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坐针毡”还是“生不如死”

一个炎热的下午,大鹏和方丈这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看书、品茶。突然,大鹏开口向方丈问到:

“方丈,你这里有没有读了直接成佛书。”

这话问的有些莫名其妙,但方丈知道大鹏并不是真的想要这本书,只是调侃的回答到:

“没有,如果你看到了,请告诉我,让我也开开眼。”

大鹏确实不是真的要找这本书,只是最近发现在目前的沟通模式下,家长们真正得到的太少,有些憋闷,书都不怎么看得进去,想找个人倾诉一下。

“原先我听到老师们说“边界”很重要,但我却不知道“边界”是怎么样的。如今随着咨询做的多了,自己参加的工作坊多了,才感觉到了一点。只是很可惜,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往往只能让家长们去理解,而不是感受。”

方丈这下倒真的有点疑惑,问到:“难道理解不是一件好事?”

大鹏想了一下,回答到“假如有意见铁屋子,没有窗户而万难被摧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这是从昏睡如死灭,并不感到将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吵起来,惊起了那些睡不好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这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觉得对得起他们么?”

方丈听着大鹏说的话,瞅着他半是嘲讽、半是无奈的神情,觉得自己能够理解大鹏的想法,他便笑着说到

“你既然学的是心理学,做的是心理咨询师,难道就没有方法帮助这些人么?”

大鹏听了,干笑了两声,说到“心理学更多的是一种‘相关性’的研究,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每个结果都可能是下个过程的开始或者资源。那些个说我只要一个最终结果的,我最多也就是把他们叫醒,有些甚至还叫不醒。”

“既然如此,那无非就是求仁得仁而已。”

“哈哈”,大鹏忍不住笑了一下。

“求仁得仁的人是有的,我自己也不是在求仁得仁么。只是想到他们到我这里求的仁往往并不是他们期待的仁,我就觉得如坐针毡。而我听你说的话里好像求仁得仁是件多么简单又自然的事情,就好像回答‘如何把大象装冰箱’,其实只要三步一样。”

听着这略显刻薄的抬杠,方丈想笑却笑不出来。于是问到

“既然你觉得这是一种如坐针毡,那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听了这个问题,大鹏皱起了眉头,过了片刻,他眉头一展,笑道:

“我做咨询之前觉得如坐针毡,可是真的进行中反倒没了那么些顾虑。再说,若是让我这辈子不做这件事,我就觉得生不如死,两相比较,还是如坐针毡更好些。”

听了大鹏的解释,方丈忍不住噗嗤的笑出声来,联想起大鹏之前所说的事情,方丈就按捺不住,大笑不止。大鹏也不以为意,他原本心情不好,现在能这样说笑,情绪倒也得到了释放。看着方丈笑的开心,大鹏也受到了感染,笑了几声。

渐渐地,方丈笑意渐消,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就对大鹏解释了起来:

“我呢有那么些个闲钱,平日里倒也衣食无忧。不过总有些人要和我借钱,我担心这钱借出去,不但难以要回来,还没了亲友情分,就觉得这钱是个祸害。不过正像你说的,有了钱的时候,我是如坐针毡,若是没了这些钱,我可就是生不如死了。”

大鹏听了也不接着凑这个趣,只是总结般的说道:

“我看这天下道理繁多,但有些内容却是想通的。我见《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在《论语》与《道德经》里也讲了这个道理,可知,而不可为。”

附《孙子兵法》节选。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释义: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如坐针毡”还是“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