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的北面,在一条很狭隘的山道上,是由贵州通四川的咽喉,地势非常险要,国民党派有重兵扼守。一九三五年一月,著名的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正确领导,红军挥师北进,突过娄山关。由于正面遇到国民党大军的堵截,毛主席天才地决策,先向西南迂回,然后突然回过头来袭取娄山关,打垮了许多国民党追剿的部队,再夺遵义。这次行动是长征中红军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下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这首《忆秦娥》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我看可能是第二次重取娄山关时写的。有一位朋友不久前去过娄山关,回来以后告诉我:当年红军过娄山关不是走正面那条狭窄的小道,而是从没有路的地方爬上山头,知道了这个事实,对我们理解这首词很有帮助。

这首词的前一段是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后一段是讲过关任务的完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写红军开始行动时的景色。西风在猛烈地吹着,在霜天的早晨,在月光还没有消失的拂晓之前,天空中传来一群雁叫的声音。这一句写得非常精练,寥寥七个字就构成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第三句是叠句,《忆秦娥》这个词牌要求前后两段的第三句必须是第二句后三字的叠句。在古代,词都是给人们唱的,据说《忆秦娥》一开始是主唱者唱,唱完第二句时,由许多人帮腔,把第二句最后三字重叠着唱一遍。主席词中这个叠句不仅是为了格律音调的关系,而且在意义上承上启下,有着更进一层的意思。如果说上一句的“霜晨月”是写景色,下句的“霜晨月”就不光是写景色,而是着重写红军的行动。红军是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情景之下,就是说,在霜天的早晨,在月光之下开始行动的。词里没有直接描写红军的行动的字样,而是用马蹄声和喇叭声把红军的行动衬托出来,大家注意“马蹄声碎”的“碎”字和“喇叭声咽”的“咽”字,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撒步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时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席的艺术手法是非常之高的。

第二段头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了红军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写得非常雄壮,非常豪迈,不是毛主席是写不出来的。“雄关”是说牢不可破的关口。李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娄山关的险要差不多就是这样。“漫”和枉然的意思差不多,“漫道”就是北京话的“别说”,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别说雄关真像铁那样牢不可破,看我们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第三句的“从头越”比第二句的“从头越”也多了一层意思。第二句是说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一句也是承上启下,写出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心情。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的心情,而是通过写自然景色来反映当时人的心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完全是自然景色,山高大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站在山头上放眼看去,一片望不尽的山峦起伏,好像翻腾着的大海一样。将落的太阳像血一样红。色彩非常秾丽,气象非常壮阔。如果有画家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画,可以画出一幅很好的画来。但是对于一个忙乱的人,或者很激动的人,或者是头脑有一点发热的人,即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可能是无心领略。只有沉着的,镇静的,经验丰富,信心充足,眼光远大,心胸开阔,既看全国,又看世界,既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略到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句子。“残阳如血”同时也说明了一个时间,说出来这次的行动是经过一整天的战斗,红军开始行动时是“霜晨月”是拂晓之前,等到越过娄山关,已经是夕阳西下,是傍晚的时候。

十六字令三首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秦娥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