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修炼之“教学语言”篇

花落花开无间断

【困惑】

“某名师的课我观摩了好多遍,对照视频整理出教学实录,自己上了一遍课,为什么课堂效果不理想?”

“我把师傅的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在自己班上了一堂课,为什么目标达成度还不到师傅的一半?”

“教研组集体备课定下的教学设计,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实际上课的效果千差万别?”

“同样的话,师傅说一遍学生似乎就明白了,我重复了很多遍,可还有很多学生蒙圈状态。”

这些问题总是长久困惑着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目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一向备受学校和各级教研部门关注的工作,培训内容从职业道德到教材教法,旨在让每一位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这份工作,但很少有专门培训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的,而教师自身对“教学语言”的理解也存在误区,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忽视了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教学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教学语言应用于课堂、作用于学生,同时因学生反馈不同而需要不断变化,具有强大的生成性,且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情境和语境,因此,其实专门针对教学语言的培训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个人授课经验及多年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教师教学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希望能对有发展需求的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对教学语言进行自我诊断,最好录制一段自己的课堂实录音视频,反复聆听,对症下药。

第一阶段:字正且腔圆

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语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目前教师普通话虽然都有合乎从业标准的水平证书,但实际运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带不同程度的口音。

随着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往往来自不同地区,虽然都在努力地讲普通话,但难免会有一些乡音,作为教师,稍加注意、多加练习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问题二】咬字不清。

一个咬字不清的教师,容易让学生因听不清楚而造成理解困难,或者让学生因误听而产生理解偏差。咬字不清主要原因是发音不准或发音不到位,排除先天或器质性问题,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朗读练习得以纠正的。从慢速、读准字音开始,对于不确定的发音一定要落实好准确的读音再发音,对于受个人方言影响明显的音节重点练习。这样的朗读练习不需要太长时间,两个周到一个月每天30分钟的练习往往就能改善。

实际运用中,根据自己的言语风格确定合适的语速,避免出现语速太快而“吃字”的现象。在纠正含糊不清的基础上,还要练习把握句子的节奏和发音轻重的问题。在该停顿的时候停顿,通常可以用呼吸次数计量停顿时间,该停顿一息时停顿三息显得拖泥带水,该停三息你停一息会让听者来不及思考和反应;需要强调的学科术语、促进学生理解的字词、容易产生歧义的字词一定要重读。这就是抑扬顿挫,也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

【问题三】音色不佳。

声音是一个人的另一副“长相”。听课时,我们会发现有的老师声音听起来很舒服,让你很愿意继续听下去,有的老师声音听起来则很刺耳,会让耳朵不由自主建立起一道屏障,甚至让人烦躁、抗拒。

一般来说,说话时自丹田发气、于口腔共鸣而产生的音色饱满而圆润,令人比较舒适。音色因人而异,后天训练不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

聆听自己的声音,如果听起来比较急促、没有底气,那么平时需要刻意进行腹式呼吸练习,让呼吸流畅,音色自然,中气十足;如果声音比较尖锐、亢奋,那么平时说话需要把气息沉下来,速度慢下来,尤其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分激动。

***这类问题可以通过随时随地使用任何内容进行练习就很容易克服。课下和学生玩一段绕口令;自己读书时遇到精彩段落出声朗读;看新闻、综艺节目时改变把以往只关注内容的注意力分一部分关注主持人的吐字发音;刷国剧时顺便留意并对角色对白进行评价……这并不会额外占用时间。

第二阶段,规范且得体

教学语言因其功能性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日常教学中,学科、专业有关的术语的规范性通常是教师普遍重视的,但对以下细节往往不以为然。

【问题一】对学生的称呼不恰当。

有的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喜欢称呼学生为“孩子”“宝贝”之类,希望能显得更有亲和力。但其实这是不得体的,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缺乏认同感,“某某同学”或称呼姓名则是适宜的。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即使同一个人的“角色”也会是不同的,角色意味着责任和界限。学校里的“学生”和家里的“孩子(宝贝)”有着截然不同的责任,儿童的自我概念除了自我认知以外,很大程度来自他人反馈,他们能够从作为教师的成年人对他的称呼中,获得对自身角色的感知和认同。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负责任地学习,一定不要再对他们使用不合时宜的称呼。

有的教师喜欢不带姓氏地只称呼学生的名,认为这样显得亲切,这种行为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分场合。当学生行为或学业上取得进步进行表扬时,当学生胆小顾虑缺乏自信需要鼓励时,教师可以去掉姓氏传递喜悦、亲切、鼓励;当学生触犯纪律需要批评警告时,则必须郑重称呼其全名,让学生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和对待错误的严肃性。

一句称呼,看似小事却意义非凡。

【问题二】口头禅和习惯用语较多

口头禅,常常因习以为常而被说话人忽视,日常交流中基本上不影响沟通效果,尤其是熟人之间的交流会因习惯而自动忽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的口头禅则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试想,当有学生一节课在专心数着老师讲了几个“但是”“所以”“这个”“那什么”“好不好”“是不是”“对吧”“好吧”之类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职业使然,“你给我……”“你总是……”“你看谁谁谁,再看看你”“虽然……但是……”之类的习惯用语也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仔细品味,当他人总跟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感受如何?学生亦然。

这类问题积习难改,可以请同事、家人、朋友监督,让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干净。尤其是那些与教师职业形象不符的如“我去”“靠”之类缺乏修养的“流行”用语。

【问题三】语句复杂冗长

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无论是说明任务要求还是组织课堂,或是讲解知识点,学生对清晰而简短的语句的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结构复杂、冗长的句子。

强调端正坐姿等课堂常规时,“两脚平放、腰背挺直……”比“你们一定要坐直,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听讲”或“不要趴在桌子上,不要东倒西歪”等要有效得多,后者需要学生分析判断之后才能领会然后转化为行动。

有的学生走神时,一句提醒“某某同学请回答这个问题”“某某同学请看黑板”要比“某某同学,说了多少遍了,你还不好好听讲,你能保证我讲的这些都能会吗?”或“那是谁又走神了啊?”更管用,后者明显具有干扰课堂的副作用。

说明任务要求时、讲解知识点时,更是应该追求简练、明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讲述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尤其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每周至少有一节课是精心准备的:撰写详案,将上课每一环节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仔细推敲,形成白纸黑字,有条件的可以请有经验的前辈指点一二。进入课堂之前,花些功夫背下来,滚瓜烂熟之后再进课堂。这样的自我训练持续坚持一年,教学语言规范性基本上就能达到。但就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只有在参评优质课时才临时突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难以摆脱演员念台词的舞台感,造成学生应学、教师在教、学生在学三者交集甚小。

第三阶段,丰富且生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叙述让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这源自教师的思想、思辨和真情实感,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做支撑。

【问题一】内容空洞笼统。

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为例。当强调要正向鼓励、激发学生自信心时,“你真棒!”“说得真好!”“给你点赞!”“你太聪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短暂的愉悦感,但对其长远发展和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样空洞笼统的评价语言走了过场而走不了心。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具体有针对性的、真诚有引导性的、真实有指向性的,无论是被评价的学生还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其他学生,从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能感受到成功的原因是可控的。把“你真棒!”变成“你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逐一解决,你真棒!”;把“说得真好!”换成“能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解释这个实验现象,说得真好!”;把“给你点赞!”换成“你能帮助同学把自己的地盘整理得干干净净,给你点赞!”;把“你太聪明了!”换成“你能专注地尝试各种方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迎难而上的研究精神会让你越来越聪明!”……当然,教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需要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心实意为学生的进步而欣喜。带着微笑的表情,用欣赏、专注、鼓励的眼神看着被赞扬的学生说这些话,而不是面无表情、眼神飘忽不定、背对着学生写或贴黑板的时候去说。

***注意观察学生在得到教师评价后的即时反应和长期表现,我们就能够判断评价是程式化的还是有意义的。教师想让自己的评价语言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作用,养成每节课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哪怕没有时间撰写教学反思,也要在脑海中复盘课堂上的某一个环节,思考情境再次出现时自己将如何应对。

【问题二】声音平淡单调。

虽然师讲生听的时代已经终结,但课堂上教师仍需要用声音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有的青年教师上课热情很高,认为洪亮的声音能让学生听得更清楚,因此一直保持高亢、上扬的语调,起初的确能吸引学生,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因“同频振荡”而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甚至抗拒感;有的教师属于和风细雨型的,一直保持温和平静的语气,时间长了则让学生昏昏欲睡……

这是语气语调运用的问题。语气和语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会同时作用于语言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语气是通过声音的快慢、高低、高低、强弱、虚实表达语句的思想感情;语调是说话的调子,是一句话中声调高低、抑扬顿挫的安排和变化。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气语调会让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同。

语气有陈述、疑问、肯定、喜悦、赞扬、厌烦、冷漠、亲切、激动等,语调则一般有由低到高逐渐上扬的升调、由高到低逐渐下降的降调、平直舒缓没有变化的平调、高低不断变化的变调。

课堂上我们经常说的“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学生参与应答,那么就要注意运用喜悦、亲切、上扬的语气语调。当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高低不断变化的变调则是适宜的;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要突出赞扬、肯定的语气,而不仅仅是陈述的语气。

合适的语气语调,配以适宜的语速节奏,会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组织课堂、知识讲解、布置任务、评价反馈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逐渐兴起,师生隔着屏幕交流时,语气语调的合理运用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类问题的解决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持续付出额外的精力解决。首先,可以通过观摩名师课例,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出声模仿名师的语言,从语气语调到肢体动作、表情等;其次,有针对性地跨学科听课,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语言丰富有感染力,优秀的数学老师课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另外,积极参与校内、组内教研,听同伴的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将自己代入当下情境,与讲课教师的语言进行比较,思考哪种方式更合适。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靠声音传递信息,肢体动作(站姿、站位、手势等)、表情、眼神在沟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堂好课85%以上的时间教师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当教师的眼神时刻在寻找和关注学生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投入地学习……

教育的本质是沟通,教学语言是师生沟通的关键。上好课,从修炼教学语言开始,有发展愿望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目前便利的录播条件,经常性地独自或邀请有经验的前辈,给自己的课堂教学“照照镜子、找找问题”,分析教学语言的进步和不足之处,持续加以改进。

春去春来不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自我修炼之“教学语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