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无”上用功作为,“有”自然秉道而来(学习道德经64章)

学习道德经64章,让我们看到了老子观察事物“始末”蕴含的“道”,体现兵家治乱、运筹帷幄的道,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摆脱时空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对应找到智慧的力量

~用全局的观念(上帝的视角)看问题,看始末。一件事在它成之间,脑海中就应该要想象到、画好了蓝图。有无相生,在未“有”之前,“无”已经存在,老子告诫我们要在“无”上作为,构思勾划,就是“无为”。“无”做足了,“有”就在道的运作下、自然而成了(道,阴阳对冲,你做了无的部分,有就是自然的事)

~在具体用兵上的道,老子给出了教导:其安易稳,其未兆易谋,其微易散。在安定安全的时候,易于稳定管控,事还未发生时,易于谋划,在它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把它打散。在源头上,就要把控好、勾画好(“塞其兑、闭其门”)。直观举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看到这些例子后,我们一般理解是认为“好好努力,从点滴做起,持续做,一定可以有为:“成为大树、高台,达到千里”。这样理解没有错,但是更高纬度的认知是:我们在成为“大树、高台、行千里”之前,就已经勾画好了,心中有了“愿景或蓝图”,把这些“无”再拉回到当下,就是要“从毫末长起,从累土盖起,从脚下走起”。都已经谋划好了。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慎终为始”,以终为始。

(以自己举例,我学道德经,每章在这里写体会和认知,为什么每章都写,自己把控节奏写而不会断掉,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坚持和好学,而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了“出一本道德经学习心得书”的愿景(这个无),所以这个“无”在指引着自己一点点写。等一章章的学完了,心得也会写完,虽然现在有点慢,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在有的层面妄为、执着做事,,很难有好的结果,总是在被动应对、着眼当下时空,我们就如同落入深渊,无尽的矛盾与苦累,“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愿景的牵引,终点很难达到。而圣人是无为无执的,把自己规划做好、蓝图画好,做自己的事,其他就交给老天了,不执着于当下的时空,而是扬升到更高的纬度,进入众妙之门。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是“圣人与众人”的区别(佛家讲“觉者与迷者”)。

心中有景,天下皆景;心中有爱,遍地阳光;心中有贵,财富终来。人运作于“无”,道回馈于“有”。

圣人重“无”,众人重“有”,而道最终给的结果恰恰是相反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无”上用功作为,“有”自然秉道而来(学习道德经6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