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知冷暖 仰望星空有情怀

——记2014年暑期新闻采风实践

2015年夏天,我在图书馆报告厅聆听了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老师的“新闻的真实性,从采访中来”主题讲座,张老师分享了自己体验式采访的故事和心得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在2014年暑假参加的新闻专业实践经历,也就是这一次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新闻工作的认知。

我记得实践之前的自己总有带着一股莫名的自信,写过两年校园新闻就自认为对新闻采写已驾轻就熟,所以我在出发前并没有用心去准备采访资料,只想着赶快去蒙城开始实践,展示出我的实力。蒙城的特殊教育事业是这个县城的一大特色,我们团队将国家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与蒙城特殊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展开了特殊教育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采访活动。都说杨澜每次访谈前都要看够几尺厚的嘉宾材料才有信心,而我第一次采访特殊教育的孩子却凭借的是“一腔热情”。如果说第一天采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老师还算顺利的话,第二天深入到农村采访特教孩子家庭时,问题就接踵而至。聋哑孩子不会说话,年龄又小,沟通就成了最大的障碍,再加上他们天生敏感,对外界保持着最高度的警惕,尽管有班主任老师从旁手语协助,采访工作依旧很难进行。采访聋哑孩子家长们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家长们初次面对陌生的我们,几度欲言又止,偶尔冒出的几句蒙城方言也让我几乎崩溃。那一次,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采访的不扎实直接导致写出的人物通讯“干瘪无力”,我开始怀疑自己,彻头彻尾的否定着自己的全部。

第一次感受到了失败的滋味,我彻夜难眠,带队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和我谈了很久,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慢慢调整着心态。我开始认真整理特教的相关资料,视频学习手语,反复打磨采访提纲,想各种能和聋哑孩子接近的方法。为了消除聋哑孩子的紧张感,我在之后的几天里全天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陪他们一起去杂技房练杂技,一起看电视,一张桌子吃饭,用比划手语加写字的方式交流,我在了解着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改变着对我的态度。采访到后期,我似乎我忘记了自己采访者的身份,完全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父母们也慢慢开始愿意和我讲孩子的成长经历,讲到动情处,他们总是抑制不住的流泪,而我的眼泪也不自觉地往下流。

张严平老师在讲座中说“做好人物报道的前提是扎实的采访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采访的终极目标是探索人物,了解人物的内心,要破除“稿子是好文字写出来的”观念 ,进行深入采访。”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我当时坐在台下拼命的点头,蒙城的实践让我从心底领悟到这句话背后沉甸甸的付出。

有了深入的采访,有了切身的感受,我一口气写了多篇关于特殊教育师生的稿件,其中《<大音希声 大爱无痕>安师大传媒学院暑期志愿者到蒙城采访蒙城特殊教育学校》的稿件发表于人民网,《守护希望,静候花开——蒙城特教学校教师席小斌采访手记》、《繁花初绽 寂静无声——蒙城特教学校学生采访手记》等多篇报道讯发表在中国教育网互动社区桃李网上。

“采访不仅是写稿子,更要认识社会,了解生命,丰富自己,从中得到内心的收获。这便是做新闻记者的幸福。”我把张严平老师在讲座上说的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的扉页,每次看到它我就想到了聋哑孩子们,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生活会给每个生命不一样的遭际,却永远无法阻止生命倔强伸展的毅力。

2014年的那段新闻专业实践一直提醒我对新闻工作要保持谦卑,我在给低年级的同学们交流新闻采写经验时,也不再强调所谓的技巧,而是提醒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捕捉最感人的故事,挖掘最普世的情感。大三大四的两年,我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小见习和专业大实习,在一线的新闻采编岗位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体会着做新闻带来的满足感。选择新闻是一种幸运,成为记者是一种信仰,现在的我已经是大四的准毕业生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半年后的研究生阶段继续从事新闻研究。脚踏实地感知社会冷暖,仰望星空饱含人生情怀,希望自己永远怀着这简单的信仰,做一个有态度的新闻人,写有温度的新闻稿。

(两年前的旧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脚踏实地知冷暖 仰望星空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