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

想要的答案,比海更深

老师洞察到小王的佛性,在期末评语的结尾留下疑问——“你的佛系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我也不知道。

处事淡然无争,干活不疾不徐,的的确确是他目前的状态,也隐约是他的问题。开学就面临申请大学,而他眼下连专业方向都还不十分肯定。

皇帝不急太监急,妈老汉儿先行揣摩未来职业发展动向,既要规避跟人工智能抢饭碗,又要考虑职业的相对自由度。研究了好些天营养学,想给他提个上佳建议,他一句“我不打算修生物”就断了我们进一步规划的欲望。

他要把修生物的时间用于重修数学。这期数学的分数令他十分恼火,“才93!我拼命拉到99了的,本来。”他想把数学重修到97。

听他讲物理11的分数也不理想,原因是他做了选择性放弃,腾出物理11的时间来保其它科目高分。还说要拿出中考那股劲儿来确保12年级的漂亮战绩。感觉他在用自己的节奏和尺度,投机地分配各科投入的战斗力,巧取他想要的有价值的分数。

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有些不紧不慢不争不抢。他不跟别人争,只跟自己较劲,还不肯较死劲。他说:“我拼到一定程度晓得再拼要出事了,就放松。”还说自己拼的时候“没有上限,但有底线”。他对自己真是够仁道够宽厚够体恤,这也算得是他的佛性?

看了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片中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母亲淑子和大器未有晚成的中年儿子良多的生活让我触目,咸咸的不是滋味。是枝裕和说这部影片是“致没能实现当初梦想的人们,即使这样也有牵挂你的人。”

淑子跟曾经写过获奖小说如今落魄半生的良多聊天,说她从来没有“比海更深、比天更蓝”那样爱过。我当场卡在那里,不懂得片名借此的深层含义。

她在台风夜和儿子闲聊,说人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我想她已经无力摆渡成年儿子的狼狈人生,她对她自己一生走过的和儿子以后还要走下去的路,都很坦然,即便她眼前的儿子已经年近五十且生活窘迫。

影片中淑子有很多小动作,我觉得应该是演员树木希林的细节表现让人膜拜,仅仅是冲着她也会迷上,那些把琐碎中凝固的美展示出来的日本电影。我不由自主被她的小动作吸引,她说话间用手去拉扯儿子的衣衫,沾口水擦儿子衣服上的咖喱污点,眉眼似看非看瞟儿子的反应……回味那些不经意就闪过的小动作画面,忽然就明白了“比海更深”的牵挂。

母与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着不同的爱的方式。我以为无论哪一个阶段哪一种形式的表达里,都藏着一颗“比海更深”的包容心。

淑子靠养老金也要接济落魄的儿子,用她岁月巨轮碾压出的豁达和睿智为儿子在孙子面前挣面子,玩笑中要儿子记下她的经典语录,给下一篇小说做素材。她的包容与眷爱“比海更深”。

小王也极推崇日本影视作品,推荐过好多部给我。我很惊讶他在什么时间段观看过那么多剧集,在他所谓“放松”的时候?

看来我对他的包容也是“比海更深”,包容他以一颗佛心善待自己,包容他逼自己做事“没有上限,但有底线”。这样的包容会不会让我像淑子那样到老了,来包容一个“没能实现当初梦想的人”?

老师的评语遇到一部电影,成了这个假期我和他的一道命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海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