了一朵朵黄灿灿的大喇叭花儿,还不到结瓜蛋蛋的时候哩!

段和平老师的眼里溢出了伤感的泪珠,他怕泪水从眼眶里流到了脸上被孩子们看见,赶紧把胳臂从绳套里腾出来,用手背擦了擦眼睛。

是啊,段老师的爱人正一个人带着五岁大的女儿还在折家寨村小学教书着呢。学区没有通知村小学放秋假。段老师本来打算趁着放秋假的机会到爱人教书的小学校去陪陪她们母女俩,可家里的糜麻五谷种下了那么多,等着往回收割哩。他的双胞胎弟弟段国庆老师正在麟州县中学带着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为明年的高考做着最后的冲刺,没有时间回家里来收秋。母亲是上了年纪的人,段和平老师就不得不回到家里来帮母亲收秋。

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哪一家不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子的——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幸福的门,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快乐的窗。否则,人生就真的没有为之奋斗的意义了。

对面的山梁上那个放羊后生吼出来的信天游跳下了山沟,爬上了山坡,正好钻进了段和平老师的耳朵里,直达他心底里最柔软的层面。惹得他满腹辛酸,泪眼朦胧。

在打谷场上把谷子梱铺散开来,孩子们依旧按照段老师所教的方法把背绳折叠好并且绾住了。学着老师的样子,往肩头上一搭,师生七人背操手踏着晚秋的薄暮走向鸡鸣、狗叫、牛羊拉长了声调叫唤的段家庄。

这个样子才不失为一个农民子弟的本来样子——男人嘛总会自然不自然地把手背操在后背上。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也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更为了进一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发放“凭照川资”,向全国各地发动了移民大迁徙。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金口玉言” “封”下的动作特征——背操手。

晚饭时分,蒸得一裂三瓣的开花白面馍端到餐桌上来了,用五花猪肉、土豆块、白菜和粉条子炖煮在一起的大烩菜也端上来了,外加一盆豇豆小米熬稀饭。白天的劳累,加之平时肚子里就没有多少油水孩子们,这顿饭那才叫一个吃得香哩!

段家庄的夜晚是黑咕隆咚的,牛栏川乡的绝大多数村庄还没有拴上照明电线。那种套着玻璃罩的煤油灯比起普通的灯盏来说,还是要亮堂的多。同学们被分成两个学习小组,按照段老师的吩咐,分别围坐在两个炕桌前,静悄悄地完成着老师布置下的作业。

晚上九点半,段老师合上了捧在手中的那本厚厚的《创业史》。他把条桌上的玻璃灯罩往小扭了一点儿,来到脚地当中宣布:“同学们,晚自习下课了。铃子我就不打了——咱这儿不是没有嘛,谁有不会的地方现场提问解决。”

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随即,同学们都纷纷收拾起课本,按次序把写完的作业本一个接一个拿给段老师检查。

被检查完作业的同学自觉地洗脸、洗脚、刷牙去了,准备睡觉。如果谁的作业还有问题,段老师会在检查的过程中及时给予答疑解惑。

同学们养成了睡前洗漱的习惯,还是在刚进初一一班的时候。段老师在初开学查铺时发现同学们睡觉前大都不洗脚,弄得满窑洞里都是臭气熏天的脚汗味。那一次他就规定,并且让同学们每天都要坚持睡觉前洗脸、洗脚和刷牙,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等孩子们都洗漱完了,段老师又把开水掺进凉水盆里,端到母亲住着的窑洞里给他母亲洗脚去了。

这几天,段老师在家里和地里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后来,被同学们一个传给一个,都默默地开始效仿。老师的言、行,甚至直接影响了大多数孩子们今后的生活习惯。

在几个学生的帮助下,段老师家的两块谷子地用了两天时间就全收割完了。其他地里的糜子和土豆又用了三天时间也全部收回家堆到场上了。

五天的劳动锻炼,使每一个孩子的手掌上、虎口处,不同程度地打起了水泡。那几天,每当晚饭过后,段老师总会拿出来一个小小的长方形铝合金小盒,盖紧了盖子放进开水锅里蒸煮。过一会儿再捞出来,打开盒盖,取出装在里面的针头来。用酒精棉球擦拭完孩子们娇嫩的手上打起水泡来的地方,然后吹一口气,轻轻地挑破了水泡。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创口,一觉醒来,第二天就再不会疼痛了。

其实,当酒精棉球擦拭挑破的创口时,那种钻心的疼痛还是十分厉害的。到后来,这些被挑破了水泡的地方都变成了手掌上的老茧。这是成为他们日后人生记忆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段老师把孩子们送到了乡上,前安后顿地给四名学生交待,回家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回家后的五天时间里可不敢落下老师布置的作业,等收假后还要逐一进行检查。而后才让他们分头回各自的家里去了。

俱兵和林平离段老师家不远,顺路就给瞭回村里去了。

送走了四个学生,段和平老师转身走进了乡供销社里。他买了一些饼干和水果糖,还买了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调料,他要到爱人教书的折家寨村小学去一趟。

在回家的路上,吴羽忍不住又从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里掏出来段和平老师送给他的那本黑色的16开塑料薄皮笔记本。

在笔记本的扉页,段老师工工整整地给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段话是清朝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73——1929)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的经典名句,也是梁先生报国主张的思想灵魂。一直以来,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追求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前赴后继!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时光/短篇小说连载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