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4.2课后思考题详解

1.简述“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关系。

答:(1)“应然的教育目的”的含义

“应然的教育目的”又称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尽管它要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力现状等的制约,但它表达的主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

(2)“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含义

“实然的教育目的”又称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是正在被实践、应用的教育目的。

(3)二者的关系

“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追求并实现教育的普遍目的,必须以教育过程中一系列的具体目的实现为基础,而教育过程中具体目的的选择与实施,又要受到教育的普遍目的的制约。人们在理解教育目的时,既要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选择的教育普遍目的的重要性,又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力图去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还要承认实际生活中人们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从实际出发去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政策,引导人们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然的教育目的”,使二者不仅在“价值”上也在“事实”上统一起来,既关注社会理想的实现,又兼顾人们的现实需要,从而真正发挥教育目的的作用。


2.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类,同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有什么联系?

答:教育价值就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

(1)“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类

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教育的外在价值。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巴克指出:内在价值就是人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外在价值就是人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3)“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类与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联系

教育价值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类方法,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英美教育哲学家中,有不少人将教育价值选择等同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因而,在给教育价值分类时,主要从人们所选择的教育目的的不同上来看,于是,将上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分别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

①教育的理想价值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一切教育活动或教育内容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这一理想目标而确立的,因而,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理想的价值。用这种观点去考察历史,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或个人主义的教育传统,都是以追求教育的理想价值为目标的。

②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特别强调教育所培养的人要合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教育价值的大小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来衡量的,因而,教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因此,教育价值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类方法,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价值的不同主要是由人们所选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而产生的。

5.“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与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答: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思潮的兴起和盛行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发展资本主义,不仅要在经济上反对沉重赋税,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特权;同时,在教育上也要反对宗教神学对于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专制强加于人的教育要求,提出要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要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这些方面都有其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应该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两者之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及其错误的;如果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完全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必须避免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总之,通过“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6.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谈谈如何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理解如下: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基本类型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2)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自1999开始,2001年正式启动的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是要面向人的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辩证地向前发展的。

就当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而言,教育目的应倾向于注重人的发展,使教育更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的目的,而是要兼顾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二者的统一。

7.如何理解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8.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教育的根本体现。

(1)中、小学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还不够高。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同时,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究竟应当如何成功地开展素质教育,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还不多,缺乏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系统把握。因此,素质教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难以形成科学、准确、全面的理解。

②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目前,素质教育在社会教育环境中,并未真正成为主流,应试教育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严重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和功利思想仍然严重存在,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评价手段,而且更是成为许多家长评价孩子的惟一参照。

③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者对素质教育存在某些误解,以至于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一些偏差。一些教师、家长认为搞素质教育让学生没法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发展学生的一些特长,学一些“旁门左道”的技艺;有的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各个方面一起发展,于是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使孩子不堪重负。

④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着对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的问题,少数人甚至用能力代替素质,用素质否定知识,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2)解决中、小学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①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取决于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要全面顺利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转换教师职能,真正完成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的转化,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大胆创新,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②要真正改变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从“教师本位”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的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的。

③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要彻底动摇应试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单一化的学业评价系统,要改革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主要途径的评价方式,适当增加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学业的评价系统。

④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要纠正人们对教育目的和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厘清各种概念的区别,从而保证他们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和落实,最终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中、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教育阶段,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学校、社会和家庭要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研·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4.2课后思考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