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审丑,正在掏空年轻人


     语言的边界,就是你世界的边界。



最近,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中国在恢复正常生活时,国外疫情越来越严重了。


截止4月17日,全球确诊破215万,死亡达14万人。


海外口罩依旧紧缺,有效药物连花清瘟胶囊更是一盒难求。


许多留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感觉孤立无援。


就在这时,一位在意大利米兰的中国留学生收到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发的健康包。


打开健康包,里面除了有口罩、药品,还有一张纸。


这张纸上用毛笔手写了一句诗: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看到这首诗,留学生们瞬间泪奔,连声感叹:祖国太有心了。


网友纷纷感叹:好优美的中国话。仅仅10个字,既表达了祖国的牵挂,又理解留学生们想回家但是又回不来的心情。


更让网友意外的是,这首诗来自1200多年前。


1200多年前的诗歌,放在今日,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华夏子孙的心情,汉语实在博大精深。


随着中国健康包遍布各国,优美的中国话也传遍了世界。


对新西兰留学生,祖国用明月述担忧: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对德国留学生,祖国用山海表依靠:


“凭寄父母念,安然海岱山。”



对多伦多留学生,祖国用路途表心连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很多人发现,随着疫情的大爆发,在全球华人担忧恐惧的时候,汉字和诗词把世界各地华夏子孙的心都连在了一起。




01

 语言的匮乏,正在掏空年轻人 


最近,在多个国家疫情蔓延,物资短缺时,刚刚经历疫情洗礼的中国向世界伸出了援手,陆续向83个疫情国捐赠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捐助物资同去的,还有中国对其它国家的尊重——捐赠物资的寄语。


对韩国,一句“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寄托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对日本,一句唐朝的“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表达患难与共。



对意大利,一句400年前的“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感谢恩情。



对印度,一句玄奘的“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给印度加油。



隽永情深的词句,背后是中国投桃报李的感恩,更是厚重的华夏文化底蕴。


外国朋友称自己目睹了一场世界诗词大会,更要花点心思学优美的中国话了。


可在国内,却正在上演一场汉语的人间迷惑行为,堪称中国式土味审丑。


明明在好好说话,突然开始狂飙成语故事:



这一大段莫名其妙的成语堆积出自短视频网红博主郭老师,大家将这段《郭言郭语》称为史诗巨作,争相模仿。


一个姑娘去去海边看海浪,面朝大海,眺望波澜壮阔,却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于是激情创作:


“看着风景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奈何自己没文化,只能卧X浪好大。”


于是,在各大视频平台和评论区,各大景区,大家开始一句“我X”走天下。


出去玩,别人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他说我X好美。


别人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他说我X好美。


有人觉得念古诗词太装,一句“我X”走天下却很真实直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再后来,网上流行《三国演义》里的片段。


当年刘关张三结义时,关羽热血沸腾地对刘备说:


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飞听完,立刻随之跟上:俺也一样!


关羽继续表忠心:“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生死相随。”


张飞仍是一句:俺也一样!


最后关羽忠贞发誓: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飞依然还是那句:俺也一样!


魔幻的是,大家都开始模仿张飞,一句“俺也一样”走天下。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大家获取信息资源越方便,汉语能力越来越匮乏。


有人说,这样说话很方便。


在我看来,说话方式可以简洁,方便,可是你总得言之有物吧?


习惯了言之无物,只会让我们的语言越来越匮乏。


语言的边界,就是你世界的边界,语言的质感,就是你世界的质感,而语言的贫乏则是终极贫乏。


可不得不说,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世面越见越多,世界越走越大,衣服越穿越好看,但人却越来越贫乏。




02

 表达方式匮乏,加剧语言匮乏 


尽管全球掀起了汉语热和诗词热,可在国内,我们的汉语使用能力正在退化。


就拿最近的日本物资捐赠语来说 。


在疫情席卷中国时,日本捐赠口罩的同时,还贴心附了几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网友很惊喜,没想到还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疫情的关心和鼓舞,既振奋人心,又显文化底蕴。


关键,这句诗还是来自咱们的文化瑰宝《诗经》,现在反而是日本朋友用得很应景。


日本至今还在熟练运用着中华几千年前的诗词,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汉语文化输出的成功。


可当日本网友对中国诗词信手拈来,可一群看哭的网友却一句诗词都回应不了时,大家才明白,咱们表达的方式有多枯燥,多贫瘠。


似乎,我们白白浪费了汉语这座大宝藏。



一直以来,我们觉得诗词是知识分子才能懂的东西,很高大上。


其实,《诗经》的创作者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来自一群文盲种田老百姓。


它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然后被知识份子记录下来,才称为“诗”。


当年,田间女子看到桑树黄了,落叶了,她会伤感,觉得自己老了,自然而然唱出: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这种最贴近生活的朴素情感,成为了千古佳句。


而今日,我们看到桑树黄了,会兴奋,拿出手机自拍,发个朋友圈,配词:叶落,好美。


除了好美,我们的内心毫无波澜。


我们不是要求去模仿古人说话,可起码,你得会联想,会想象,可别浪费了这大好风景,不然风景看得再多,也会麻木。


我们眼睛看到五彩世界,可心里却一片贫瘠,最后只能哑口无言。




03

 生活感知力越低,情感表达越无力 


有一次,作家蒋勋去贵州一个非常穷的地方听当地人唱民歌。


一个男声刚起来,一个女声就追上去,彼此一直这样对唱,没有安排,完全即兴,非常动听。


关键是,他们全是文盲,大半辈子都在田里干农活。


他们情感丰富,情到浓处,就唱出来,自然流露,完全不需要打草稿,也不需要会很多高大上的词。


据说,当地女生是从歌声里了解一个男人的机智和性情的。


这打破了蒋勋等作家们对农村人民不擅于表达的偏见。



电影《黄土地》里,有一段蒋勋印象深刻。


翠巧生活在陕西黄土地。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知识分子,专门收集民歌。见到翠巧父亲,立刻掏出笔记本,说:你可不可以唱民歌给我听,我是来收集民歌的。


翠巧父亲说:“不悲,也不喜,唱什么?


在蒋勋看来,村里人是不随便唱歌的,悲哀唱,高兴唱,我不悲不喜,唱什么歌。


一较之下,知识分子是做作的,情感空洞的,像极了现在的我们,而村民是真诚朴素情感丰沛的。


日夜相处,翠巧爱上了知识分子。当他要离开时,让翠巧唱首歌,翠巧当时心里也毫无波澜,唱不出。可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想着以后再也见不了面,翠巧惊人的歌声就出来了:“黄河九十九道湾……”


这首歌后来成了世界名曲《黄河船夫曲》。



归根到底,与其说生活用语断崖式匮乏,不如说情感表达无力,当代流行歌都无力到用嘶吼表达孤独和寂寞,歌词矫情,作曲空洞。


你想唱一首歌,你想写一首诗,你想画一张画,都是有感而发,当你眼里有物,心里有情,自然而然能说话,也能画画。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便是如此,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也不是一定要读那么多万卷书才能出口成章。



04

一句“我X”走得出家门,走不出国门


生活感知力也好,情感表达无力也罢,这些都可以去改,可是,有些人骨子里对汉语的民族文化不自信,是很难改的。


其实,汉语热已经席卷大半个地球。


早在2018年,在素有“英国高考”之称的A-level考试中,选考汉语的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德语,汉语成为英国第三大热门外语。


英国乔治小王子刚迈入学堂,必学的课程就是汉语。


外国语言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年轻人开始思考未来哪些语言对他们来说更有用。毕竟,中国在过去25年中已经崛起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在俄罗斯,汉语考试早就纳入高考。


在美国,汉语热的席卷,早就让汉语老师供不应求。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只是,我们不自知。


图片|视觉中国-摄  


不自知,让我们对汉语文化不自信。毕竟,讲流利汉语的外国人实在太少了,感受不到。


但是,外国朋友表示,不是我不想讲流利,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相比,汉语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体系,实在太复杂了,我要慢慢学。


比如,一个简单的“和”字,就有五种不同的读音和含义,既可以用作一个连词,也可以表示平静、协调等等。但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不光是一种工具,一个“和”字还传达出中华几千年“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儒学理念。汉语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明底蕴。


朋友,多学学汉语,多对生活投入点感情,一句“我X”走得出家门,走不出国门,更走不出心门。


共勉。


图片|视觉中国-摄  


坚持热爱,诸君共勉。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审丑,正在掏空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