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信重新部署了内容分发

微信的每一次更新对国内互联网界都是一件大事,上次是公众号文章可以收起成悬浮球,这次是订阅号的改版。这次更新已经超过24小时,网络上各方评论和观点已经不胜枚举。我简单说下自己看法。

这次最重要的改变是,用户阅读文章的流程不再是入口-->账号-->文章,现在拿掉了账号一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账号的概念以及品牌自身的影响力。

新版的界面很多人在争论到底是不是信息流,这个不重要我们把它当作订阅文章的Timeline即可。更新时间直接决定文章位置,而不是账号所在位置。旧的版本,文章更新提升账号位置排序,但单屏信息量非常大,刷新时单屏信息量变化又很小(仍然是同样多的账号标题),各账号曝光量基本不变。影响用户的下一步操作的要素中,发布者自身属性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即时订阅号发布了新文章用户也可以根据对发布者的偏好选择是否。文章曝光量与品牌形象密切关联。

而在新版的timeline中,刷新时单屏信息量变化很大,文章的更新直接决定文章的曝光量。影响用户下一步操作的要素中,发布者自身属性变得很弱,文章的标题、摘要、封面权重极大提升。一些更新频率低但内容优质的订阅号,往常可以做到每更必看,这种操作之后就很难出现了。低频内容哪怕质量很高,也很有可能会淹没在订阅号的信息流中。

这样的改变势必会对订阅号生态进行一次洗牌,最后内容的供需关系会在一段波动中重新取得平衡。对于内容需求者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有哪些改变?首先就是整顿自己的订阅号消息页面,从前一些低质量的订阅号,用户可以选择不打开看,影响也不大。但是今后就不一样了,一些用户不会对信息污染坐视不管,很快订阅号的数据中就会迎来一波取关的高峰。消费者的第二个改变就是停留时间变长了,之前的阅读是有指向性的,文件夹打开一次可能发现5个订阅号有更新。用户会根据自己偏好直接去选择阅读哪篇文章。改版后,阅读指向性不再明显,所有的订阅号“均贫富”,这样做,用户要么选择的要求变低阅读更多内容,要么花更多时间去检索自己想要的内容。总之停留时间变长了。

对内容生产者呢?对低频高质量的生产者一定是由负面影响的,之前可以靠品牌带来文章曝光,现在这个优势没有了。一篇优质的月更文很容易就被淹没。一天内各时间点用户打开订阅号消息的机会肯定不是平均的,但是所有的生产者也都知道阅读高峰在哪,热门时间扎堆推送还是冷门时间打品牌优势?这些优质生产者该如何选择,恐怕需要进行一段时间测试。还有就是品牌效果被削弱,所有文章在流量上一起均贫富,那么文章标题、封面就显得极其重要,不出意外标题党、封面党重出江湖是一定的,虽然这会更容易被用户取消关注。但是,最后也一定会取得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生产者用在标题、封面的精力一定会比现在多。

另外再重新说取关这件事,最近看到一些评论文章说身边的人纷纷取关了一大波订阅号。个人观点这种大规模取关只是互联网行业或者一线城市部分用户的一种可能行为,并不会普及到大众用户。首先,取关这个行为门槛一直以来都比关注高很多,即使到了新版也是这样。订阅号文章流量除了消息中的入口,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朋友圈或分享,生产者对关注的引导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年纪稍大的用户可能早已熟练掌握长按二维码,关注,但却从来没人教他们如何取消。其次,取关不仅有操作成本,还有很高的心理成本。能做到断舍离的用户太少,谁都有几个关注之后就不怎么打开又舍不得删的公众号。在旧的时代舍不得删,新的时代哪怕取关变得再容易,这些订阅号可能还是舍不得。所以,取消关注的优化,带来的可能只是小范围、短时间的数据波动。生态再次平衡后,对文章质量不痛不痒又无能为力仍然是最普遍的用户感受。

微信的内容生态控制着中国互联网大半流量。订阅号页面改版促使了生产者不得不调整内容形式,来适配新的生态。但是,这些调整不仅仅会反映在订阅号页面,也会反映在朋友圈、微信群,以及任何订阅号能触及到的内容环境。订阅号底部工具栏变得更加鸡肋,那些在底部工具栏承担一部分功能的订阅号也很有可能转战服务号甚至小程序。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过程,也称得上一次蝴蝶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微信重新部署了内容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