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质态毓化机制

长江流域的雨季过后,田间屋前茂然滋长的狗尾草、地胆草迎风展露奕然神采;北美洲的同类植物也是类似的“蓬松对生”结构或野菊状。同种类的菊科花卉在花瓣构造上及其一致。蔷薇属的玫瑰、山楂、珍珠梅、樱花、草莓的花蕊,似乎在结构形态上发生细节神韵分化,但花盘围绕萼筒生长的结构秩序是相通的。这说明蔷薇科的草本花卉是源自同一个机制摹本;或由同一机制衍生的。即使被人们忽视的薄如蝉翼的树叶,都有纤毫入末的茎网分布、序列塑形、汁液粒态、腊质层的缜密构造。物质元素和结构机制的复合构架,既是植物的、又是生物的。血红蛋白、卵细胞的内部肉质层次与西红柿高度相似;物种的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机体器官与蔷薇花的构造高度契合……这说明植物和哺乳动物在繁衍功能的程序上皆存在衍生机制的同源性。分散在土壤里的铁、钾、磷等矿物元素,和温暖煦丽的阳光热量及汽态水份,似乎不能孤立或自主地孕育出植物审美形象;它们必须获得某种毓化机制的激励后重新组建。毓化机制既主导自然物质,又参与社会文明形态进程;它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搭建起一切资源要素幻生幻灭的运作平台。普遍存在的自然毓化机制包括:缺乏终端程序枢纽的低级机制;也包括比较复杂的由程序终端枢纽控制的高级机制。我们可以借助一滴水珠的氢氧水分子结构模型,以及水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质态变化窥探某些端倪。液态的水珠具有简单的弹性;而水珠结成的冰晶体在阳光下显现出规则的几何形状。无论水珠的质态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各个特殊质态皆显现了简单的结构机制。深埋在历史土壤下泛着时光年轮的竹简古籍,一旦接触阳光水份和氧气,即激活其内在衰变机制而瞬间枯朽;这些被密封的青膏泥隔绝或窒息的衰变机制早已运行了几千年……如何控制或延缓人类基因的衰变机制,是现代生命科学家追求破解迷雾的殿堂级命题。我们在上篇已经得出初步认知:简单的机制即是简单的思想;复杂的机制即是复杂的思想。机制、结构与思想三者之间表现的是不同维度的同一种初始质态:即道原质的某种衍生质态。质态自身具备的某种机制特性,是其自然属性的一部分。总之:质态是指物质的存在状态;同一物质可以依据内外温差或环境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状态。我们把同种物质的状态总和,称作“质态”。构成物质世界的三要素:介质、结构机制与程序终端。结构机制和程序终端,皆从不同维度和进程上展露了道原质所具备的自然而然的思想性。这与人类所独特的复杂思想是显然不同的;物质世界的思想是受它自身机制性的诱导的。而智慧生命体的思想,而是具有独特自我意识的、可逆性意义的、可自主思辨的高等思想。

毓化机制在偏转进程里发生的阴阳趋向。秦岭是盛产憨态可掬大熊猫的故乡;这种濒危珍稀猫科动物赖以生存的是那些犹如山东大蒜那样葱绿的、碧波荡漾的万顷竹林。从小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青少年是很少知道竹子也有公母的性别区分;这种雌雄异株的现象也出现在银杏树、罗汉松、楮(构)树……某些(芭蕉、柑桔之类的)果树也有类似雌雄分化情况。雌雄异株的树木,雌株上的花朵皆属雌性;仅在雌株上可结出果实或种籽。譬如,雌类楮树可结出红色的绒球头的果实。但也有雌雄同体的树木;既然植物界天然地存在雌雄衍化机制,在更深层的粒子物质或道原质层面,是否可能存在雌雄区分或雌雄同体的现象?日常生活里我们接触的家居生活用品、额角的鬓丝、城市高架桥、原野上空呼啸飞驰的农用无人机……皆是中性的;这是由于其分子性状内带电粒子保持着正负能量平衡的结果;低空雷暴闪电携带的高负荷电压依然可以急聚破坏它并使之结构崩溃。带电粒子的正负属性、楮树的雌雄异株状况,皆源自毓化机制偏转进程里的阴阳趋向。不妨推测一下那个梦幻般绽放的模拟场景:一个道原质粒子在空间里无限频率地自由碰撞或偏转;它在空间里留下的运作轨迹是无形的,但可用虚线描述它的轨迹;这些轨迹类似由无数根光线围绕空间中心形成的毛绒绒的棉花糖。而这颗道原质粒子在轨迹方向的抛物线或盘弯拐点,即出现内在平衡机制的挤压或扭曲,出现弧形或椭圆形的质态变异。在道原质的变异拐点,出现偏奇或偏偶、偏阴或偏阳的自然畸变……而且,某些衍生质态出现极端化的显阳性或显阴性。但我们不可妄然论断它是纯阳或纯阴的质态;因为显性特征仅是它内部整体机制的冰山一角。由于阴阳趋向,仅是源自某个变异拐点;类似地质岩石层里的玉矿结晶;整个内涵机制依然是完整而稳定(中性)的。因此,某个维度或局部的阴阳显性特征并不影响初始的阴阳平衡机制。阴阳趋向与诱导(畸变)的拐点,并不仅限定在雌雄或正负极性的属性携带;还可能衍生出非属性范畴的两个互为根基的异象维度。例如,植物的光合功能和恒星的阳光辐射之间并无相近或交叉的起源机制,它们各自遵循独特的机制维度和运作模式;但植物和恒星辐射之间却在无限遥远的时空距离间衍生或缔造出一套交换能量和信息的生态系统。这说明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质态是有机制的;机制衍化也能制约或影响质态;质态和机制是互为一体的不同维度。2、质态是机制的决定因素;但机制可以游离在质态内外,机制与其质态构成一个类似原子核的质态场地(简称‘质场’);某些质态场地并不受时空约束。比如植物的光合机制与恒星辐射机制之间似乎存在超越时空距离的信息交流;否则,难以解释地球上的绿叶植物为何具备光合作用的能力。仅仅认为植物感受到远距离阳光辐射然后形成这种奇特功能,是缺乏依据的;因为菌类蘑菇、动物毛皮皆未衍生类似的光合机制。只有当植物的生命机制与恒星辐射场之间存在某种信息吸引或机制诱导,才可能形成复杂而缜密的互动机制。而植物无法从地球飞至恒星附近;这说明植物的生命机制形成的质态场地,不受时空距离限制地接近恒星质场。3、阴阳趋向与畸变拐点,可以跨维度发生;不同维度之间也存在阴阳制衡机制的粘连。物质与暗物质、地球磁场与太阳系行星、猎人与虎豹、海洋与陆地……它们各自能够找到异维度的制衡体。这些异维度的质态之间并无交叉的或近亲型的起源;但它们同样受到阴阳机制的制衡。这可能是由于道原质在时空里与宇宙万象相伴并且广泛存在;道原质的原始质场,无限大亦无限小,具备渗透一切后世质态的能力。现代科学家所研究的量子纠缠,可能与道原质的质场渗透有关。

质场的(可逆转)色谱及其映射能力。道原质组成的质场海洋,填充在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植物、鲨鱼、草原、星球、卫星、云彩、潜艇、智慧生命……就是被质场海洋包裹着的(后世)衍生物。对于道原质而言,时空是没有内外区分、没有边界区分、没有距离或脉冲差别的类似无数液晶小方格组成的匀衡维度。道原质的质场是否具有一种类似液晶粒子的筒柱状序列、有类似果胶与纤维的柔韧度吸引力、或者有类似噪音与色调的阈值、有类似光线粒子和低热量粒子的辐射场?或者,我们应该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放弃一切业定认知理论的参照体系,以探究并确立起一套切实表达道原质及其质场属性和运作模式的全新科学术语及思辨参照体系。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质场演变过程:由道原质所衍生的后世质态,其延伸或重叠的层次越复杂、衍变机理周期或程度链条越漫长,其后世质态的质场性能越弱化,质场的灵敏触角也越短。譬如,在太初质态、光子质态、量子质态层面,它们跨越超大时空距离的呼应机制非常敏感而迅捷;但原子、蛋白质分子、金属化合材料的质场几乎逐渐凝固或被封印在狭小时空内。黑蝙蝠具有识别超声波的生物性能;蛇类有识别红外线的视觉传导机制……但思想活跃的智慧生命却丧失了某些自然功能。蛋白质抵抗超高温与极限低温的力量远不如病毒、微生物和细菌。此外,人类的Y染色体,在工业文明时代出现鳍尾变短的现状,似乎从生物基因意义上间接表达了原始质场以层级递增方式呈现的塌陷效应;简写“昂”。不同的物质体现不同色彩;在光谱检测时,天文学家们借此判断是元素周期表里的哪些物质发光。我们进而将不同的质态与其光谱成像之间建立内在参照联系;质态光谱的纯粹越高,可能意味着它的质场原始状态表达越完整,对时空的渗透性越有效。衡量质场对空间的辐射强度、渗透力、或能量色谱纯粹程度的参数值,称作“晖度”;以字母HD表示。质态的晖度越高,其对周围时空的机制渗透与影响越浓烈;它的塌陷昂值也越小。质态的塌陷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不妨设想这个场景:太初阶段的道原质类似一颗可以自由拉伸、可膨胀或可缩小与变形的铁磁球,它对周围金属的磁场是不受时空距离限制并且稳定持久的;我们将这颗铁磁球扔进一个长满荸荠藤的池塘里,它圆球状的身姿依然能够收缩体积之后自由穿过藤草的细密缝隙。倘若这个池塘无限深广,铁磁球的数量无限多;那么,铁磁球可自由而均匀地渗透在每个空隙。倘若这颗铁磁球变成树枝状、螺旋状、纤维状、井熏头、窝灶状……由于任意两个变异质态之间零缝隙的概率与缜密程度,远不如最初的球状;因此,它们即无法完成时空的全域、全维度、均匀式的渗透;它们以支离破碎的排序形成密度不一的质场;即导致了塌陷效应。但这种推测并不等同最真实的质态塌陷效应。

结构机制的交叉重叠、聚变与藕合。在平面结构领域,我们的教学课本最常以简单的线条多边形,或借助几种类似扇形、五角星、眼睛或耳朵的几何图案……要求学生测算或寻找某两个点之间的最迅捷而节省效率的运动路径。但是地理自然和天体力学领域,高度纯粹的数学模型和极其规则的几何图案是没有的;譬如我们的鼻子胳膊和内脏器官,没有哪一样是纯粹而规则的平面数学,而是复合的立体的多(功能)维度的精密的体系化机制构造。草本树木及自然花卉的构造,生命物质构造、微观矿物元素,皆不是规则的几何图案;雪霰的冰棱几何形状,也带有复合特征……倘若自然质态的运作模式,是按照人类设定的纯粹数学模型或规则几何学衍生出来的,结果会怎样呢?道原质、质场及其衍生机制(简单思想性)的多维度意义,将会犹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罗布泊一样瞬间瓦解消散在浩瀚星空。这说明经典几何学和纯粹数学@运算,从来不能完全替代而全面诠释宇宙学和道学的本来意义;它们是人类借以探索事物奥秘并且寻求准确的轨迹运算而建立起来的(象数)认知方法@论的(抽离了本体实质的)初级维度的一种经典模式。立体螺旋或窝旋状和蛋黄(蛙卵)结构在宇宙星际学、象数几何学领域在事物构建进程里占据着定海神针或铺地砖的重叠作用。从磁力学与衍化机制的程序终端意义层面,螺旋运动和蛙卵结构的形成,类似以轴心为基点的、由聚合机制终端枢纽控制的一项具有简洁思想机制的超级聚合结构。不同物质之间,是如何发生结构机制的交叉、聚合与重叠的?通常我们认为一百根钢管、五块杉树板、无数螺丝钉之间倘若没有人工的或智能设计与组装是不会产生组装结构的。这些材料自身是有结构的、有质场的;我们通常认为它们是静止不动的、缺乏变化的。这是由于人类按照自己的时间逻辑与评价标准来判断它们的状态;倘若将它们放入漫长的宇宙时空机制里,以十年或千年的时空跨度来评判,无论是钢材木板还是螺丝钉,它们自身内部机构的衰变及与空间的化学反应则是明显的……

那么,物质的结构机制的自然衍化,是否可以诞生一张由杉板和钢管组成的桌椅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自然衍化机制,主体推动因素是物质自身的自然属性及质场机制;一根钢管和一块杉板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以某种特殊结构进行化合吸引与构造重塑;这是由于无论是钢管还是杉板,其自身质场不再具备跨越自然属性的思想吸引。我们前篇有述,简单的机制即是简单的思想;后世质态的渗透机制及活跃性是受制于塌陷效应的。钢管和杉板,它们各自已经衍化出彼此隔绝的自然质场;它们简单自然的思想机制不再有彼此渗透或整合的效能……钢管和杉板在低等级的自然枢纽程序终端机制里,不能自然而然设计出一张桌椅的思想。那么,人类运用智慧思想把原本已经产生质态隔绝的钢管与杉板整合构造的过程,是否违反自然属性呢?人类在整个流程里,实质上充当了高端枢纽终端控制程序的角色;也就是说,智能因素取替了原本低弱而简单的自然枢纽终端机制。这恰恰是道原质及其质态迈向高端衍化、复杂的衍化、多维度衍化的自然进程。但这并不表明宇宙自然的衍化是注定由低端向高端进化、或注定由劣质向优质转化的线性规律;因为自然衍化不分内外、彼此与新旧的等级区分,它是多维度的、无差异的、匀衡而无私的……现代汽车内燃机的基本结构:(方管形的燃烧室及粗细类型的)管道、T形的或卷曲弧形的阀门或叶片、传动类大小轴承、漩流型涡轮……人类将它们构造成一台动力引擎,整个过程里人类都充当了智能芯片的运算、设计与组装功能。地球上具有上亿年衍化史的病毒、微生物和植物皆有或简单或复杂的终端枢纽控制机制。例如,病毒可以凭藉自身的复制或伪装能力经过血液创伤或呼吸管道寄生在机体内;蚂蚁和鸟类可以搬运草料和土壤筑造结构复杂的巢穴;蜜蜂在漫长的生物进程里传承出伟大设计师般的设计与编制复杂而精密蜂巢的能力,这些雷达网状紧密排列的巢格帮助蜜蜂分泌糖浆而抵御风雨袭击。微型生物,类似由基因物质组成的复杂控制芯片。狼和人类一样是生物类型的高端智能芯片。因此,地球文明不能仅仅看作是由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塑造的;病毒、微型生物和细菌及广泛分布海洋和陆地的哺乳动物也参与了塑造。不同物质之间、有着质场隔绝的多样物质种类之间,发生的不同质场结构机制之间的精密交叉、碰撞分离或聚变与质态藕合现象,皆受到智能高端枢纽程序终端的介入;正是无数智能微型生物经过上亿年的代代经营,最终使地球环境走向温润与稳定。

毓化机制的柔韧特质和德态屏障(苞衣)。蒲公英种籽是如何蜕变一株枝叶娉婷的蒲公英草本植物的呢?触发这种毓化机制的机缘是什么?我们需要从更本源更宽泛的衍生机制里寻觅答案。可以借助光学色谱为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作注脚;抽离、还原、赋予每个维度的、每个层次的衍生机制一个色彩谱系。毓化机制是绿色的、终端枢纽控制机制是白色的、交叉或重叠机制是蓝色、藕合机制是红色、衰变机制是金橙色、渗透与免疫逆转机制是黑色……这些基础谱系的数量级纠缠盘绕与幻化又推动或演变成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宇宙衍化史。质态毓化机制是宇宙的或道原质衍化史的基本运作力量,又是整个机制型光谱的底色,宛若优美花蕾的苞衣;它类似植物种籽、水生卵细胞……它构建起一幅欣欣向荣的万物并生、光影更替之生命永续循环的太极命盘。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章 质态毓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