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与众不同,那我劝你跨界潜行

转自:改变自己https://mp.weixin.qq.com/s/rI4rrKIb5Fz9lQpWC4SnPw

人活着就是为了对抗无聊。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
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当我们成功远离了其中一个死敌的时候,也就在同等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死敌,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或强或弱地摇摆。
我建议你用读出声的方式再细细品味一遍这句来自 150 多年前的哲学观察,你会发现它正确得几乎无可反驳。
不过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人们的烦恼普遍集中在「痛苦」这一端。
因为在生产力落后的 19 世纪,绝大多数人都要将生命消耗在无穷无尽的体力劳动上才能消解生存压力。
但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的烦恼已逐渐倾向于「无聊」这一端。
因为身处物质和信息都极度丰富的世界里,人们的基本生存压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生命给予我们的自由和闲暇却越来越多。
然而在缺乏觉知的状态下,我们会本能地将这些时间用于刷新闻、玩游戏、打麻将、看短视频等娱乐消遣上。
而这些消遣刺激因为无法产生成就,所以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快乐,时间一长,反而会让我们空耗生命、虚度光阴。
尤其是当身边人或同龄人都开始变得成就满满、更加优秀的时候,这种失落感和痛苦感就会越发强烈。
如此说来,叔本华的名言就成了一句「诅咒」——人们似乎只能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
但显然,这世上仍有很多人是幸福的,那他们是如何摆脱「摇摆诅咒」的呢?
答案其实并不难找,那就是:他们始终有一个人生的B计划。

| 01 B计划是人生幸福的保障
所谓B计划,就是我们在主业之外还有另一个人生目标或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填充闲暇、排解无聊,甚至创造成就。
由于这个时代已经给了我们远离基本生存「痛苦」的福利,那我们就有可能在B计划的加持下同时远离幸福的两个死敌。
所以,你此前若从未想过人生的B计划,那我建议你现在就开始考虑。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件只要有空就会想着去做的有益且有趣之事——无论是研究一个课题、培养一个技能,还是创造一个作品。
那么,生活中的闲暇则不再是你要「杀掉」的时间,而会成为你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在日积月累的精进下,这个B计划甚至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产生不可代替的个人影响力,或者得到一份不斐的经济收入,等等。
这样的可能性,光是想想,都让人激动呢!
所以如果你现在有了B计划的念头,那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走出了「摇摆诅咒」的第一步。
当然,我的建议不止于此。
因为这世上有B计划的人也很多,他们虽然不会被生活的无聊所侵袭,但也常常因为一些技术原因被焦虑所侵扰。
比如欲望太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急于求成,总是想很快看到结果;方法不当,以致自己忙忙碌碌却总是做无所获,等等。
不过这些常见问题的对策我们已经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做了详细的阐述。
所以今天我们只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如何更好地做成这个B计划。
那就是:这个B计划最好要跨界,而且跨得越远越好。

| 02 要跨界,而且跨得越远越好
按常理,人们会普遍选择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来开展B计划,毕竟选择相对熟悉的领域不仅容易上手,成功的胜算也更大。
但事实上,跨界,特别是遥远的跨界能带来更多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换脑」休息。
试想,当你忙完了一天的主业之后,如果还继续做和主业相关的事,身体和精神往往是疲惫和抗拒的。
因为相关的大脑区域已经持续工作了很久,它们需要休息调整才能恢复能量。
此时,如果你能通过B计划投入到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里,那大脑就会启用完全不同的脑区进行工作,而原来疲劳的脑区则会解除任务进入休息状态。
比如一个文字工作者可以选择舞蹈或弹琴作为自己的B计划,这样就可以激活大脑中负责运动的脑区,同时关闭已疲惫不堪的抽象逻辑脑区。
这种交替使用脑区的积极休息不仅使大脑的利用率更高,比起单纯地看手机、玩游戏等消极休息,它也能使大脑得到更好的放松。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学习才是最好的休息」这样的话时,可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在「打鸡血」。
如果对方遵循类似「一文一理、一动一静」的搭配组合,那他很可能是个学习的高手。
不过话虽如此,但对于一些有着严肃职业的人来说,用业余时间去做一件和本职工作毫不相关的事,往往会使他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因为这很容易被外界说成是不务正业。
然而这种不明就里的观念很可能会使我们错失跨界B计划的第二个好处,即:
它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主业,甚至还可能为我们的主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毕竟我们只是对原本用来看手机、刷视频的时间加以利用,而由此培育出来的新思想、新技能或新作品则很可能与我们的主业复合出意想不到的竞争力。
因为在主业这个圈子里,大家通常都只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能力比拼。
无论你是练体操、学画画,还是做销售,想单纯地在技能和能力上做到第一或名列前茅是很难的。
但如果有另一个遥远的能力与自己的主业进行两个维度的复合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公众号「混知」(原名:混子曰)的作者就是把历史知识和漫画技法两个维度复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了独特风格的历史漫画主题,还出版了一系列历史漫画畅销书。
如果单从历史知识上看,他肯定不是最厉害的;只从漫画技法上看,他也不是最出色的。
但当他把两个根本不相关的能力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创造出了他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的优势,因为能同时做到这两样的人很少。
所以,我们最好也通过B计划打造另一个维度的能力,且这个能力与主业越远越好,相关、相近都要尽量避免。
不管在单位还是在公司,当你的主业已经足够好的时候,那么另一个不相关的优势往往能使你更轻易地脱颖而出,且他人很难超越。
我自己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几年前,我用业余时间自学编程,这个兴趣与我当时的主业看起来相隔甚远、格格不入。
但在随后的工作中,我很自然地将它与主业结合了起来,在单位里架设了业务论坛,并开发了一套业务系统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个大痛点。
虽然业务系统的代码是请专业的程序员写的(我当时的编程能力还达不到开发系统的水平),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单位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因为主业的专业性太强,外部的IT人才无法了解我们行业的痛点,而我们行业里也少有懂编程知识的,于是我就成了两个领域之间的桥梁。
最终,两个维度能力的结合使我成了单位里某个不可替代的环节,也让我在工作中变得更为投入,因为对我来说,所做之事都是所爱之事。
李笑来也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详述了这个让人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他说:
在某个技能(或者说「某个维度」)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但更好的策略是「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因为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所以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维度多了,竞争力自然就强了。
如果你也想与众不同,那「维度」和「跨界」这两个概念请一定要去思考和实践。
一旦实践成功,那「维度」和「跨界」这两个词语就会在你的生活中化为「轻松」和「胜出」。
当然,以上这些也仅仅些是跨界B计划看得见的好处,事实上它还有很多隐藏的好处等着我们去发现。
特别是当我们选择一个人潜行的时候。

| 03 独自潜行,走得更快也更远
「独自潜行」这样的字眼很容易被现代人排斥。

因为在遍地社群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更认同「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样的抱团理念。

然而再正确的话都有特定的适用前提或场景。

正如「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句话在个体成长的初期(或商业上)可能是适用的,但在个体成长的后期却未必适用。

因为卓越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很多同行者中途就掉队或退出了,所以当一个人最终在某个领域走得很远的时候,必然是孤独的。

因此,我们想在某一方面变得卓越,最好从一开始就做好孤独前行的准备,否则,始终混在人群或队伍里则大概率会成为平庸的一员。

但「独自潜行」并不意味着与行业隔离、闭门造车,而是与业内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学习B行业内顶级的知识和思想,但游离在B行业的大圈子之外。

这种游离状态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看不见的好处,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做成这个B计划。

其中,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保持圈外人的独特视角,防止自己的思想或风格被主流同化。

这一点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创新或创造的本质是想法的连接,而越遥远的连接,往往越有意思。

如果我们太关注圈内的热点、熟悉圈内的套路,往往创意不出更新的东西,而当我们不与圈子有太过密切的交流时,反而能保留一些独创性。
而独特性才是我们胜出的关键所在。
研究也证明,有时候做个不怎么跟人交流的孤独者也能提高创造力,因为没有互相模仿,多样性反而更高。
其次,作为「圈外人」,没有身份标签的限制反而更能创新。
这一点,我在写《认知觉醒》这本书的时候感触颇深。
2017 年,当我第一次拿起笔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写作的门外汉。
除了最开始在网上跟风报了一个写作课之后,我再也没有进行过其它的写作训练,事实上我的本职工作和写作也毫不搭边;
而在成长领域内,我也是一个圈外人,既没有学术背景,也没有学术基础,所有的知识都靠自己去阅读和实践。
但正因为如此,我没有被各种学术流派的身份束缚,我只是盯住一些实际痛点,随手关联各个领域内的可用知识。
无论是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是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只要有理有据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我都会拿来使用。
与此同时,我也没有拘束于文笔和术语限制,让自己在写作时使用各种修辞或张口闭口「某某思维模型」。
我只是尽量朝着心中认为满意的作品样子,不断地修改打磨,想尽办法用自己的语言将想法观点表达得简单清楚些。
最终写出来的《认知觉醒》反而跳出了市面上认知成长类书籍的条条框框,被很多读者誉为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书」。
甚至有读者留言说:「这是一本小学生也能读懂的自我认知书籍。」
所以,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的时候不必顾虑害怕,因为陌生虽是劣势,但同时也是优势。
再次,作为「圈外人」更容易保持好的心态。
因为我们不需要和B圈内的人正面竞争,不用在意他们的评价和认可,对于我们来说,在B圈内游荡只是在「玩」而已,所以更能放下「功利心」去做这件事。
我们也不需要过分遵守B圈内的标准和规范,甚至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试着创造自己的标准。
这种不急功近利和打破常规的心态,往往更有利于我们做成这件事,而一旦做成这件事,我们便能体会到另一个巨大的好处。
那就是:终有一天,你会一鸣惊人,而且同时收获圈内圈外的双向肯定。

| 04 秘密前行,阻力更小也更幸福
设想一下,一个在工地打工的年轻人如果能在工友休息时跳一段炫酷的街舞;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书呆子」如果能在聚会时弹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必然会让众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圈内人会说:「哟,这家伙不赖嘛,没想到这么多才多艺!」圈外人也会说:「哇塞,没想到圈外还有这样的人才!」
特别是当这个技能与主业相隔很远的时候,这种反差效应就会越明显——即使你的水平没有达到B圈内的专业水平。
四川泸州的 90 后贺元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四处打工,但他并没有把业余时间用来玩游戏、刷视频,而是用来自学舞蹈。
7 年后,他在建筑工地上秀出精湛的舞技,看呆了工友,而他也从众多的农民工中脱颖而出,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舞蹈不仅缓解了他工作的辛苦,也让他的生活不再无聊,甚至还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新的可能。
贺元凯的经历再次说明了打造一个B计划的好处,不过在实践B计划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策略你最好关注一下。
那就是它最好是一个秘密的项目,至少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
因为一个严肃技能的磨练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它还没有成熟到一鸣惊人的时候,众人给出的反馈与上例往往是相反的。
圈内人会说:「你这弄的这个都是啥,别一天到晚不务正业!」而圈外人也不会抱以惊叹的目光,只是把你当成一个普通的路人罢了。
所以此时不妨自己悄悄的练习精进,尽量在圈内保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自己行动的阻力。
或者尽量在圈外展示自己当前最佳水平的作品或成果,以换取陌生人的认可与反馈。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可行策略,也是「独自潜行」的另一个涵意。
万维钢在《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中也提倡读者要秘密前行,他说:
你也应该有个秘密项目,这种感觉很好。
平时该上班上班,自己私下干一件大事。这个项目不是普通的业余爱好,你非常严肃认真,每天都取得进展,达到很高的水平。
白天的你是一个身份,晚上的你还有另一个身份。没人真正了解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做的是什么……
我想,身怀一个秘密计划不仅可以减小我们的初期的行动阻力,也会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吧。
毕竟做好了可以憋个大招,做不好也不会遭受打击,随时可以再来。

| 05 用B计划打造一个外界无法剥夺的价值与优势
叔本华的名言如今已经被读者简化成了「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不过在如今这个世界,我倒是更愿意将其演化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对抗无聊。
毕竟关注运动和变化是人类的天性,不信的话,看看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就知道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忍受片刻无聊呢?
如果没有手机在身边,很多人怕是连一分钟的时间都无法独处罢!
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总是会忍不住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无论是外部的娱乐刺激,还是内部的学习创造,它们其实都是我们对抗无聊的方式。
只不过前者会让人沦为平庸,而后者却可以让人变得与众不同。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现在还在为了生存奔波挣扎呢,哪有什么时间去想什么人生B计划。」
或者:「我现在是业务骨干,工作很忙,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什么人生B计划……」
其实,越是这种状态就越应该考虑。
因为从人生这个跨度看,终有一天你会停止奔波,放下工作,面对晚年阶段的大量闲暇。
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始终被外部的生计和工作牵着走,等有一天一切都落幕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陷入「摇摆诅咒」的无聊端。
很多退休离职的人正是没有提前准备B计划,才会在脱离岗位后变得手足无措、失落沮丧,甚至迅速老化。
而一直有准备的人则会变得非常从容,甚至更加享受那些闲暇时光。
毕竟,外部的工作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甚至在中途也有失去的风险,因为任何不可控的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将其夺走。
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在工作之外培养一个甚至多个全新的技能,去创造一个或者多个外界无法剥夺的人生价值和优势。
别说自己没有时间。
只要你有空看手机、玩游戏、聊八卦、打麻将,你就有时间运作自己的人生B计划。
关键,看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本文参考资料: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1788-1860)言论 P19
《财富自由之路》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P132-135
《学习究竟是什么》不怎么跟人交流也能提高创造力 P213
《学习究竟是什么》万维钢提倡读者也要有个秘密项目 P207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想与众不同,那我劝你跨界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