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角不过是一场明码标价的非诚勿扰

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体创意写作项目里程碑作品一

半年前,老王的朋友卢瑟曾在酒桌上抱怨,同事介绍的相亲对象颇为难聊,约了好几次,都不肯出来见面。后来好不容易约出来了,感觉当面聊得蛮好,回去却又好几天不回消息。卢瑟一口南京普通话“不晓得人家哪边不满意哎,后来我反复问,她跟我讲要么还是先做朋友。”

相亲这个词儿很有意思,百科词条解释为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现代人的相亲,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但有三点是不变的:第一,目的。相亲相的是结婚对象。与自由恋爱不同,是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的。第二,媒介。相亲需要中间媒介。现代男女之所以选择相亲,往往也是因为自己身边的资源无法满足要求,需要通过他人介绍。古时是特定职业的媒人,如今可以是父母、同事、朋友等等。第三,合适。这个媒介首先得自己觉得男女双方颇为合适,然后才介绍。目的和媒介很容易理解,但“合适”一词就有些暧昧不清了。

凤凰周刊2017年曾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的文章。文章标题不得不说有些耸动,毕竟33岁的儿子本人是什么状况我们尚无从得知。但是从报道中我们可以明确的一个信息是:中国式相亲有套明确的价目表和鄙视链,其中户口,房产占据了鄙视链的顶端。人们或曰畸形,但我倒觉得不难理解。

这种价目表的出现与“合适”一次的暧昧性是直接相关的。不信你随便抓住一个身边的适龄单身女青年问问她对未来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不是半开玩笑地说“有钱就行”,就是模棱两可地回答“没什么要求,看感觉”。连当事人本身都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份感觉,如何能够在相亲角的各位爹妈之间明确呢?只能先把硬性要求列一列,感觉的事儿,再看嘛。硬性要求怎么列?怎么对咱孩子好怎么列啊。没户口,能有资格买房吗?没房日子怎么过?有房远不?我孩子和我老两口日后的生活有保障不?“感觉”这东西难以捉摸,父母们无非只能先从现实出发定义“合适”。每个父母都站在现实角度思考之后,相亲角就有了供需。有了供需,就变成了一个浓缩的相亲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有定价。价目表和鄙视链就是这个市场在社会制度作用下自然而然的产物,非常符合经济学定律。你说它畸形吗?真正畸形的恐怕不是它吧。

我想起江苏电视台过去很红的那档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一开始观众们都觉得很有意思,一排24个女嘉宾,漂亮,各有特点。男嘉宾一上来,遇上长相不错,穿衣得体的,女孩子们全部留灯。男生再来一段VCR,看似不经意的显露一下经济实力,教育背景。女嘉宾们争相爆灯。最后权力反转,二选一,是否坚持心动女生。有时一起把“爱琴海”捐给福利机构,有时遭遇女神拒绝,观众一片唏嘘。后来大家好像都觉得《非诚勿扰》有剧本,有套路,不爱看了。有没有剧本我不知道,但我记得《非诚勿扰》上出现过几个明目张胆开条件的男女嘉宾,引爆一时话题,主持人和客座老师常常抓住机会教育两句,坐在电视机前的老派父母也纷纷议论,心中生厌。但是我们停下来想一想,那些说着“我不在乎客观条件,只看感觉的”灭灯女嘉宾,她们的“感觉”就真的是不带一丝理性现实考量的吗?还是说只是碍于面子和中国人的文化环境,看破不说破以致自欺欺人呢?

哪怕抛开相亲节目和看似畸形的相亲角,自由恋爱中的男女,心中就真的完全没有价目表了吗?那些毕业分手,全都是因为地域所限?那些“感情淡了”和情人节收到的礼物价值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价目表一直都在,只不过相亲角是明码标价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亲角不过是一场明码标价的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