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起火来自己都害怕,有的治吗?

在目前将近三年的妈妈生涯中,有一些经验让我发散思维去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我会尝试把这些想法都梳理出来,(不要害怕,这里不是育儿专用号。)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一直认为,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是需要人体多个器官的配合,我们通过眼睛或耳朵接受到信息,接着通过大脑吸收这些信息,然后在心里用心整理,最后从嘴巴里或手上输出来,成为我们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信息只有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走完全套,才称之为知识。

比如有个育儿的体会分享下,我们要尽可能的留意宝宝的感受并且让宝宝知道你懂他的感受,比如他哭了,你要判断他是饿还是困,小宝宝不会自己入睡,有时太困反而睡不着因此会闹觉哭,我们要抱着哄他说“你是太困了难受是吧”;打预防针的时候抱着跟他说“待会打针会有点痛不过很快就不痛了的”;吃药的时候说“药会有点苦可是要吃药病才好的快”;摔倒了哭的时候安抚他“摔倒了痛是吧,下次要注意啦”;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可以说“你也想玩这个是吧?”诸如此类的情况。

这些理性(真实描述事情的过程)与感性(真实表达孩子的感受)结合的话语,一来让孩子知道你懂他理解他,他会有安全感,很多父母习惯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者选择蒙骗孩子,比如这药不苦的/打针不痛的,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不信任父母,毕竟孩子只是年纪小并不傻啊。当孩子习惯了被忽视感受,他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是忽略自我需求的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长期被压抑着,他的很多人生选择都会是被动的,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所以一旦人生因这些某个选择导致挫败,他会把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毕竟,真的是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嘛,这不能算是自己的责任。

二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让他知道当下他感受到的情绪叫做什么,而不只是通过哭闹来发泄,有助其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育。正常人类都很厌恶的熊孩子们,其实就是从小被忽视感受,又没人教他们正确处理那些感受引发的情绪,所以他们一方面通过“熊”的行为吸引大人的关注,错误的表达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一方面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会以“熊”的表现来应对。

有些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有什么心事不说,非要让伴侣猜,这其实是典型的婴儿时期的行为模式,婴儿哭了,就有人过来了解需求“是饿了吗还是要换尿布” ,有些人婴儿时期的需求等到充分的满足,长大了就容易接受其他的沟通模式,有些人婴儿时期的需求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在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里延续这种婴儿式猜测模式来寻求满足感“我生气了你都看不出来吗?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这种婴儿模式显然在成年人的世界是不适用的。

很多成年人其实都不懂得准确表达自己,有时候气上心头会忍不住发脾气或踢/摔东西来发泄,其实这个忍不住的下意识反应,只是因为小时候在每一次遇到有情绪的时候,没有学会认清楚情绪,并处理好情绪,小孩子的下意识反应是哭,而成年人不好意思哭只能一次次压抑自己通过发脾气或其他暴力行为让情绪泄出去。把自己的需求感受完整表达出来这一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好的感知自身才能很好的面对外在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每一次有情绪的时候,尝试有意识的跟自己对话“你现在想要什么?你为什么会这样?”,引导自己追根溯源了解情绪,这样我们会更好的处理好情绪,以此解决好问题

当你足够了解自己,你会想穿越回去小时候,心疼的抱抱当年幼小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从而学会善待自己,know yourself应该是一个人这辈子都要好好专研的学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发起火来自己都害怕,有的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