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是对学习与变革的理论新进展的一次深入探索。彼得·圣吉、奥托·夏莫、约瑟夫·贾沃斯基、贝蒂苏·弗劳尔斯是组织学习运动的先驱,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涉猎范围广泛的对话,深入探究了有转化力的变革(transformational change)的特性: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给严重失衡、危机重重的当今世界提供了哪些全新的可能性?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针对商业、教育、政府和领导力等方面的问题,介绍了体悟当下(presence)的概念;这是个源于自然的概念,即整体中的任何局部都能完全呈现整体的全部。作者们发现,我们往往陷入旧的观察和行动模式,不能自拔。但通过促进深层学习实践,我们就能提高对更大的整体的意识水平,形成能够帮助整体发展并塑造未来的行动。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凝聚了150多位科学家、社会领袖和企业家的经验和智慧,这包括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谢尔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老子和荣格(Carl Jung)。本书的探究是革命性的,同时其观点积极向上,是一部完全原创性的著作。它令人惊叹地阐释了我们观察、感受和实现新的可能性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这包括我们个人应具备的能力,也包括我们的组织机构和社会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
引言
局部和整体
①整体:是一种动态的、活的东西,它不断地以具体的表现形式,生成持续变易的现实存在。
②局部:是整体的一种表现,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件。
两者的存在互为条件:整体的存在是通过不断地表现为各个局部来实现的,而局部是以整体的具体化身形式而存在。
有结构的整合体(pattern integrity):在自组织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复杂关联里都有一种整体性,它依赖于该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力场(organizing field),或叫形态场(morphic field)。
【思考:忒修斯之船:如果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生命自身及其各个要素都处于不断生长变化之中。当我举起一只手的时候,这只手和刚才一秒钟前的手是不一样的,因为组成这只手的细胞在不断地分裂和再生。当局部的细胞结构体符合整体的健康需求时,身体才会健康成长。而当部分细胞退化丧失其活性,独立于整体结构的控制,会导致一种不可遏制的细胞分裂,这就是癌症。】
【思考:全息照相的原理体现了结构未分割的整体性——即底片上每一处都有物体上每一个物点的作用,每一个小区域都包含了原始物体整个结构的信息。这是局部和整体之间最为神奇的地方。好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和万物是同一的。你从窗户里看到的整个世界和透过窗缝看到的整个世界,实际上是一样的。cf.玻姆《隐卷序理论》】
有生命的组织机构的出现
【思考: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总是不断地自我创造。全球性组织机构有望在未来,成为体悟整体性的场所。】
关于学习的新思考
反应性学习(reactive learning):局限于下载习惯的思维方式,并沿用我们感到舒适的、熟悉的范畴来看待世界。在反应性学习中,思考是在已有的心智模式下进行的,而行动则是在过去的行为习惯模式下进行的。
图1 反应性学习
更深层的学习:创造对更大整体的更深层的知见,包括整体的现状及其演进的方向,学习所带来的行动将越来越成为创造未来过程的一部分。
图2 更深层的学习
未来之势场
每一项意义深远的创新都要以一种内求的历程为基础,这种内求的历程是所有创造力的核心:潜入内心更深处,从中使实证和真知浮出水面。
【思考:米开朗基罗说过,“我只是把蕴藏在大理石里的艺术灵魂释放出来。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这是一种摆脱自身生命束缚的热望。】
体悟当下
体悟当下:是一种深切的聆听,并对超越自己先入为主之见和以往的习惯思考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
①放得下(letting go):放下旧的认同感和控制欲。
②拿得起(letting come):有意识地参与更大的变革之势场。
【思考:整本《道德经》就是在讲两件事:1.放得下执著。人生只不过是大整体中一个微小的片段。2.拿得起责任。向水学习,以善待人。】
要理解体悟当下、把握产生变革之大势场的可能性,就应从多种角度入手,即从研究生命系统的新兴科学、创造性艺术以及组织变革的深层经历等方面入手,还要直接从理解自然的生成和哺育能力入手。
第一部分 学会观察
第1章 安魂人类
安魂的情景设想(requiem scenario):情景设想能让人真正开始考虑自己原本忽略或否认的未来可能性。关键是不要认为不同的情景设想是不可避免、必将发生的,而是要把它们当成几种现实的可能性。
【章节小结:情景设想可能会触发我们的恐惧感和绝望感。如果我们将恐惧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把它当成解决现实方法的几种可能性,或许有些事情就能改变。】
第2章 观察我们的观察
2.1 悬挂观点的容量能力
悬挂观点:把假设悬挂在我们面前,摆脱我们习惯的思考流程。这是提高思想意识的首要动作。
判决的声音(voice of judgment):内心的恐惧、指责和唠叨的声音。
人们要想能够持续地激活生活中的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关照它”:开发容量能力,悬挂心中限制自己创造力的判决声音(如“这个想法很蠢”“不能这么做”)。
【思考:悬挂观点意味着放下成见。因为我们的眼光被认知所局限,我们无法用整体的观点去看清面对的事实。】
2.2 一起悬挂观点
趋同思维(groupthink):持续不断的潜意识的稽查,它破坏着团队的真心和正直态度。
【思考:这种集体判决的声音,会让大家形成一种拘束感,扼杀集体的创造力。】
改变工作团队交谈质量的时机,往往出现于大家意见不一致,需要决定是否坚持自己观点的时候。这时候有三种选择:①辩护问题;②回避问题;③悬挂自己的观点。
【思考:悬挂观点包括如何展示自己的观点,以及进一步探寻自己的观点(宣扬和探寻的平衡)。“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的观点是……我这么看问题的原因是……是什么原因使你有不同的看法?”问题的形式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诚意。】
2.3 建设容器
转化过程需要承载容器,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2.4 采用新视角的勇气
2.5 悬挂观点的内功
个人修炼(personal work):是指培养觉察自己思维方式的能力,包括看得见的和察觉不到的、潜移默化的思想习惯。选择何种具体方法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激发我们的意愿,把修身为自己生活的核心内容。
悬挂观点往往以“止”(stopping)为契机,比如突然被叫醒,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揪住。
2.6 整合内功
【章节小结:观察我们的观察是一种悬挂观点。悬挂观点是一种无欲的状态,即放下自己的欲念,放空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虚”。冲虚的意思就和冲茶一样,正因为杯子处于虚空的状态,才能盛得住水。我们只有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和偏见,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第3章 从整体观察
从整体观察的关键不仅在于开发我们悬挂假设的能力,更在于发展再引导(redirect)我们意识的能力,即把意识引向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的背后,引向现象后面的生成和创造过程。
①“我与它”:互相分离的主客体。
②“我与你”:密切关联的整体。
【思考:所谓“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世间万物的名号不过是对事物的一种表征。要想全面充分地描述整体,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扩大到事物的源头,而非从外在的表象去观察它。这是转移负担里的根本解决法,而非症状缓解法。】
【思考:突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不仅会产生深层的连通感,而且会提高对变化的敏感度。】
3.1 再引导:观察生成过程
再引导(redirect):将注意力集中于源头而不是客体。包括移情作用和同理心(empathy)。
再引导的能力,要以悬挂观点的能力为基础。悬挂会让你看见生成中的事件及其内涵和模式,然后再引导你的注意力,在现实中去关注这些生成中的事物,由此才会有新发现。
3.2 直面真实的整体
假冒的整体(counterfeit whole):概念性的理解——我们试图通过理性来推断更大的系统。
直面真实的整体(authentic whole):生成性的理解——我们是问题的制造者,我们能制造不同的局面。
【思考:当我们直面以本来面目出现的真实的整体时,我们就直面着鲜活的生命,就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3.3 从组织内部观察
在组织机构里实践从整体观察,第一个步骤是学会关注文化。在办公会上认真观察和反思性参与:都是谁在讲话,谁不讲话?谁的话有人听,谁的话没人听?哪些问题得到正面讨论,哪些被忽略,或只得到旁敲侧击和暗示性评语?这些都给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思考:你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做法:在会议结束时,回顾一下投入情感的一件事,花一点时间在大脑中重放一遍会议经过,包括你当时的思想感受。你会开始感受到组织鲜活的生命过程,并开始体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即自己在组织文化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3.4 再引导的内功
冥想(meditation):开发静心的能力,突破心物二元分离的窠臼。
冥想分为两种基本层面:
①第一个层面:止定(concentration)层面。修养专注力,减少焦躁不安和反应式的行为,止于定境。
②第二个层面:住观(mindfulness)层面。突破我们惯常的、受背景条件限制很严重的、使主客体分离和物化的观察方法,开发出更有穿透性的感知力。
【思考:卡巴金对冥想中的“止定”和“住观”两个层面的区分,正好与“悬挂”和“再引导”之间的区别相对应。】
【章节小结:从整体观察是一种再引导的过程。再引导以悬挂观点为基础,将注意力集中在源头而非客体上。这需要我们从局部的观点转换到整体的观点看待事物,用一颗无知的心去突破事物的表面现象,获得更有穿透力的生成性理解。这就是老子所言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正因为处在一种“虚”的状态,才能以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心胸拥抱世界。】
第4章 观之以心
【章节小结:观之以心(seeing with the heart)是从整体内部观察的意思。通过在大自然中修炼内心的本性,作者发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联通感和依赖感。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小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第二部分 深入静默
第5章 生成的时刻
【章节小结:情景规划对帮助人们理解现实的复杂性有重要的作用。在团队中建立一个情景规划的微系统,能将团队的目标和自身的志向目标建立深层连通。在团队沟通中,最重要的是静默状态,这是一种当下理解状态的呈现。“就仿佛那一刻时间完全停止了。我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状态。我比任何时候更清醒,更有活力,更准确的活在当下。我意识到所有我对过去事物的执着都在这一刻毁灭了,我突然感到一种内心的解脱和自由……”。这就是生成性时刻。】
第6章 生成中的理解:U型理论
6.1 一个理论的种子
【思考:阿瑟的理解包括了悬挂观点和再引导,以及联系到另一种不同的觉知,作者把它称之为“深层觉知”。这是由自己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你必须观察,观察,再观察,让这种观察体验凝聚成某种适当的结晶,要做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你要做的,只是针对呈现出来的动态愿景,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准备。】
6.2 第二种学习实践
第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杜威):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行动与反思的循环来引发新的行动。杜威的学习环路包括四个阶段:观察、发现、发明和生产。
第二种学习实践活动(约瑟夫):在新现实呈现之前感知和促生之。
U型过程的三个基本层面:
①感知(sensing):观察、观察、观察——与世界融为一体。
②呈现当下(presencing):静修和反思——让内心的觉知呈现出来。
③实现收获(realizing):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迅速行动。
图3 U型过程
6.3 感知
不要强加原先已有的框架,包括不能悄悄地这样做。要让自己沉浸在现实的情况中,并最终与现实状况融为一体。
6.4 呈现当下
呈现当下是对正在呈现的东西达到一种清晰的体认和连通,是与内心的觉知的连通。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需要做决策,要做的事会自然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你的成就依赖于你的心态和个人的整体状态。
U型底部的状态是体悟当下——即从最深层的本源处观察,并成为那个本源的传播媒介。
【思考:当我们悬挂观点并再引导注意力的时候,感知会开始从整体的动态生命过程中呈现出来。当我们体悟当下时,感知又进一步从连接自我和整体的最高未来可能性中呈现出来。理解体悟当下的真正难点不在于其抽象性,而在于其经历的微妙性。】
体悟当下是第三种观察。它超越对外部现实的观察,也超越从动态生命过程整体内部的观察。它是从呈现未来整体的源头内部的现察,是从未来回眸当下。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感觉到与自己最高的未来可能性和命运走势的连通。我们的意向从出自过去的经历转到发于未来的潜力,这是一种依赖于我们运化的未来。
6.5 实现收获
U的上行段是创造新现实的过程,即个人或集体与更大的世界共同创造现实。自我与世界是相互连通,不可分割的。自我成为新世界变成现实的过程的门户。
【章节小结:U型过程是面对新世界呈现的一种深层觉知。它和传统的经验学习不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感知,呈现当下,实现收获。通过悬挂观点和再引导,我们逐渐认清现实。通过体悟当下,让内心的觉知呈现出来,再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行动。】
第7章 骆驼过针眼:放得下,拿得起
7.1 内心的疑惑
7.2 舍弃控制欲
放得下(letting go):即放弃我们想象中需要的控制欲,保持当下意识。
7.3 本原觉知
两种类型的觉知:
①分析型觉知(analytic knowing):源于孤立的、偶然发生的局部事件,储存事物的再现。具有确定不变性,有条件的有用性,决策的结果。
②本原觉知(primary knowing):源于各种相互连通的整体,超越时空的直接呈现。具有开放性,内在无条件的价值感受,自发性,富于同情心。
【思考:分析型觉知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分隔离,行动没有整体信息的支撑。本原觉知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自然连接,身体与心灵合为一体,感知从同一个场的不同面扩展开来,就像全息照片一样清晰可见。】
7.4 陌生的自我
不断放下自我,会让自我的虚拟性或脆弱性显现出来。这种自我感受的转变对创造性至关重要。
开发深层创造力源泉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问题:
①“我的大我(Self)是谁?”——指向更高的自我神圣本体,最高的未来潜能。
②“我的使命(Work)是什么?”——追问生命的志向目标,或自己生存的意义或天命。
7.5 服从于承诺奉献
拿得起(letting come):服从于承诺奉献,即从自己的深层志向目标出发的、与整体大局协调的行动基调。
在U的左侧,世界先是外在的(as it is),后来是外在生成中的(as it emerges);在U的右侧,世界是通过我们而生成的。在U的左侧,自我是外部世界的旁观者,世界是过去历史的创生物。在U的右侧,自我变成从中生成未来的活水源头。
【思考:U型过程底部是体悟当下的状态。这种深层的心灵开放,是实现自我的主动创造力与能动性的过程。引用道家本源的概念,罗施认为,我们应当依天道而行,行圣人之道。我们的意识本源来自于自然,一切意识知觉都是从本源(道)折射而展现出来的。这就是事情发生的方式。因而行动变成了支撑整体的行动,它是整体自发而形成的产物。】
【章节小结:“放得下”“拿得起”是提高意识水平的第三个基本动作,排在悬挂观点和在引导之后。老子认为,1.放得下执著,追求内心的满足,时刻保持充裕的状态,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新的理解。2.拿得起责任,是让我们用积极向善的态度去为人处事。这像是一种“无为”的态度——看起来好像没做,实际上是根据自然规律来生活。】
第8章 婚礼
U的下行段是放缓、进入沉静状态,以便真正去感知或吸纳我们周围发生的事。
U的上行段是把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实现收获和共同创造。
U的下行段和底部的体悟当下之间的区别是:在下行时的观察和悬挂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状态还局限在当前的场境。而呈现当下则使我们开放并连接到背后更大的能量场,超越了现存,并激发出生命本身的伟大力量和不可思议之美。
【章节小结:本章讲述了医患关系之间理解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简单的交易型关系。第二层次: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医生帮助病人建立反思的氛围。第四层次:医患之间放下旧的认同感,进入新的认同,双方产生脆弱性,各自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自我。我们都不想要停留在一二层次,而都要为三四层次努力,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处在系统之中的我们,无法看清系统的结构。在医院卫生系统这个整体中,我们需要在局部中体悟自身,使深层模式通过具体的细节自动显现出来。这种转换关系是很微妙的体验,就像是一场婚礼,即卫生系统中医生和病人的结合。这也是心与心之间连接的过程。】
第三部分 成为自然之力
第9章 在梦的走廊中
【章节小结:里约格兰德峡谷,一个被称为“梦的走廊”的地方。一群学习型组织的高管在马德海聚会中,为他们的梦想结晶下一步行动。这是一种强调世界和真正的祝福,包括社会鸿沟、重新定义增长、多样性和包容性、吸引人才并激发其潜力、公司的角色、系统看清自身等等。在那里聚会的经历仿佛是一场大自然的聚会。】
第10章 高远之志
呈现当下过程所产生的愿景,其实是从自我觉知的场(field knowing itself)中出现的,它是我们发现塑造自己现实的力量时,对正在呈现中的未来的一种责任感的自然流露。
真正的愿景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
10.1 清晰意向的结晶
意向结晶(crystallizing
intent):要求我们对更深广的意图开放自己的心态,并用想象力去把从中产生的直觉变成指导行动的具体图像和愿景。
一旦你达到真正觉知(knowing)的境界,就会产生结晶意向的力量。意向并非是某一种强大的动力,而是唯一存在的动力。
如何开发、保持并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向呢?
①要对自己想做的事,形成绝对清晰的概念。
②要对各种内在的自相矛盾的东西作充分思考,并且调和这些矛盾。
③表达这种意向以后,其他就是自然发生的了。你的角色就是保持敏锐的意识状态,耐心地期待,并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心态。
10.2 种子很小
成为自然之力,起步时往往要小,有效聚焦能量的初始愿景针对的往往是眼前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服务于更大志向目标的衔接感,而不是阻碍行动的宏大抱负。
愿景的本质: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愿景的宏伟壮丽,而是它能成就什么。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做什么。
紧张压力或真正的困难局面,是开发愿景并把愿景融入生活的动力源点(points of power)。
①第一,开发更多的技能来觉察身体和情感的反应,并坦诚面对现实。
②第二,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③第三:我们必须选择要干什么,并把它往前推进。
愿景的真正意义必须植根于我们当下环境的具体情况。结晶是不断进行的过程,不断在此时此地的当下重新形成鲜活的愿景。
10.3 意向的工作
【思考: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如果开始为了更大志向目标的愿景和服务时,他们就会从“自己做出业绩”转向“鼓励大家成长并让大家做出成绩”,帮助大家开发自身更大的潜力。】
10.4 觉醒
【思考:要想达到“无为”的觉醒,重点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为更大的整体服务,其终极要求是自我意识的转变。】
【章节小结:本章讲述了U型上升过程的起始阶段——结晶意向。结晶意向需要将我们的觉知转变为指导实际行动的愿景和具体图像,并在其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结晶不断形成的过程,就是愿景不断鲜活呈现的过程。】
第11章 与宇宙的深度对话
创造(creating)过程的核心,是从思想概念转化为实际现实的过程,是在灵感和试验之间的舞蹈。
【思考:作为教师,当你讲课的时候,你很想用一个恰当的例子来解释某个很难的概念。此刻你的意识流中断了,原本预定计划的课程变成论临时发挥而创造出来的生动演变。这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就会发生。】
11.1 形成原型
正在呈现中的整体的真实性质,只有在具体的试验、临场发挥和原型试点的过程中,才能完全显现。我们最初从直觉上感受到的东西,一旦我们有意识地努力使它们显现,并对由此产生的反馈信息保持开放心态,它们就会以全新的方式清晰和真实起来。
形成原型是U上行段的关键战略。这意味着要变成更大的场在化现其自身过程中的工具,创建正在呈现中的整体的生命微系统,以及成为我们追求的变革本身。
①形成原型的过程:能连接并协同校正我们的大脑、心灵和双手的智慧。
②形成原型的方法:是在我们想清所有问题并制订出详细计划之前,先聚焦行动。
③形成原型的宗旨:是在概念完全形成或达到完美之前,就把它投入到行动之中。
有效的原型工作,要求人们有保持连通和牢固根基的能力:你必须与你最深层的灵感源泉和更大的意志保持连通,同时学会聆听从你的行动中产生的各种反馈。
11.2 创造和调整
创造和调整(create and adjust):创造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一开始时可能只有假设或初步设想,我们只能通过从做中学和做后再调整,才能成就真正的创新。
11.3 聆听反馈
有效形成原型,要求我们培养一种能力:保持开放心态并聆听环境反馈。你必须在吸收进来的能量、想法和调整信息中,老实地倾听和辨别周遭世界在和你说什么。同时,必须保持工作的完整性以及个人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最初的想法是坦诚的好想法。
【思考:要擅长进行自我观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行动路线。老天爷是想帮你,但你必须观察和聆听才行。】
11.4 重新发现志向目标
【思考:从理念到实际的原型是试验,首先需要定义出实践者,即每一天真正面对问题并能影响决策,或自己能在系统中进行决策的人。】
11.5 保持连通
原型试验工作的推广会使整体碎片化。避免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在不同的原型项目之间保持连通。让不同的原型项目小组一起面对面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尤其要分享他们分别面对的挑战,以便加深连通感并建立互相帮助的方式方法。
11.6 共时性:自我觉知的场
共时性(synchronicity):非偶发性概率因素造成的两件或多件事情的有意义的巧合。
共时性虽然不能控制,但也不是随机的。整个U型过程的一个主要结果,就是让共时性的力量产生更可靠的作用。这首先在于悬挂假设后所产生的开放性,然后是呈现当下中产生的服从于承诺的状态。
【思考:共识性让我们感受到动态生命系统的自然特征,这种巧合是神圣心灵的融合,仿佛是奇迹(天人合一)。此刻的行动已经变成了支撑整体的行动,它是我们有意识地与正在呈现中的宇宙进行深度对话的副产品。】
【章节小结:本章讲述了U型上升过程的另一个阶段——形成原型。形成原型要求在形成完美计划之前就投入到行动当中,在行动中保持开放心态并聆听环境反馈,不断地创造和调整,以自然流露的方式快速行动。】
第12章 掌握建设组织机构的技能
【思考:参会者就以下两个主题做了相关讨论:1.让多元化背景的企业、政府和公众社会的领导者,一起共同开发更可持续的全球化模式。2.综合改革方案与新的个人觉醒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要参与促进生命成长的发展和互动模式。】
完成U型过程意味着实现收获,即实现内外两方面的持久变化。
①外在的变化:包括显而易见的成果或结果、新的组织行为规范,或者做事方法和合作方式。
②内在的变化:组织机构可以通过把新领域的能力植入组织的规范和假设框架,从而完成新的容量能力的开发;学习实践还会创造新的意义范畴,转变我们的意识和理解力,用新方式来看世界。
改变组织的意义和理解力的方式之一,是指导思想的改变。思想从好的阶段上升到指导性阶段,就是变成组织治理系统基础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成为决策力的源泉。
真正的指导思想必须融入日常规范和行事程序,以让人们践行这些组织价值和志向目标。比如,建立能够让大家有效监督和挑战高管行为的方法,并使之融入一种既尊重又能不断挑战权威的组织文化。
【思考:大多数企业的根本问题是平庸的指导思想:企业以利润为目的,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企业的真正目的是创造顾客,为建设更大的愿景服务。例如,一家奶制品合作社从做生意的终极目标,转变到建立帮助穷人的公正社会的目标;银行付款系统的业务从做信用卡业务,转变到做货币价值交换的业务。】
实践民主的容量能力,要从我们与自然的连通中生长。与自然的深层连通是真正民主思想的灵感源泉。
【章节小结:建设组织机构的本质是建立促进生命生长和发展的互动模式。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要看清组织整体的志向目标,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按自然的法则生活。这是一种真正的民主思想。】
第四部分 直面未来
第13章 领导力:修身成人
儒家领导力修炼理论的核心是:假如你想成为领导者,你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必须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你必须首先了解你自身。
成为一名伟大领导者的七证修养:知、止、定、静、安、虑、得。
【思考:七证修养功夫选自南怀瑾大师的《原本大学微言》。七大修养是修炼《大学》之道的必经之路,这与U型过程的下行段和上行段都是相对应的。】
领导力开发的七证功夫主要有两个动作:
①第一是“进去”,从常态意识进入到一种真正的安静状态,即我们所说的U型底部。
②第二是“返回”,回到常态活动,带回一种新觉知,并保持深层的当下体悟。
【章节小结:领导力修炼的最终目的是修身成人。一个国家治理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道德来教化百姓。但领导者首先要做到自我的个人修养。老子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功成而弗居”是首先针对领导者而言的。领导者修炼成为真正的人,才是全球民主新时代的关键所在。】
第14章 用内心智慧作科学研究
连通性(connectedness):是新世界观的决定性特征,是宇宙的组织运行原则(organizing
principle),它连接外部世界现象与内部世界经历,而最终也连接人与人、连通人与世界。
现代科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碎片化(fragmentation):包括错误的划分——在有紧密联系的地方划出了界限,把有整体性的东西看成分离的东西。以及体现在传统科学对孤立事物的过分关注上。
【思考:西方的科学革命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分离和碎片化。例如,这种碎片化体现在对科学学科的僵硬划分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经济、通用技术等学科专业领域。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体性和连通性。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孩童的教育,有必要接受诸如自然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达到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效果。】
14.1 测量
加剧科学和社会碎片化的主要因素,正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工具——量化的测量。把系统的某些方面量化,并与系统整体分离,成为西方科学乃至西方管理学的基石。
【思考: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先驱戴明博士所言的流行管理体系:靠量化目标进行管理。对量化测量的过度依赖,会破坏学习型组织的开发。】
14.2 不可分割的整体
非局域性(nonlocality)原理:空间上分离,没有相互作用力联系的事件,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一种内在相互依赖性,它是超越外部世界的,并能够连接思想、情感和可测量的现象,甚至还可能发生在全球的尺度上。
14.3 盲点
当代科学的盲点就是体验,即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鸿沟。
字宙包罗万象的真理:是无穷的相互依赖性的真相。我们不是外部世界的被动的观察者,而是通过与之互动才理解外部世界的。我们的情感既可以限制这种互动,也可以丰富它。
【思考:歌德的整体科学方法的精义也就在于此:修炼观察能力,以通过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清整个生命现象。】
14.4 生命系统的反身性科学
整合型科学的目标就是理解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三个基本特性:
①自创生(autopoeisis):自我创造。
②突现性(emergence):生成新组织模式,或以不可根据过去经验来预见的方式进行自组织。
③认知性(cognition):有意识,能与周围环境有效互动。
形态共振(morphic resonance):每个具体生命系统在更大形态场中扮演角色的同时,还推动其自身的进化。
【思考:在生命的组织系统中,有一种依赖于其独特的组织场的整体性。例如,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又是由组织构成的。各部分组织是细胞组成的整体。在组织层面上,形态场赋予组织整体的特性,使组织的功能大于细胞的个体功能之和。另一个比喻是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形态场会延伸到大脑以外的周围环境中,与我们的知觉对象连接,使我们个人和集体都能通过我们的意向和注意力来影响更大的世界。】
隐性秩序(隐秩序):隐藏或折叠起来的秩序。这是一种语言,而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你不能把每个名词都对应到一个东西上。
显性秩序:展现开来的秩序。在物理现实中显现,但又与隐性秩序和更大整体背景连接,不可分割。
【思考:玻姆提出的宇宙全息论,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其实就是这两个秩序间不断隐藏和展现的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它一会儿是粒子,一会儿又是波。依据玻姆的理论,这两种形态都隐藏于粒子的整体中,我们不同的观察方式决定了哪一种形态被展现,哪一种形态仍维持隐藏的状态。】
隐性秩序理论是反身性的(reflexive):理解生成性生命现象的宇宙,唯一方法就是从内心体验,即通过修炼容量能力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是有内在连通性的整体。
14.5 我们的浮士德交易:转移负担到现代科技
转移负担是现代社会对困难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的需求所引来的最普遍和最有诱惑毒性的模式之一。
在转移负担机制中,症状缓解法是碎片化的科技,根本解决法是整合型(情感、心灵、身体和精神上)成长和智慧的提升。使用越多,开发根本解决方法的能力就越遭到损害,结果导致对症状缓解法的更大的依赖。今天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如环境破坏和技术鸿沟,都是这种转移负担过程的长期副作用,而且导致更多的症状问题,进而需要更多的技术反应措施。
图4 转移负担到科学技术
技术能力和智慧水平之间越来越大的鸿沟,不仅是由于技术进步本身,而是在于它与人的综合发展的互动方式。最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开发整合型科学:在同一个过程中既扩展具体的知识又促进人的发展。
14.6 新路径
恐惧只能造成分离和割裂,仁爱是扩展智力的唯一情感,因为仁爱能使我们相通。
U型理论的核心整合思想,来自三种整合能力的开发:
①新观察能力:使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不再分离。
②新静默能力:使我们真正是谁和正在呈现的现实之间不再分离。
③新的创造不同现实的能力:使我们的头脑、心灵和双手的智慧不再分离。
【思考:我们的感官觉察到的不是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参与心与物的世界的整体。正在呈现的是科学、灵性和领导力的新综合,它们将成为同一个生存方式的不同方面。】
【章节小结:西方科学革命正以碎片化的科技满足人们的功效愿望,并同时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这种转移负担的系统模式,使得人们越来越陷于主客体的精确量化测量,导致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分离性。但是,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最重要的连通性,即自然培育我们修炼成人的一种能力。】
第15章 体悟当下
整个U型过程依赖7种核心容量能力及其所产生的行动。每一种能力都是通向下一个行动的门户,只有在所有七种能力都得到培育以后,才可能完成整个U型过程。
图5 U型过程的七种容量能力
佛教理论的核心是人存在于相互依赖的秩序中。佛教理念是关于修炼过程的,修炼有三个基本方面:
①必须打坐冥想(练功)。
②必须研究学习(诵经)。
③必须承诺投入服务(发愿)。
佛教修炼意识的法眼:在现象中看清真如。最系统的东西就是最局部的。正在生成的整体是在局部层面体现的,它体现在具体的社区和群体,并最终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章节小结:用一句话来总结体悟当下和U型理论的核心内容:一种心灵的深层开放,并带到行动中去,你人生中最长的旅途,就是从大脑到心胸的神圣之旅。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完成精神和心灵上的深层转化,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 书评
读书不仅要向外求之以知,更要向内观之以心。
泱泱中华五千年,自伏羲演太极八卦,创天人交感之文化,祖辈们“忠信仁义”“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等精神传统,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具有深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然而,在大约公元17世纪,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理性精神将物质与精神分离开来,在科学技术和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质。中国社会在吸收了西方科学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分离和碎片化。因此,内心的修炼和学习迫在眉睫。
本书的精华部分是贯穿全书的U型理论,U型过程依赖7种核心容量能力的开发及其所产生的行动——悬挂、再引导、放得下、拿得起、结晶意向、形成原型、制度化。其中每一种能力都是通向下一个行动的门户:悬挂观点的能力使你能够观察自己的观察,放得下拿得起的心态让你有得有失,结晶意向是形成你自己的志向目标,而形成原型的能力使你能够启动活的微系统代表。整个U型过程的“心中之心”就是U型的底部——呈现当下。U型底部的体悟当下是在静默中的沟通,这是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状态。正如南怀瑾在《大学》中对七证修养功夫的阐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键是要找到一种能够承载沟通能力的容器,就像是波姆所说的“分立又不孤立”的自然状态。
本书对我有启发意义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对于中国传统智慧的热爱和敬重。书中有多处提到老子《道德经》以及佛教的观点,这些观点与彼得·圣吉博士阐述修炼学习型组织奥义的不谋而合并非偶然。我相信其中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号召着人们去探究生命本源的意义,而这一生命的力量和古人的智慧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书中在阐释局部和整体关联时运用到了全息照相的例子。全息相片是一种用激光做出的三维立体摄影相片。和普通照相不同的是,全息相片即使每次取出相片的一半,最终都能包含原始的整体图像,就好像局部是整体的缩影。推广到更深层的玻姆理论,宇宙中所有事物呈现的表象,其实就是“隐卷序”和“显展序”不断隐藏和展现的结果。佛教理论认为,“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不过是整体宇宙中的“心灵感应”。即使我们逝去,灵魂依然在更深层的世界里永存。
这是来自宇宙的意识——大自然告诉我们,人类要在茫茫宇宙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