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10-21
注意:写的是综述,发的是等级比较低的C刊,教育类的,有些经验可能不共通。当时赚了1000多稿费。(部分厚黑经验谨慎使用,切莫误入歧途。切记抄袭万万不可。)
我分享的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和方法,有的可能并不对,一点拙见仅供参考。写这篇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在杂志发表,所以经验也会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
本文的思维导图:点击查看在线脑图
一、 确定选题
1选择一个大方向
根据热点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大的方向。
如何选大的方向?
(1) 刊物都会写出最近征稿的计划,里面会列出许多选题的范围。这些既是热点也能符合刊物的征用需求。
(2) 其他方法:知名同行在进行的研究、热门会议列出的研究方面、解读专业年度报告。
(3) 与团队已经在做的项目相关,一举多得。
2 逐步缩小选题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1) 第一阶段 初识
根据这个关键词,搜索相关的文献,搜索的重点是国外的文献。从综述类的开始看,最开始的综述如果有国内的看国内的也无妨,可以帮你快速认识,你需要了解到这个词的同义词和各种英文表述,方便在搜索的时候不会错过。有时候你搜到的文献很少,原因可能是本专业有另一个更为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个搜索的阶段可能非常迷茫,可以先阅读一两篇综述,大致了解有哪些研究方面和研究现状,有一个初步认识即可。
搜集到尽量多的英文文献,选择一些你觉得好的,把信息(标题、摘要、来源、年份等)粘贴下来,并且对标题和摘要进行翻译。
这些工作做完,我自己尝试制作了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汇报ppt。这个阶段完成后对自适应学习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大量文献摘要的总结,也基本了解到了有哪些研究的小方向。这时候就可以进行第二次筛选。
(2) 第二阶段 初步筛选
在这些小方向之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感兴趣,或者你觉得还有研究的空间的小方向,这里可以大胆一点进行选择,因为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随着你阅读的文献增多和深入,你的想法会不断改变、愈发明晰。
我当时选择了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建模方法”这个方面。这时候就只搜集和关注自适应学习系统建模方法的文献,搜集上一部分后依然用前面翻译摘要的方法罗列出来。并且选择一两篇质量高且新发布的进行精读,一定逐字逐句阅读。
分享我精读用的一个小方法,我一边阅读,一边用脑图(思维导图)去记录,这样阅读完,每部分的重点内容你都记录下来了,更重要的是论文整个框架和相互联系一目了然。同时这也是集中你注意力,帮助你思考,加深你记忆的一个方法,不至于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最后看完没留下什么印象。百度脑图可以在线记录,方便快捷,也可以用Xmind、mindmanager等软件。另外推荐一个https://www.mindmeister.com/zh 这是国外的一个在线脑图的网站,近年推出了中文版本,还支持协作工作,也推出了软件版本。
(3) 第三阶段 迭代深入
当你选择了一个小方向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方向之中,还有很多方向。比如说“建模方法”就分了许多类,而这许多类之中,比如说“根据学习风格建模”又有非常多的研究方向。依然用“泛读+精读”的方法,继续去选择和缩小范围。当然文献综述不需要是一个特别小的点,但是点越小就越精,越深入,也越不容易与太多人重复。所以当你觉得还可以继续选择的时候,你可以继续“阅读+筛选”。
到了这一阶段,很可能会出现转圈圈的情况,甚至变得不是再收敛问题,而是越走越偏。当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很受用的建议。抓住“建模方法”,我需要关注的是,别人都用了哪些方法,在哪个系统中用了,用了怎么样,后人又做了哪些改进。我的出发点是“建模”,不是覆盖所有模型方法,关注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收敛问题。不需要面面具到,而需要找到自己的出发点、立足点。如果你特别有想法,你甚至可不写一篇综述,你可以写把A方法和B方法怎么结合产生出一种新的方法,这是另外一个思路了。
经过了这几轮筛选和阅读,我最后在精读一篇描述一种自适应的“建模方法”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了“开放学生模型”,于是我对“开放学生模型”进行了检索,经过一番了解后,基本确定了选题是“开放学生模型“。这是不断缩小范围到结果。恰好这个选题当时国内的文章不是特别多。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要保持纪录和总结,层层深入,缩小问题,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小选题。
二、 文章的撰写
1、 确定框架
这里我用了比较投机取巧的方法,但最后效果还可以,我的经验可能不适用,谨慎参考。因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过于艰辛,框架可以直接参考相近的文章。我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定下框架,于是几乎照搬了一个类似文章的框架。但是不要急,这个框架只是引导你搜集文献。就算框架一样,内容不同,你的文章也是完全不同的文章。
大纲框架定下后,再次进行“搜集文献+筛选+阅读纪录”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框架不合适,或者你看到了原来那篇文章没涉及到的更重点的方面,这时候就对框架进行修改和增加。一边修改框架,一边在框架中填入相关文献,这时候文献不用太深入阅读,知道是符合框架某部分的就可以。
一边修改框架的同时我也在填入内容。这个过程进行了一段时间,我的框架已经和原来的那篇文章的框架完全不同了。
具体的撰写我有一点经验,可能比较投机取巧,仅供参考。就是你记录的英文阅读笔记一定要利用起来。当你觉得哪些英文文献的内容特别好的时候,你就记录下来,我记录下来的方法就是翻译加上自己的加工,或者有新的想法也可以记录。记得一定要把它的信息标记完整,这可以方便你后面标引用或者用来继续顺藤摸瓜(搜索该研究者或机构的其他内容、搜引用的文献)。一开始你可能不知道到底有哪些方面,你可以边记录,边归类。在word文档里按顺序记录,记录一段时间后根据相关性给它们分类,调整顺序。接着再记录,再调整。
当时老师给了一个实在的建议,对于写论文也很速成。就是:读过的文献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只要相关,哪怕就总结成了一句话也要放进去,不要浪费,说句不好听的塞也塞进去,要不然你很难写出一篇文章来。不要像狗熊掰玉米一样都扔了。
我那时候一边做记录,一边进行撰写,做记录就是“搜索+筛选+阅读+记录”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不断迭代,环环相扣的,你看的东西和你写的东西可能还会刺激出你新的想法,让你的搜索越来越有方向,让你的撰写越来越清晰。其中很多工作比较枯燥,需要花费大量的耐心。
三、 修改
论文撰写完毕后,还要经历修改。首先自己反复阅读,不断推敲,首先把字句上的问题都修改好。当时我自己改完还找了两个朋友改,自己的语病有时候自己发现不了,自己觉得表述清楚了,别人未必能够理解。
接着是逻辑和内容和推敲,最后是格式的修改。格式根据你要投的期刊的要求进行修改。你提前看好期刊,不同期刊的文章选题需求不同,文章字数长度要求不同,还有就是自己衡量自己文章的水平与哪个期刊比较符合。因为自知能力不足,所以当时就选了这个c刊,一开始也了解好了它的范围和字数要求,自知自己写的符合。如果你写完了再修改可能又要费一些功夫,建议提早都了解好,心里有个大概。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受引用次数影响的(有计算公式),所以说期刊都希望自己能多多被引用,那么你可以投其所好对它的文献进行引用。我当时确定了投那个期刊,就查看了该期刊的所有文献的题目,有相关性的都下载下来看,觉得哪些能够和你的文章相联系,可以把它总结一下加入在你的文章里,作为你说明某方面的一个论据之类的。
参考文献要新,综述里学会用一些图把现在的问题概括出来。在其他人文章中关注代表作者工作量的图的画法进行学习。
最后一个建议,查重不仅包括数据库,也包括全网,所以切记不要把自己关于论文的思考和片段公开发布在网络上,这样你使用自己写的这些话就会判你是抄袭,删除文章也有历史记录还需要一定时间才会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