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要不要不听?

  最近几年,有声书内容增长速度很快,开始也有人质疑有声书到底要不要不听?其中就有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老师,他打了个比喻,听有声书,特别是经别人解读的有声书,就是像在吃咸鱼,而自己阅读就像是吃新鲜鱼,他不提倡听有声书。

     刚开始听到赵老师的比喻觉挺形象,后来一想也有一些不对,可能用花生油和花生来比喻更贴贴。因为咸鱼有得癌症的倾向,花生油确是花生的精华,是通过提炼加工出来的,把固体形式的花生变成了液体的花生油,体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0斤花生米能加工出41斤左右花生油。咸鱼只是把鱼压缩了水份,体积基本没多少变化。一本两三页的书,经过讲书人的拆解和提炼,最后是二十多分钟的有声书音频。虽然吃了花生油不一定知道花生的全貌,但是我们对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有初步的了解,对我们选书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对于我这样经常去逛图书馆的人来说,听过的书一进入我眼帘,我心里异常兴奋,恨不得立马捧得起一口气读完。经过这个过程,我看的书是经过了两道关的选择,第一道关是有声书 的制作者,他们会尽量选好书来读,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读者,第二道关是图书馆,以他们的标准认为是好书才能成为他们的藏书。所以听有声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选书。我们要对我们的精食食粮仔细把关。


    第二个作用是帮助你理解。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作者写得书读起来就是痛快,文字生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生哲理或商业智慧随处可见。我比较喜欢的这些作者就有韩少功、吴晓波、刘润等。但是有些书,特别是国外的书,人名那么长,脑袋里很难理清楚人物关系,像《百年孤独》我就是很难读下去的。还有些书像《梦的解析》,作者记录着那些梦,我没有兴趣看,但是有声书就可以跳出这些繁杂的原始记录,总结归纳出作者的主要意思。另外还有些内容晦涩的书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就是拿到手上也读不下去,这些书通过讲书人的生动解读,我们也能领会书中主要的看法。

   第三,有些有声书通过声音来呈现,同时有音乐的配音,那种体验是文字版的书无法达到的。我听的最早的算是佛山电台说春秋故事的节目--《听世界》,原来是在汽车收音机里面听,有时到家了,节目没听完,还坐在车里听完再下车,因为播音员谢涛的语言风趣幽默,能把历史故事讲得深入浅出。后来又听了埃克哈特 托利著,游由翻译的《宁静在说话》有关灵性的书,这本书还没有正式出版之前,有声书就开始传播开了,录音制作人是“无是无非”,每一集是都是叮咛一声,声音悠长,慢慢变小,让你烦乱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对于讲灵性的书来说,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让你回到当下,把握当下。《宁静在说话》的背景音乐也选得很好,到后几章是配的《如诗般宁静纯音乐版》,有时候播音员不说话,任由背景音乐播放,此是无声胜有声,真的是宁静在说话。后来又听了台湾蒋勋教授讲的〈红楼梦〉,把书中的每个女孩子都讲活了,能感受得到蒋勋教授对书中每个女孩都有贾宝玉那么深厚的情感,几十集的有声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全部听完了,早上跑步我在听,晚上骑自行车锻炼我在听,在江西景德镇出差的路上我在听,从黄山脚下一直爬到山顶我一直在听!这些有声书我可能不会再去看纸质书,因为有声书已经是最好的体验了。

   最后就是有声书听书的时间非常多,很多时候就是在我们不方便看书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听书。最多的场景就是跑步,或者是散步,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还有就是在做常务活的时候,饭后洗碗或者是拖地,我们可以戴一个无线的蓝牙耳机,耳机连接手机,手机里面有丰富的有声书,目前大的平台有喜马拉雅电台,得到上面的每天听本书,樊登读书会等。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也介绍过,他经常用碎片时间来听书。

   所以对于有声书, 我们应该是欢迎的态度,这是提高我们读书效率的好方法。听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就买纸质来看,其他大部分的书只是听听,了解大致意思就行了,这能帮我省很多时间 。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声书要不要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