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人越少越优秀?兴趣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不知道什么时候兴起的口号,一下击溃了万千家庭的玻璃心。

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里最毒鸡汤,平时故作清高视而不见,而一旦有了子嗣,便如飞蛾扑火趋之若鹜。

时下大热的《三十而已》中,顾佳不惜一切只为给孩子报马术班,在网上议论纷纷。

很明显,顾佳式焦虑只是中国家庭焦虑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小康还是中产亦或是财富自由之家,孩子永远是家庭的重中之重。

就像那句歌词“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家长们期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最起码,不输于人

在富足之家的孩子,往往几岁便出国留学,无论外语,还是琴棋书画,或者舞蹈、游泳,总有一个拿手好戏。

孩子,之所以这么多“兴趣”,想来也是基于家长不落于人后的想法。

可是,这样就够了么?

01

听过兴趣班鄙视链么?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晒出孩子的学习安排。

周一钢琴、周二奥数、周三围棋、周四英语、周五书法、周六画画……只有周日一天自由活动。

一般网友:这妈疯了吧?孩子怕是嘛也没学到,还会一哭二闹三上吊吧。

同样做法的网友:这妈疯了吧?孩子周日怎么没报班,还好我孩子报了,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电影里有句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掺和上学习,就跑不了排名

据说在兴趣班鄙视链中,流传着越冷门越砸钱就越高贵说法。

02

运动圈鄙视链

在运动圈,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体育,永远是精英教育的核心。在中产爸妈看来,运动不只是流汗,更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挑战,是毅力与耐力的体现。

而在国外,体育更被看作是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体现。要申请国外顶级名校,往往离不开小众体育加分项目。

不知道马术为啥突然爆红,也许是人们被孩子策马奔腾的身影吸引了;也许是因为它曾是西方上层人士的运动。

据说,马术一堂课大概在1000元上下,如果只是周末在俱乐部里跑马溜溜,可能连入门都算不上。

孩子随着时间成长,租马、买装备、买马、寄养……价格是呈指数倍增长。

别的不清楚,就这些附加费用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开销。

不过,大多数爸妈送孩子学马术看重的不是学的咋样,而是——学过。

首先,马术够酷。每逢寒暄秀娃的时候,之会琴棋书画歌舞球,多半逃不脱现场展示。

唯独马术两个字,从嘴里蹦出来就赢了。毕竟没法轻易展示,有几个人家里有草原呢?

其次,马术能划分圈层,毕竟费用不菲,来者非富即贵。

其他西方名校敲门砖,譬如高尔夫,击剑也都是热门课程。

很多时候,兴趣班的初衷是为了开发孩子潜能,但是渐渐的这件事有些变质了。

孩子的兴趣,成了评价是父母的眼界、能力和阶层的标准或是成为家长的谈资。至于兴趣,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03

乐器圈鄙视链

在乐器圈,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90年代,能学钢琴的家庭非富即贵,要么就是倾尽所有。

自从朗朗走红之后,学钢琴的浪潮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网上有家长调侃“孩子班上40人,学钢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要摇号。”

当然这个链条是在一直变化的。

二十年前,学古筝的自带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气质,现在只能沦为公司年会串场表演;

十年前,抱着吉他唱一首《董小姐》就可以追到心爱的女生,如今成为天桥底下艺人的饭碗;

五年前,学尤克里里的都是文艺小清新,可谁能想到如今自我介绍中提到都会被群嘲。

而小提琴就不一样了,当了二十多年王子,从未被轻慢。为什么?

一是,他贵且不说吕思清那百万名琴,稍稍上档次一些也就过万了;二是,一般人他学不会,哪怕是手把手教。

当然不管你是啥琴,啥管,反正比不过管风琴。

管风琴,就是一座音乐厅,而且国内好像也没多少能教的,学得咋样也没人敢问,毕竟弹管风琴的一般身后都会自动出现圣光……

04

棋类鄙视链

棋类,就更别提了,围棋高于一切。虽然AlphaGo让人类棋手一败涂地,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学棋热潮。

仿佛只有围棋还是智力的展示,其他什么国际象棋不过几根柱柱;中国象棋只能蹲在街边和老头过过招,看看谁才是臭棋篓子。

至于军旗、五子棋,很快也哄孩子的地位都保不住了。

而,所有学棋的家庭好像被打上了标签=“家里没啥钱”。

不过这些家长可不这么认为,咱学的是战略,是大局观。

05

中国家庭的焦虑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这一碗毒鸡汤倒出来多少现实,更现实是它还有后半句“却还比你辛苦、比你勤奋、比你更努力。”冰冷的话揭露社会残酷的真相。

越往上走,阶层阻碍越大,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也是不公的。

渴望进入顶尖学府的孩子来说, 也许在人家那里,只需要找找人,看看你的特殊技能。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只要考过多少分,就能进什么样的学校。

所以,家长们不惜血本给孩子报了奥数、作文、音乐、美术等等兴趣班,只为孩子能和高一阶层贴的更近一点。但是否会适得其反呢?

所谓的“门槛”,本质上不是让你进入,而是将你排除。去“标准化”的选拔方式,比标准化更加严苛。

想让孩子出人头地的家庭,只能不停地努力工作和学习,逼迫孩子接近满分,才有可能成为那28定律中的少数人。

在某高知论坛上,关于“为什么鸡娃”,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大多数人费劲鸡娃,并不是指望孩子能出人投地,而是不想让他在残酷的竞争中坠落。突破上限极其困难,但跌破底线很容易。”

其实,想让孩子不落与人,可以从基础抓起。

你给孩子报再多的兴趣班,他没有兴趣也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公平的便是考试,而想要考试有个好成绩,学习方法很重要。英语作为最容易拉分的科目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的心病。

不过现在好消息来了,现代教育集团独创MTV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果识学堂登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的人越少越优秀?兴趣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