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仇家:滤过眼见为实与自以为是,见到个体心理理论

最近网爆两个家庭“错换”孩子28年社会新闻。28年前,同一医院出生的两个男婴,彼此与亲生父母分开,成为陌生家庭的“亲”孩子,就此造就其中一个家庭的不幸。

由于错换婴儿情节过于蹊跷与离奇,疑点重重,这个不幸家庭高度怀疑不是“错换”而为“偷换”,进而导致养父母与患病养子的隔膜,乃至更加复杂的感受。

就这个不幸故事而言,先说本人一个基本看法,讨论孰是孰非人人都有发言权,但看看两个家庭谁是受益者,谁就是需要被检视的一方,这基于人性常识。

相信此事一定会有结果,这里抛开法律与道德不谈,说说母子关系这个心理话题。

如果孩子是主动领养或者真的错换,能接受孩子不是亲生的,自然不会有后来这些打击。由于孩子成长非常不顺利,这个家庭付出异常的艰辛,一旦意识到孩子很可能是被偷换的,由此想到这28年付出痛苦的遭受,如同命运给了一个巨大无情嘲弄,换做谁都是无法接受。

那些看似道德优越感的人,甚至提出“别追究,两家亲”之类建议,事情不是发生自己身上,真的如此这类人一秒钟就会崩溃掉。

这里的问题在于:为何一旦知道孩子可能是偷换的,情绪变化如此之大?

这涉及心理理论这个概念,心理理论就是我们推测他人心理状态能力,或者说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因果关系的能力。

具体到孩子被换28年这个故事,这个伤心母亲的心理理论就是坚信孩子是被偷换的,才导致自己艰辛与痛苦,由此感受到复杂情绪和利益的综合考虑。

情绪就是震惊后的愤怒、屈辱、欺骗、痛恨,以及现实利益损益,因为几乎耗尽了财产资源和情感能量,已经没有可供回旋心理空间,这是一个人复杂的困难时刻。

这个时候,就不要相信我们的眼睛,也不要相信我们听到的语言,这些都是表象,真正起到作用的是这个人的心理理论。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养老导致家庭关系问题,比如就有老人房子给了女儿,与儿子关系破裂,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面,夹杂了情绪、情感、财产、心理想法等复杂因素,沟通不畅乃至于拒绝理性沟通,导致血缘关系形同陌路。

因此,对于这些极端事件的理解,只能用当事人特殊心理理论解释,一般常识与想法注定无解。

这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缘由,因为不是一般家务事,一般家庭都可以讲道理,识大体,也就不会让官府去给断案了。


其实,家庭关系紧张还有最常见的一类,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这时候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不满父母控制和唠叨,加之激素分泌多心理能量旺盛,容易火气大,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如同火上浇油,导致亲子关系不良。

这时候家长要牢记,孩子言行背后的负性情绪,是在表达心理需要,是希望尊重自己权利,希望不说就可以猜到个人想法,这是心理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

这时候,孩子特有的心理理论发挥作用,作为父母有责任示弱处理事情,虽然未必有能力,但毕竟相对孩子要更加主动,底线就是不挑起事端主动闭嘴即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子仇家:滤过眼见为实与自以为是,见到个体心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