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设计外包项目总结(上)

最近,也不能说最近吧,总之就是大四这段时间,写论文之余闲得无聊,和朋友接了一个设计外包项目。我们三个人,我是交互设计师,其他两个负责视觉设计,第一次组队就接了一个项目,团队算是一边磨合一边进行工作,而我们团队和公司那边也是一边磨合一边进行工作,其实工作进行得不是很顺利,不过总归做完了。回顾这次项目经验,有几点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项目需要一张数据表

这次算是一个全新的项目,从零开始,但是实际上第一版出来的功能已经非常多了。产品那边没有一个完整的功能列表给我,需求也是时不时进行改动。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总感觉会遗漏某些状态的变化,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有一张数据表。这张表就是工程师后台的数据记录,产品在规划功能的时候就需要把这张表格给罗列出来,然后在设计交互流程的时候,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考虑这个步骤对于这个数据表格的影响,然后把这些变化完整地写进交互文档里面。

举个例子,由于我们的平台是一个优惠券发放的平台,那么这个时候涉及到两个主体:优惠券和领券的人,优惠券的数据就是一个数量的问题。不过对于领券人,数据表有如下:1、未使用的券;2、已使用的券;3、已过期的券;4、待付款的订单;5、已付款的订单;6、已退款的订单;7、积分;8、返利。罗列了一下,这些是最主要的数据,然后比如说订单的数据,因为订单是进行购买优惠券的活动的,所以订单的数据也会影响优惠券的数据。优惠券消费会有返积分或者返利,所以,优惠券的状态也会影响积分或者返利的数据。那么也就是说订单的变化也会影响积分或者返利。这些数据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有一张详细的表格,可以把这些变化写进交互设计文档里面,我觉得逻辑会更加完整,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也比较便捷。只是可惜,这些都是做完了才发现的,所以当时就没有做。

二、将功能模块化

这次的项目是我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的项目,项目功能比较多也比较杂乱,特别是后期加入了一个支付功能,导致整个交互逻辑的复杂度大大增加了。复杂度变大的坏处有三个:①难以梳理逻辑;②容易遗忘一些逻辑;③难以恰当地阐述设计。针对这三个缺点,我在做的过程中尝试将功能进行模块化。模块化的意思是将一些功能进行打包,然后只梳理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梳理完之后,这些功能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然后其他功能只和这个整体进行交互而不和其中的功能进行交互。

这么说有点不形象,举个例子吧,就说电脑吧,电脑可以看成是由显示器、CPU、内存、硬盘等部件构成的,而其实显示器里面又是由各种零件构成的,显示器里面的零件就相当于我的功能,我所做的就是先把一部分打包成“显示器”,一部分打包成“CPU”,然后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显而易见就是,这么做首先每次处理都只是一部分问题,逻辑比较容易梳理,也不容易遗忘逻辑。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表达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模块化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在一张画布上把这些逻辑流程表达出来,所以,模块化之后,我可以在每张画布只表达其中一个模块,当我把所有模块都阐述清楚了,整个项目也就清楚了。

当然,除了以上的种种优点之外,模块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方便复用。一些常见的模块,比如注册登录模块,消息通知模块,个人中心模块,这些模块在当今的APP里基本都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的复用率都比较高。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将这些功能进行模块化了,之后如果需要设计新产品的功能时,这些模块就可以直接拿过来复用,省时省力。这个省时省力节约的是功能规划、界面设计、逻辑推演等等这些时间和精力,所以还是相当可观的。

先写这两点,后面还有公共交互和团队沟通的问题,后面再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一次设计外包项目总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