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第一次做人,你凭什么教我做人?

这两年社交网络里兴起了一股教人做人的风潮:

一会儿变身年薪百万的精英教你如何获得成功。

相信你肯定在朋友圈看到过这类文章“你不能年薪百万,那是因为你没做得这件事”、做对这四件事,月薪五万不是问题”、“如何快速成为一个有钱人?从不睡觉开始”……

一会儿变身斜杠青年开始教你如何变得有趣。

今天发一篇《有趣才是男人最强的春药》,明天发《一辈子很长,你一定要嫁给一个有趣的人》;

一会儿又变身精致女孩开始教你如何过上高级的生活。

左一篇《10个生活的小建议,让你活得更高级》、《为什么越精致的女人越好命?》、右一篇《做错这件事,活该你活得不高级》……

这些铺天盖地“教人做人”的鸡汤,就像一块肿胀油腻的肥肉让人难以下咽。

比起骂脏话,更恶劣的是到处教人做人。

教你疯狂买买买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狂“花钱"的文章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起来。

比如《如何让男朋友心甘情愿为你花钱》、《聪明的女人,都舍得为自己花钱》、《女人,你一定要舍得为自己花钱》、《你都不疯狂花钱,谁还会疯狂爱你》……这些看起来很没逻辑的文章,90%以上都是10W+,读者打赏和点赞一大堆。

特别是那篇《好看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

“女孩子为什么要有钱……我说,终归还是为了两个字:变美。要买护肤品、化妆品,要买新款包包和衣服,要打玻尿酸,要做半永久。现在成熟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稍稍调整自己的面容,让自己变得更漂亮。”  

这些文章就是变着方法,告诉你,你过得不好,那是因为你钱花少了。

特别是文末这句话直接击穿很多女孩的最后一道防线:  

“你什么都嫌贵,穿的嫌贵,吃的嫌贵,脸上用的也嫌贵,减肥嫌贵,美甲嫌贵,无论你做什么都嫌贵,就你自己最便宜,最后连男人都嫌你便宜。”

那些营销号们营造出了一个幻象:只要涂上最新款的口红,挎着LV包包,你就立马成为红毯上最耀眼的明星,获得掌声和鲜花。

2017年5月28日,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中国网红蹭戛纳电影节闭幕式红毯。/ 视觉中国

她们不知道的是,在那一篇篇教人如何花钱的爆款文章背后,营销号们通过渲染女性对金钱和地位的向往,给女性嫁接错误的价值观,甚至还挑拨情侣间的关系。

于是,有一群女孩一边在向男朋友索要口红,一边又嫌弃男朋友没有转账1314元。

去年情人节,一个男生在微博上提问:七夕送女朋友什么礼物比较好,200块以内的。

本来是一个为女朋友准备礼物的贴心之举,一群网友却疯狂diss变得戾气满满。

其中“不如送她一个自由”被点赞顶到了第一,“眼药水,告诉她不要在瞎下去了”、“试试看用200块钱帮她买个交友网站会员,好人一生平安”紧随其后。

这个男生被一堆营销号写进了文章里,被他们各种放大,疯狂diss。

那些深受营销号荼毒的女孩们解释说,嘲讽的不是200块钱的礼物拿不出手,而是那个男生用特定的价格来衡量礼物价值的态度。

说实话,如果当事人是已经工作了的上班族,200块的礼物确实有点少,但如果是还在读书的学生党,那么200块的礼物挺不错的啊。

可以送女朋友一支电动牙刷、一套书,还可以送女朋友玫瑰花。

200块钱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就是一天或者两天辛辛苦苦工作不吃不喝才能攒下来的血汗钱,如果发微博的男生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真的不应该去嘲笑人家的真心。

营销号除了只告诉你如何花钱,却没教你如何填补疯狂剁手后欠下的一堆债。

截取了一些爆款文章点赞排名第一的评论:

“看完这篇文章…下单买了那套纠结了一周的护肤品套装了,虽然我月薪才3000。”

“如果你连几百钱的口红都舍不得买,那还会有人想亲你么?”

“如果你舍不得为自己花钱,那怎么会有人舍得为你花钱呢?我还在读书,生活费虽然没多少,但投资自己的意识还是有的。”

看着这些女孩的微信头像,青涩稚嫩。

她们都应该还在读书或者刚出社会不久。收入也许刚刚月薪5千,但却逼着自己活成了月薪5万。

最近几年,关于女孩子为了网购身陷“裸贷”的新闻越来越多了,那些小额贷款99%以上利息非常高,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能力偿还,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不断贷款,雪球越滚越大。

以裸照来贷款的女生,有的为了做生意赚钱,有的是用于交际娱乐或化妆品、服饰之类直接消费。

还有更甚者,直接把自己推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温州的小雯是一名出纳,为了网购在4年间挪用公款200余万。

小雯的家里除了近千只口红,还有一堆大牌香水、衣服、手提包。

根据民警发现,小雯每次买来新的东西,都会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博得好友“点赞”。

其中1000多块一只的口红,她一晒都是10多支,而这些东西她几乎都没用过。

这些营销号鼓动你花几个月的工资买LV包包、买戒指买耳环,看完文章拉到底部,发现这就是个某奢侈品的广告软文。

他们只关注能不能赚更多的钱,至于这钱从哪来,是你吃泡面啃馒头省的?是拼爹哭穷来的?还是逼着男朋友大出血来的,没人关注。

他们教月薪3千的人活成月薪5万的样子,然后才能赚到年薪百万的收入。

一身戾气却教人拒绝恶臭

教人拒绝油腻恶臭,自己却是恶臭油腻本人。

2017年的互联网,充斥着火药味,从小仙女到中年秃顶男人没有一个人侥幸逃过被diss的下场。

正如银教授所说:“熊孩子欠揍,年轻人恶臭,中年人油腻,老年人无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中,微博上那一场“恶臭女孩”与“恶臭男孩”之间的对撕,直接把战火推到了高潮。

归纳总结这类人就是恶臭女孩:

想改善生活品质却自甘堕落;

脑残的追星族,戏精上身戾气满满;

缺乏思考,一不小心就被鸡汤文洗脑;

活脱脱一个直女癌,一边靠男人买口红,一边疯狂diss直男。

归纳总结这类人就是恶臭男孩:

对自己的长相有着谜之自信,喜欢用假潮牌装逼秀优越感;

缺乏文化内涵,喜欢看励志成功学;

追女孩只是为了解决需求,对两性关系无知又自负。

在这场“恶臭女孩”和恶臭男孩“的对撕之战,两边的的言辞都十分激烈,一上来就把所有人都拉下了水。

如果你不站队表明态度,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那些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的意见领袖,其实不过是一群上蹿下跳的跳梁小丑。

有一种油腻恶臭,叫永远都在嘲讽别人。  

在英国作家C.S.路易斯的小说《魔鬼家书》中,魔鬼发现现代人有个通病:言谈时必有戏笑嘲讽之词。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喜欢在聊天时嘲讽调侃他人,他们自诩为社会的一股清流,摆出人生赢家的姿态去批判他人,总以为自己的毒舌能够大快人心,把自己塑造成勇于撕破虚伪的斗士。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常常让人觉得浑身散发油腻恶臭之气。

你发朋友圈说去了上海迪士尼真好玩,她评论说上海迪士尼赶香港的差远了。

你收到快递试穿新买的衣服,她走过来说网上质量太差为什么不去专柜买。

你抱着玫瑰花高高兴兴地回寝室,她说连个包都舍不得送,这种男人不是真的爱你……

他们喜欢通过踩贬别人来抬高自己,一身戾气地批判别人只为秀优越感。

遇到不拿外卖的实习生,就写一篇“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朋友哭诉婚姻不幸福,那就发一条“男人不愿意给你花钱,就是因为不爱你”;朋友提出能不能帮个忙,立马diss一下“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

打着拒绝油腻恶臭的旗号来教人做人,却不看看自己就是恶臭油腻本人。

听了鸡汤仍然过不好一生

那些教人做人的鸡汤为什么那么火,原因莫过于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活得更好,然而,事实是并非你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就能获得成功。

你肯定听过这句话:“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

然而现实却是,上大学后还有更多的压力,工作后的压力更大,生活的压力会一重一重地向你碾压而来。

有一篇刷爆朋友的文章《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文章中提到“18-22岁,他们浪费了整整4年。 休学也许是节省时间、珍惜生命的一种方式。”

然而现实却是,学历就是门槛。

任何用人单位都会在招聘要求上通常会写上学历要求,特别是一些薪资水平高的公司,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

据财富中国2017年最新数据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成功率远高于普通大学,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二八”分布,两成左右的求职者获取了近八成的offer:

985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68.7%的应届生获得企业offer;211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超过一半尚未获得offer;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则有74%尚未获得offer。

虽然中国的大学与国外大学教育方式也有差别,但在薪资这件事情上,中外都保持了一致——学历决定薪资水平。

有些那些营销号的恶毒在在于,没事就乱给别人建议,喜欢到处教人做人 。毁掉别人的人生,还觉得自己功德无量。

他们告诉你:

“只要你相信这些道理,整个世界也不过瞬间就在你掌心,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源,有没有背景。这些都不能限制你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

教给你的不是实用的知识,而是一堆没用的鸡汤道理。

至于这些做人的道理,也许可以为你带来短暂的心理安慰,但几分钟热度过后,你仍然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对别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认同。只是在重复着别人的语言,换言之,你已经被人洗脑了。

比起骂脏话,更恶劣的是到处教人做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是第一次做人,你凭什么教我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