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片| 绿皮书

图片发自App

(本篇影评涉及剧透,不喜慎读)

1861年发生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有划时代的意义,将黑人从奴隶制中解放了出来。然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摆脱了有形的枷锁,社会歧视的枷锁仍牢牢的束缚在他们身上,制度的变革并无法扭转人们固有的认知,黑人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种族歧视的矛盾一直存在至今。

基于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绿皮书》这部电影却不落窠臼,导演以幽默诙谐的拍摄手法为电影带入温情的人性关怀,他将这个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着眼于个人的救赎与成长,告诉观众在一个严酷的社会环境中,仍然有着自我完善的可能,仍然有获得幸福的机会。在我看来,这才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

电影里有两位主人公,一位是受过良好教育,在上流社会有高知名度的黑人钢琴演奏家唐·谢利,另一位是在纽约夜总会工作,擅长解决问题的白人托尼。

故事大概讲诉了谢利博士需要开展美国南部的音乐巡演,邀请托尼成为他的私人司机和助理,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性格迥异、社会地位不同的男人爆发了种种矛盾和争吵,一场艰难的旅程后,是两个对立面的理解和共情。两人从刚开始的蔑视到最后的相互帮助,其间是两种社会文化的融合与接纳。

电影里的唐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跻身于上流社会,谈吐间流露出的也都是高贵优雅的气质,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常常因为自己的肤色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在酒吧喝酒遭到暴打、被拒绝使用室内卫生间,甚至连所住的旅馆也要限制,才有了本片《绿皮书》的由来。《绿皮书》里详细记录了当时全美对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厅,酒店,加油站,理发店,美容店等场所。说到底,《绿皮书》就是一本黑人定制的旅行保命手册。

台上是万人敬仰的钢琴艺术家,台下却成为被差别待遇被排挤的“下等阶级”,这种看似矛盾的双标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歧视。

这部影片提醒世人关于美国这个国家的种族关系问题,一黑一白的文化冲突,一高一低的社会阶级差异,是这部影片成为2019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独特亮点。

影片里说:“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故事的最后,圣诞夜独自一人回到家的唐主动来到了托尼家门前,这是他试图回归家庭的努力。打破偏见,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唯有勇气才可改变人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片| 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