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哲学家都是战士

文/青茁

哲学家都是战士,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们敢于出头。

敢于站出来说出想法的勇气,不是每个人的具备的。

哲学家具备这样的勇气,我们只要读懂苏格拉底,就能明白什么是“敢于出头”的勇气。苏格拉底长相丑陋,但内心强大。他长相可以用“突、扁、厚”三个字概括,意思就是他眼珠突出、鼻子扁平、双唇粗厚。从现代人的审美来看,他就是长相普通。但当时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丑男。

长得丑又怎么样?他有魅力、有才华、有勇气啊。古希腊时期社会风气开放,苏格拉底有妻子,但不妨碍他喜爱年轻美貌的男子。当时的著名美男阿基比亚得对苏格拉底痴迷不已,想用美色来控制他,但是最终他们单纯地聊了一夜。柏拉图的《飨宴》记录了阿基比亚得对苏格拉底的爱恋,是他们这段同性佳话的佐证。

他有才华和魅力,也有勇气。苏格拉底整天跑到大街上去问别人“你觉得智慧是什么?”、“民主是什么”以及“勇气是什么?”,一个一个问题抛出去,就是为了能够让对方明白:你是无知的!像我苏格拉底一样,对这世间的一切一无所知!

他一生用笃信甚至用生命践行的理念有很多。

比如他觉得自己是点拨世人寻找智慧的小天使,为此他天天上街,即使树敌无数,也不改变。比如他认为人发挥理性,才能辨别对错,才能做符合道德的事情,才能因做对事情而变得快乐。雅典公民认为他所说的“理性之神” 是引进新神,要审判他,他不妥协,最终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死。

那么,我们普通人是怎么样的呢?平时,我们挂在嘴边的是“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和“少说多做”类似的话。毕竟,事情做得多可以赚到更多钱,但是话说得多了就会惹祸上身。

因此,为了不犯错误,我们通常会选择两种人生哲学。

第一种是附和,比如老好人小王,A说世界是平的,他回“嗯嗯,你说得有道理”,B说世界是圆的,他回“啊啊,你说的也有道理”,为了不得罪人,什么都不反对,事事都赞同。

第二种哲学是弃权,比如佛系的小明,A说世界是平的,他回“也许吧,不过说不定”,B说世界是圆的,他回“可能吧,谁也不知道啊”,为了避免犯错,什么都怀疑,事事都反对。

附和和弃权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但结果却是一样的:没有立场,没有捍卫,没有深爱,什么思想都不曾留下,沦为历史舞台的路人。哲学家勤于思考,勇于表达,会留下思想给后人参考。普通人事事了解,却事事不精通,最终什么都无法给后人留下。

这两种人生哲学,能给人平平安安的人生,但却注定不能大放异彩。一是没有立场就不会深入,自然不能有系统的思想。二则没有立场就会时常左右摇摆,把做事的时间全部用来犹豫了,能做成什么事?

反观苏格拉底,且不论他的想法是对是错,但是他一直在做事,一直在探究,一直在出头,他是真正勇敢的战士。


第二,他们捍卫自己的立场。

敢于出头是勇敢,而一直敢于出头则是无与伦比的勇敢。

不敢出头的人有之,敢于出头因困难而后退的人有之。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公交车上有个奶奶和孙子,孙子说“奶奶,我们车坐反了”,奶奶看都不看就则吼回去“没反,我又不是傻!”,孙子被长辈的淫威逼得不敢再出声。汽车过了几站之后,奶奶发现不对劲,才发现真的坐反了。这种被长辈或者其他权威施压,而不敢发出正确声音的情况,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反正我是有经历过的。

我被这样施压长大的,就曾以为这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事实不是这样,我最近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她个性极强,从小到大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行事。长辈不对,她怼长辈。老师不对,她怼老师。朋友不对,她怼朋友。你也许会说“她这是不礼貌,会伤害别人”,我也曾这样认为,所以总是委屈自己。

这位朋友不是,她觉得如果不坚持捍卫自己的立场,就会一生懦弱,成为一个怂包。在“伤害错而不自知的他人”和“失去自己的勇气”这两个选项中,她选择了伤害别人,保护自己的勇气。所以,年少的时候,我们弱小,为了自保而放弃勇敢。长大后,我们强大了,是不是该重新培养儿时失去的勇气呢?虽然难,但是那很重要。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得不死?那是因为雅典民众迷茫不安,胡乱给了他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说“我们不知道你对不对,但是你最好放弃你的想法,否则我们就投票让你死”。

苏格拉底知道民众在瞎搞。因此坚决捍卫自己的信仰,试图唤醒民众,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对他来说,活着做一个不敢发声的怂包,比死还难受吧?


第三,他们不畏质疑。

不畏质疑的人,内心绝对是强大的。

世间能有几人能做到不畏质疑?多数长辈不能,当孩子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候,他们会恼羞成怒骂孩子不让他们发声。多数教师不能,他们觉得自己是教师,懂得的东西应该是对的。多数朋友也不能,多少人不知道“很多问题的都没有绝对对错”的道理,因为“中药”、“追星”和“星座”等问题争论不休,最后绝交?

提出观点,然后心平气和地说“以上是我的论点和论证,欢迎提出质疑”,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思维,但也许很多人是欠缺的。

亚里士多德有这样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觉得柏拉图的“理型论”思想不对,世间万事并不是现有概念再产生事物,而是现有事物再有抽象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否定自己老师的理论,必然明白,将来可能会有人来否定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不怕,他就是要站出来,就是要捍卫自己的想法,即使有被质疑的风险。别人反对,是别人的事。总不能因为怕被质疑,就裹步不前吧?

在观点被充分论证之前,一定要有立场。人的确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能不论对错地抱着一个观点永远不变。先不管立场对错,根据自己的直觉站个位再说,在这个位置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行动和充分论证之后,再来决定是否更换立场。

深入思考的前提,是你首先要有个立场。若是没有立场,则无立脚之地,何来思考一说?

哲学家尊重有质量的质疑,忽视不被充分论证的质疑,是内心真正强大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菲的世界》----哲学家都是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