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教育的目的》第一章

      见缝插针般完成了第一章的批注。在与怀特海以及与文本的对话中,再一次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试着为这一章写下自己的所读所思所获吧:在这一个章节中,怀特海先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广博而专业的人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是自我发展,这与孩童在幼年时期在母亲那里受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如何训练儿童的思维活动呢?要避免呆滞的思想,就要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教授太多的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围绕这这两条戒律,怀特海谈到了知识的利用,知识的运用。知识在进入生活领域之前,他是僵死的,没有任何意义,不言而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不是记住一堆僵死的知识对教育者而言是一项极大挑战的工作。因为这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项艺术。但是,教育仅仅聚焦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显然是不明智的。由此怀特海提出了校外统一考试的弊端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在一个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这一章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是关于教育的功用~风格形成。我理解的风格是受教育者最终形成的良好的公民素质。用习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反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逻辑,审美等的呈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责任感和敬畏之心。

      努力梳理了第一章的内容,掩卷深思。怀特海在第一章中,高屋建瓴,提出的很多真知灼见振聋发聩。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他认为僵死的不能与生活相关联的知识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反观当今的教育生态,这又何尝不是如今教育的真实写照呢?以初中教学生活的日常为例:师者背负着沉重的各种压力而教学,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分数成绩的对比;学生的学习更是纯粹为考试而学。纷繁复杂的各科课后作业占据了学生宝贵的休息时间,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一言以蔽之,师者教的辛苦,学者学的痛苦。身处其中的师者抱怨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能思考问题~~思维品质太差。但换位思考,学生哪里来的时间去思考所学,去咀嚼消化呢?(因为初二要进行生物,地理结业考试,且成绩计入中考。)确切的来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

      庆幸的是,在历经几轮课改以后,现在教育慢慢开始触及一些根本的问题。比如这几年总提倡,教育者一定要把方法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再比如最近刚出台的五项规定,切实到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方面。这一切的改变恰恰正是对怀特海真知灼见的回应~~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不是记住一堆僵死没有意义的知识。

      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但切实到每一位师者而言,或许我们可以做出的改善会更多。记不得是哪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用大的情怀去做小的事情。我们改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去聚焦自己的每一节课堂,如何去做学生思维的引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这是教育生态中最迫切需要改变的。毕竟,教师如何,学生才能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教育的目的》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