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齐食材做出一道与焦虑有关的“菜”

题记:如果把一篇文章看作一道菜,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尝试用好的“食材”做出一道尚且可口的“菜”呢?


原料清单:

A、公众号“笔记侠”,《吴伯凡:被焦虑裹挟时,你在如何苦苦挣扎?》2018-02-27

B、“得到”APP,《罗辑思维》第440期《保持头脑的开放性》2018-03-05

C、公众号“格局决定一切”, 迟忠波 ,《马云:不必太懂区块链技术,就像当初不用太懂互联网技术一样!》2018-03-07


这是一个盛产焦虑的时代,焦虑的根源来自于对未知的害怕,我们怕错过知识付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怕错过所有新兴行业的所谓的机会,于是我们大量的收集相关信息,不明就里的仓皇浏览更多的资讯,希望以这种努力方式确保不被抛下时代的列车,这种努力最终换来的是什么?更大的焦虑,因为当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东西越多。

“得到”APP的罗胖一直说,“同时葆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听着很虚,但对于有过靠上述努力方法消除焦虑感的人来讲,对这句话应该是有一定的感受。因为,对于新的行业,总是充斥着各种观点,单独来看,每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就是这些都“有道理”的观点,抽取两个放到一起,很有可能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例如罗胖所说的关于如何应对“区块链”行业的问题。

一号方案:

(这是罗胖与一位区块链大牛电话沟通得到的结论)面对一种新技术,站在原来的行当里想要抓住新机会是不可能的,必须思考这一种新技术会成就什么东西?那么就去做那个东西。例如,微信刚刚崛起的时候,一个公关人员考虑,微信公众号这个技术很牛,我应该怎么利用公众号做好我们公司的宣传呢?这就是一种追赶机会的思路;反过来想,微信公众号会成就什么行当?很大可能是自媒体,那这个人辞职去做自媒体,这种行为才叫抓住新机会。

二号方案:

不管外界潮起潮落,我不动,我只在我的分工里不断的精进。比如,你本来就是做生意很厉害的人,等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你不用去凭着互联网的浪潮去做电商,去直接和马云竞争,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意,马云的平台实际上是为你赋能,让你的生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以上两种方案,动与不动,实际上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但两个方向做好了都能有很大的收获,但哪个方向是对的呢?

这个问题引申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观点已然无绝对的对错。经历过中国系统教育的人(包括很长一段时间的我)在面对问题时,很多时候都会想要寻求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这道单选题必须选D,那道计算题答案是6.7983之类的明确,但事实呢,在真实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无法明确答案的问题,就像那个经典的心理学问题:如果火车无法阻挡的开过来,必须经过两条铁轨之一,两条铁轨上都有人(一多一少),如果你能选择,你会怎么选?那理性的话,大多会选牺牲少部分人。那进一步,如果人少的那条铁轨上有你熟悉甚至亲近的人,你又会怎么选?太多类似的问题,条件不同、目的不同,选择可能截然不同。如果面对的问题只有像考试那样对与错的分别,那只是存在理想中的简化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的一件小事,得知我近期在做与区块链相关的事情时,我一个朋友问我,能不能推荐给他一些资料让他闲暇研究研究,我当时说没问题。但当我回头想发一些资料给他时,我突然发现,这个行业太新了,我现有关于行业的认知是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渠道,他们零散的分布在各处,我没法给他一个汇总的答案。按照在学校时那样的学习方式,按部就班分单元分小节的“全面”学习某一种知识,这种学习方法,已经过时了。

说回如何对待新技术的问题,C文提供了一种相对明确的方案,作者以马云为例,大意是在互联网初期,泡沫破裂之时,马云并不是互联网技术专业,但利用好了互联网,他缔造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超级应用。技术本身是为应用服务的,而不用一再强调技术的高级,就像作者说的“关键是应用”。而在我看来,应用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整体市场时机的洞察,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技术和想法的实现能力

时代已经变化,焦虑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断增进知识,不断迭代认知。过度的焦虑,就像做菜时过度的选用食材,最终做出的大杂烩可能远远不及别人用心做出的一碗简单的蛋炒饭。



下一篇文章计划:自评上一篇文章的写作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配齐食材做出一道与焦虑有关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