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05-19 眼镜蛇效应

在殖民时代的印度,德里市民受眼镜蛇大量繁殖之苦。

为了破解眼镜蛇带来的害处,比如死亡。当地政府悬常捕杀它们。

丰厚的赏金让很多人开始猎杀眼镜蛇,这导致了预料中的结果:眼镜蛇数量减少了。

但是,随着眼镜蛇数量减少,野外再难寻到眼镜蛇,人们于是表现出了卓越的企业家才能。

他们开始在家里饲养眼镜蛇,然后像以往一样,杀死这些“家蛇”,以获得赏金。

这让当地政府意识到,在这座城市里,肉眼可见的眼镜蛇已经非常稀少,但他们仍然按照之前的水平支付赏金。

于是,市政官员做了件合情合理的事:他们取消了赏金。

那些在家里养眼镜蛇的人,也相应地做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他们把现在毫无价值的眼镜蛇放归街头,谁想要满屋子的眼镜蛇呢?

最后的结果就是,德里市民面临的眼镜蛇问题,比之前更严重。

人们试图解决问题而做地努力,最终反而让规则制定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趋干恶化。

眼镜蛇效应的本质原因是,我们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养成的因果关系思维主要是直线思维。

但仅仅消除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民众趋利的本性,极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意外。

眼镜蛇效应提醒我们,任何事情都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和不可预测。

因为人都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经济人”,一种是“社会人”。

“经济人”属性指的是,一个人会为自己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大的物质报酬,如上文所谈到的养眼镜蛇的印度人,他们身上就体现出很强的“经济人”属性。

而“社会人”属性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好坏与自身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自己会争取为社会做些事情。很多乐于参加公益活动的人体现的就是“社会人”属性。

为了避免眼镜蛇效应,可以从这两个属性入手:

一是减弱“经济人”属性。

可以把奖励标准降低到养蛇成本之下。这样一来,养眼镜蛇成了赔本生意,自然无人再养。杀野外蛇依旧有利可图,会让群众继续消灭眼镜蛇。

二是增强“社会人”属性。

通过加大宣传,呼吁群众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消灭眼镜蛇。

因此,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并做出调整。增强民众的“社会人”属性,使得人人爱社会,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202-05-19 眼镜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