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周国平曾说:“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寻找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我很认同他的这个观点,生命的意义是被生命主体赋予的,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诠释了生命意义的真正内涵。他超越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炼狱般的痛苦生活,经历了常人所无法体会的百般折磨,将自己的经历与学术相结合,创造了“意义疗法”。正是他给生命赋予了意义,才使他在经受精神和肉体双重蹂躏的极端环境下活了下来。我没想到,生命的意义竟有如此强大的支撑力,能够促使一个人超越生命的极限,因意义而活,因意义而使生命变得无坚不摧。

就像尼采所说“那些没有打败你的,会让你更强!”弗兰克尔完美演绎了尼采的这句话,将奥斯维辛的经验转化为心理学的意义疗法,不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还帮助了千千万万活在痛苦中的人们,给了那些觉得生活失去方向、没有目标、丧失意义的人以人生的曙光,抱怨、抑郁、无所事事都不能解决的人生问题,而是要寻找生命绝处再生的意义。

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天,一名号长告诉弗兰克尔:“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这名号长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地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结果,在距离30号越来越近的日子,号长开始生病,高烧,之后他陷入昏迷,第二天死于伤寒。

因为这名音乐家坚信自己会获得解放的希望破灭后,他放弃了继续活下去的意愿。这说明了“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是在圣诞节前后,并非是因为流行病的发生,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变得渺茫,他们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变得消沉沮丧。希望破灭,生活变得不再有意义,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

目标能激发人的内在力量,对生命赋予意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是尼采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可能对生命意义做出一般的定义。书中提到一位狱友跟天堂达成的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那么,对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所以,意义是就个体而言,是个体一直坚持的信念。

按照意义疗法,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的,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寻真善美或者爱上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我们常人更多的会选择从第一、第二种方式中获取意义,但好像又不尽如此,因为我们在通过这两种路径追寻意义的过程中,过多的把意义定位于物质的攫取或者情感的占有,并非书中作者所想表达的意义。

他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为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好似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目标的实现,我们对自己生命赋予的意义太过功利化,不够纯粹,所以经常无疾而终。真正的意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原来,幸福或成功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获得。

第三种获取意义的方式就像弗兰克尔体验集中营中的生活,在一种难以逃脱的苦难中因为意义的支撑而勇敢地活了下来。还有一些生活在集中营中的人,肉体忍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精神却依然高贵、独立、平静。他们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不因肉体备受摧残而感到屈辱,反而为在意义的追寻中获得了灵魂上的升华,这是一种多么非凡的意义。还有一些身体残疾、罹患重病的人,乐观面对苦难,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创造了奇迹。

本书结语中的故事发人深省。有位老人因无法承受丧妻之痛而来找弗兰克尔咨询。弗兰克尔问他:“如果你比妻子先死,你的妻子会怎样?”

老人回答:“那她一定会痛苦万分。”

弗兰克尔说:“你现在的痛苦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使你的妻子免于承受同样的痛苦。”

弗兰克尔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其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并能帮助其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建立在“利他”基础上的,自我实现仅仅是奉献他人的副产品而已!

生命的意义,走过自己,走进他人,原来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