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为什么对教育改革不“感冒”?

昨天我们说到“教育改革”、“减负”这两个词几乎是每次教育新政都会提到的高频词。那么,我们就从这两个高频词说起。

何谓教育改革?为何要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要怎么改?为何每次教育改革总像是无果而终?

这几个问题,随便拿一个都可以写一堆论文了。笔者不是教育学家,也不是教育者,所以仅从个人视角讨论一下。

教育改革,就是现今的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国家层面(例如此轮改革,就是由国务院办公厅的高度牵头的)以政策的形式,对教育参与者、教育行为等做出重大调整。特别在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下,一个热点事件就可能引发讨论,进而引出教育领域的改革。这里就回答了三段论里的是什么和为什么。那教育改革要怎么改呢?长此以来,我们看得比较多的就是,统领部门颁布文件,从上至下每一个层级根据自身的职责、权限做出调整。对,教育改革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然后整个社会会从政策发布到实施,再到反馈阶段都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方——学生家长的反馈。

关于此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一经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瞬间迎来潮水般的讨论。有支持的,有疑惑的,有反对的。后两种声音几乎淹没了支持者的声音。

那么,为什么千千万万的学生家长会如此意见一致,不愿意放弃校外培训,不愿意给孩子减负呢?

首先,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受重视。

每个孩子从孕育起,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全家的中心。但是,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以一个独特又平凡的个体融入到一个与家庭完全不同的集体中。孩子那么多,老师就几个,完全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父母般的关注。等到上学,每一个任课老师在教案设计、课程讲解的时候,更是无法兼顾每一个,只能按全班平均水平来。即使在某几个知识点有个别不清楚,也只能重复一遍。除此之外,就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于是,有些家长就会联系老师,希望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知道这无济于事。所以,就会在学校意外寻找希望。校外培训就应运而生了。只有上校外培训机构,孩子才能享受“加餐”,才能弥补在学校落下的课业,才能有实力那些“聪明学生”竞争。

其次,弥补孩子教育中自己的角色缺失。

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特别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严重“内卷”的当下,“升职加薪”的压力,“非升即走”的压力……各种压力可谓是“全方位无死角”。许多家长在单位消费完自己的笑脸后,回到家只剩负面情绪了。就会出现不辅导作业的时候父慈子孝,辅导作业的时候鸡飞狗跳。社会分工的细分,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但一拿起课本就大眼瞪小眼。

而校外培训机构有专业的老师,有许多还是校内教师兼职,甚至有的还是孩子的任课老师。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缺失,让校外培训机构来弥补就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缓解被校外培训环绕时自身的焦虑。

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是不认可的,他们也不想给孩子报班。但是孩子班里的同学都报班了,邻居亲朋好友的孩子都报班了,班里的“优秀生”都报班了。于是就开始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报班而学不好、成绩落后。于是,为了自我安慰,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就给孩子报班了。

这些归根结底,是对“教育公平”的焦虑。

在《意见》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比提出了均衡教育资源、提供校内课后培训两点措施。

第一个措施任重而道远,非五年十年所能达成。

而第二个措施,也就是由学校完成校外培训机构的业务。作用有几个:首先控制家庭在课外培训中的支出;其次,政府通过控制课外培训的内容;再次,压缩社会资本对学校教育的控制空间;最后,避免校内教师“将课堂内容留到校外培训班”。

当然,改革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只有解决了顾虑,有了效果,学生家长才会支持政策,才能达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

否则,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会出现另一番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家长“排忧解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家长为什么对教育改革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