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毁灭,青春不朽

灵魂毁灭,青春不朽

——读《道连格雷的画像》

多么令人痴迷的青春!它是美妙的生命之花,它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它是美丽容颜的依仗! 多么令人生畏的灵魂!它是罪恶烙印的承载,它是欲望疯长的温床,它是世间诱惑的靶子!

青春如何才能不朽?——既然灵魂让人生畏,何不拿灵魂换青春?

抱明月而长终固然惊世骇俗,最后却也是托遗响于悲风。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矛盾,就像青春永驻与容颜衰老,人生一悲大抵如此。而拿灵魂换青春,在现实中看似荒谬至极,而到了文学这里,便是一切皆有可能。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道连是天之骄子,却也有他自己的苦恼。尤其是当他看到画家为他画出的绝美而容颜永恒的画像时:“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我愿意用我的灵魂换青春”在作者的笔下,这个愿望成真了,道连的灵魂被出卖。于是在他的身上,灵与肉分离,相由心生不复存在,灵魂的污点如实并及时地反应在道连的画像之上,而现实中的道连却青春依旧。

对于灵与肉的关系,中国哲学之中多有体现。儒家内部辩证的看待灵与肉的关系。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在追求肉体毁灭之后的灵魂永存。因为肉体可以腐烂,而人在世所立的德行,所创的功绩,所著的经典却可以经年累月,彪炳后世,永垂不朽。以这个思路推及法家,法家强调犯法则处以刑罚,灵魂的污迹可能不会立刻显现在肉体之上,而刑罚却可以以毁坏肉体来及时警示灵魂,这正是在运用灵与肉的关系在控制社会。除此之外,人们常常会把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其实不然。道教是宗教,它是以人为的炼制丹药来求得长生不老,追求青春的永恒,肉体的不灭。而道家是哲学,它讲求灵魂的清修无为,对待肉体则是崇尚自然老去。虽然对于灵与肉,诸子各家各有说辞,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肯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维护灵魂加以强调。

灵与肉既是紧密相连,好似两个人关系太过密切便会生出些许矛盾,灵与肉也是如此。人的肉体想要放纵、享乐,却又不想让灵魂沾染尘埃,因为丑恶的灵魂终究会反映到肉体之上,让人变得面目可憎。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投射,让人可以及时看清自己,悬崖勒马。而一旦出卖灵魂,肉体便似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尽情放纵。道连最初不敢看画像,是他依然认为画像里的灵魂是自己的,所以不忍直视,心怀愧疚,此时灵魂的分离是一种外力。渐渐地,道连把欣赏日益丑陋的画像当成一种享受,仿佛在观赏他人罪恶的灵魂,这是道连心中对其灵魂的遗忘抛弃。最后,道连想要改正错误以求得画像的恢复,这是道连心中对灵魂回归的渴求。然而为时已晚,那经年被遗忘在角落的灵魂已经久病难医,丑陋至极,濒临毁灭。最后的最后,在利刃刺进画像的一刹那,丑陋的肉体与肮脏的灵魂终于结合在真正道连的身上,灵与肉在久经分离之后终于合二为一,回归到最原始,最正常的状态。

灵魂的出卖,欲望的放纵归根究底是道连对于青春之美的渴求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追求美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青春是美好的,但美却不仅仅来自青春,即使青春不再,但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渊博,人性的臻于完善都可以使灵魂得以升华从而形成一种优美的气质而非华艳的皮肉。所以美并不仅仅指外表的美丽,它和真、善是融为一体的。真善美并存才是无穷快乐的源泉,而青春的肉体之美带给人的只是短暂的快乐。

于是我们可以说,道连的以灵魂换青春的愿望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灵与肉从未真正分开。即使灵魂曾被出卖,青春得以不朽,欲望可以肆无忌惮的疯长,但也只是黄粱一梦,是短暂的快乐,是最浅薄的美丽。曾挥霍掉的青春不会重来,曾放纵的欲望贪念不会离去,他们都在默默积攒着,终有一天会如数奉还。可惜的是道连并未意识到,在现实中的人是否也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灵魂毁灭,青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