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不会的原因是

在班级里,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都知道数学书上的各大规则、定理、公式、结论等基本知识,有的甚至会背呢!但是,在面对具体的题目,尤其是应用题进行思考和解答时,甚至连条件之间的关系都难以搞清楚。而这样的现象,在高年级是特别普遍存在的。

那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一个问题的出现,是由很多很多原因的,但绝对有一个主要原因,即主要矛盾。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if !supportLists]1. [endif]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理解数学书上的各大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也就是说学生是“假会”。再具体一点,可以这样说,这些学生只是知道、知晓有这规则、定理、公式、结论,给点提示就能说出来,甚至能够背出来。而这样的“会”并不是理解、思考后的会,更不可能是学生头脑里、认知里的会。

[if !supportLists]2. [endif]学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敏感,甚至可以说,学生并不知道要思考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联系,还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事情,这是高年级孩子急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弥补的数学思维。


那这样的两大原因指向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呢?

也就是学生“会”各大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就是不会对应用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其背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学生从事实到抽象真理的概括思考的缺少。

首先,我们的教材是专家——站在小学数学界金字塔的顶尖人物编写的。这样的编写,虽然尽可能地考虑到大多数教育地区现状和教育水平,尽可能地使其成为教学的很好支架。但还是不得不说,教材,教师自己都没读懂、读透彻,更何况孩子们呢?(这也说明,先学后教的“学”绝对不是学教材)那造成读不懂、读的不透彻的除了“专业水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尽可能地省略了数学应该有的面貌和其发展历程。例如:长度单位的教学,在教材里很难挖掘“长度单位的诞生记”,因而学生是很难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其次,我们大多数教师教的还是“知识”,很少设计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更不用说社会交往等内容了。表面上可以说是应试环境的倒逼,但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那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事实进行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则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可以理解吗?——我的理解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思考内化为一种知识的自觉。

如何思考呢?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一个问题,给学生进行思考的机会。其次,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空间,不要一抛出问题就立刻找学生回答问题,似乎课堂上没有声音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失败,反而恰恰相反,这是标注教师的教学技巧的体现。最后,记忆是思考后的残留物,如果学生的思考不正确也将会被记忆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引导进行反馈和修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不?不会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