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

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 “人生剧本”,因起点与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个人剧本”的预言性和必然性。

第九次面谈,蛤蟆先生痛快淋漓地说出自己的人生故事,真的是太解气了。可以说,他在又一次探索中完成了一次超越。

读完这一章,最想做一个游戏,那就设计一场班会吧。班会前的准备要做足功课,请同学们好好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要把关键事件以表格或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忆起这些关键事件或关键人物时,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件事儿或这个人呢?当把这些都想清楚以后,再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到学校以后,寻找自己需要倾诉的伙伴,两两互相看,在阅读对方文字的过程中,要认真地把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准备分享时进行提问与互动。接下来分享时,按照事先组合好的两两小组进行。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另一位倾听者及时发问,倾听者和分享者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要偏离主题,要明确自己的意图。两个人分享完毕以后,要及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记录下自己这次活动的感受。

现在想想就很激动呢,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觉知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成长,更好地去做自己的主人。

下一章的“人生坐标图”真是太有意思了。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到底属于哪一象限呢?是“儿童自我状态期”的蛤蟆那样,专门记住生活中的不快,而忽略美好,永远让自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依赖别人呢?还是像老獾一样充当着一个“挑剔型的父母”,永远与别人玩“我抓到你了的游戏”,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挑出别人的毛病,并把他批评的一无是处呢?

又想起了昨天的话题——学会自我选择,这也正是“成人型自我状态”的重要标志。选择哪一个象限的游戏,也是挑战高情商的结果。高情商的人不仅能了解自己的情感,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且能洞察别人的内心,与别人连结与共情。

可以说,“我好,你也好”的状态是自己由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一条坦途。独立预示着独特与众不同,共生体现了成熟与接纳。

想起《觉醒年代》当中的一个画面:当新思想的主张者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要打到那些“老顽固”时,蔡元培先生却说——我们不应该把那些看似顽固守旧的人或思想一下子打死,这些人或物能够存活,必定有它的道理,我们为何不采用兼容并进的态度,让他们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绽放呢?我想也正是因为蔡先生这种兼爱与包容的态度,才使得北大能够走出泥泞的深潭,成功地成为文化与运动的主战场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活。生而为人,起初在家庭这个小社会里成长,后来到学校,再后来的工作。每一个阶段都少不了“共处与合作”,有人戏言——人本身就是江湖,怎么可能脱离江湖?此处的“江湖”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存在的复杂性呢?

人是独立的个体,但又只能在完整的集体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文质老师说——共同学习,各自成长。我觉得个体、团体,应该是一个互生的闭环,只有相互影响,才能各自成就,最终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