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还记得这句话吗?
在今天送走一位在公司工作4年半的同事,我深深的意识到认知力的分野。
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认知鸿沟的,而认知鸿沟如天堑,实难跨域。
认知力
还记得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有什么非常重要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能力?
有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认知力。
所谓认知力,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的判断,你的判断越接近事实,你的认知力就越高。正如职场作家良大师所言:“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我们一生中无数的决策依赖于我们的认知水平。相当于说认知是我们大脑的决策算法。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时间分配,决定了你的财产分配,决定了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如何取舍,决定了你面对风险的时候如何抉择,决定了你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
认知很重要,但是一旦认知体系成熟了,就会随之产生认知的遮蔽效应。
越是基于过去的认知成功的人,对未来的新认知越会产生一种遮蔽效应,排斥这些新的认知。
在我今天送走的这位经理身上,就是典型的基于过去的认知成功,排斥市场的创新以及新生代管理方式的更迭,想要提升认知能力,谈何容易。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冷静理智,殊不知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响着。
结合最近看的关于认知力书籍的总结中,有3种特别值得关注的认知思维误区,它们严重妨碍了我们理智看待这个世界。
分享给大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
01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
通俗点意识是说:“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为此,总结出了“达克效应”,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认,还觉得别人也不行。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达克效应”的陷阱里。
我个人认为,适当的怂,没毛病。
孔子曾说:“真正的知识,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很多事情,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作为职场老阿姨苦口婆心说)
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很糟糕,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不要让达克效应,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
02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指的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
古时候就有“疑邻盗斧”的故事,我们往往只愿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发生在眼前但对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找了许久都找不到。于是他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邻居儿子的一言一行。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盗斧的贼;看那人的面部表情,像是盗斧的贼;再听那人的言谈说话,更像是盗斧的贼。他越看越像,就觉得那人无论干什么,都像盗斧的贼。后来,这个人上山砍柴,斧子找到了。他才想起原来前几天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就把斧子失落在山谷里了。找到斧子的第二天,他又碰见邻居家的儿子。再留心看看,就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面部的表情、说话的声音等,一举一动,完全不像是偷斧子的贼了。
想想,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何其常见:
当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错误,就觉得同事在排挤自己,还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挤自己的“证据”哪怕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
觉得爱人不喜欢自己了,那看什么都觉得对方变了心,对方迟点回信息也一定是变心了,而不是因为对方工作实在很忙。
请记住一句话,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03 认知失调
指的是新信息与已有的信念相矛盾,无法理解现有经验外的事物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失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驱使一个人去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
因为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当面对无法理解的新信息,就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觉得不会那么糟糕,忽视警告,最后造成重大损失。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
有些女生遇到了渣男,渣男不仅出轨还家暴,但女生反而为渣男维护,说他只是喝了酒才这样——这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爱上的男生是个人渣,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只能不断找借口骗自己。
但很显然,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你哭,哪怕你疯,最后仍然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
《教父》马里奥·普佐讲过一句话,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的影响,走出思维上的认知框架,修炼优秀的认知力,如教父了的马里奥一样看清本质,活得通透。
认知半径
谢博德博士提出了一个“认知半径”原理,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认知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谢博德博士给出了3个方法:
1.列出自己的偏见
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存在的种种偏见,比如地域歧视、比如性别歧视、比如看待问题的主观…然后思考一下,它们到底从何而来,由什么形成的?——你的养育过程、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信仰、你的成长轨迹…
想要不被偏见影响,首先要看到自己存在着哪些偏见。
2.评估信息来源
每一次从外界接受到一个信息,不要先急着认同这个信息,而是先问一下自己,这个信息从何而来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到底有没有权威性?
3.表达出来
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谈谈,评价自己过去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是怎么形成的,谈谈你如何评估你的偏见和信息来源,并可以试着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的。
人生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好坏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的现状。
而大部分的选择,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能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去判断。
因为,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知易行难,必须要努力精进,刻意练习。
人都是有惰性的,人性很难改变,大部分人都没有自控力,也不够偏执。为了能真正有效做到大脑思维方式的升级,我个人认为认知提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置于绝境和逆境。
你的认知在哪里,你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逼自己一把,看看自己还有多少余地。或许,你的人生有另一片天地。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多长。
我是晏子出刀,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