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鸟音悦人性,巴山蜀水见初心

         

图片发自App

初夏的马边河依然深情款款,援川的日子一如这河水,默默的在我们身边流淌,支教生活转瞬将近一年,我工作着,收获着,付出着,感动着。

一次远行

记得去年接到学校领导的电话,已是8月26日了,征求我是否愿意去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支教。我想起了自己年少时求学的艰难,每当开学或放假,肩挑背扛步行十几里路,再乘车,再步行,走累了双腿,压弯了腰背,如果今天我能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去方便,带去帮助,那便是对当年帮护过我的师长、亲友的最好回报。于是我和家人商量后,当即主动报了名,虽然不知支教的生活会有怎样的不便和艰辛,但我想权当一次远行吧!把那远方的秋云春水、千山暮雪当作一首诗,一次人生的难得经历。

带着领导的嘱托,亲人的叮咛,我踏上了征途。8月30日,早上六点起床,乘坐大巴、航班、动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一路穿越千山万水,除了感受到旅途的疲惫,也领略了窗外的山光鸟音,马不停蹄的历时13小时,终于来到山高谷深,群山环抱的马边城,此时已是晚上8点06分,街上灯火通明。之后的近一年中,我感受了彝乡人民的纯朴热情,孩子们的好学上进,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份责任

初到马边,越城区对口帮扶马边协作指挥部领导特别关照我们,要在今后的支教工作中承担起一份师者和使者的双重责任。

来不及卸去舟车的劳顿,来不及调整时差的不适,我们就投入到了新学期的工作之中了,我们迎来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元培班的孩子们,初次相见,他们的纯朴、阳光、好学就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彝乡人,全班一半以上是彝族孩子,有不少来自马边大山深处,与沿海地区的孩子比,彝乡特定的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使得他们一开始略显胆怯拘谨,不善言谈,甚至缺少自信心,于是,课堂上我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多用亲和力的语言给予肯定,课余时间多和他们拉拉家常,既增进了师生感情,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了解了彝乡多彩的民俗风情,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

彝乡的孩子是一块原生态的璞玉,我主动参与班主任工作,把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和理想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中,主动为班级献计献策,参与孩子们的排练活动,一起分担付出的艰辛,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彝乡的孩子血液里流淌的一种坚韧,那是大山的性格,与绍兴的孩子比,他们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家务劳动相对繁重,各种干扰因素较多,语文素养也相对逊色。我就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推荐一些感兴趣的书目,鼓励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如班里的一名男生干加衣生,双休日回去,父亲雷打不动要他上山放羊,学习时间较少,他自己也很苦恼,我就鼓励他利用放羊时碎片化的时间多阅读,多观察,用心记录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习放羊两不误,同时激劢他,只要主观努力,放羊娃也能走出大山。不少孩子都有自己的薄弱学科,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就利用午休时间,傍晚放学时间,为他们辅导功课,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到校工作,到傍晚七点住校生进入教室上晚自修,我们才离校回住处。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元培班孩子的语文成绩有了较大提高,上学期期末成绩从期初月考年段第五名上升到年段第二名。

图片发自App我和干加衣生


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我们还承担起了学校的教研工作:担任“元培工作室”导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青蓝工程”指导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全校性的挂牌示范课,承担每周不定期的推门听课,师徒结对,全县新教师跟岗培训、协同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金种子计划送教下乡”等工作。支教的日子过的紧张而充实。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指导跟岗培训的耍妈彝乌老师上汇报课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次家访

平时虽然忙碌,但节假日我们便有了大把的闲暇时光,于是我们常结伴去家访,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彝族新年的那次家访。

彝族新年,彝语唤作“库史”,为了感受彝族年节“库史”的风土人情,顺便了解彝族孩子的家庭生活,我们几个在马边一中元培班支教的绍兴籍教师,准备在“库史”前夕,跟随彝族学生吉那日布去家访。“吉那”是她的姓,“日布”是她的名。初到马边时,班里的彝族男孩那尔达布告诉我,“布”是指东方的太阳,彝族人崇尚三色——红黄黑,黄色代表太阳。日布名字中有两个太阳,可见家里长辈对她寄予的厚望。吉那日布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彝族女孩,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她排行老三,两个姐姐都已出嫁,母亲常年有病,失去下地干活的能力,只能在家喂喂猪,养养鸡,靠父亲一人打工养家,家境可想而知,但吉那日布乐观大方,好学上进,并且懂得感恩,是一个特别阳光的女孩,当她得知我们的打算后,第一个向我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图片发自App我和那儿达布


吉那日布的家在山上,我们跟随她骑行在炮台山脚的环山路上。深秋的阳光照在身上特别暖和,去年马边的秋日是难得见太阳的,路旁的野菊花开得正旺,阳光下显得特别娇艳,山风吹来,幽香阵阵,花香自有蜂蝶来,引得蜂围蝶阵。

图片发自App


虽然日布说山路平缓,可我们不久就累得满头大汗,只好下车推行,这样时推时骑了几公里,便来到一处更陡的分叉路口。我们只好把自行车停放在路边一户人家门口,徒步向上,此时的山路已呈45度角,十分难行,路上还遇到一辆三轮摩托停在道路中央,怕是因为路陡而抛锚的吧!我们边走路边感慨日布求学之路的艰难,好在她已被安排在学校住宿。

拐过一个山角,终于来到一处较为平缓的路上,日布说,等下家门口还有一段就没有路了,又走了近一公里,果然日布带我们走了一段下坡的野路,才到了她家门口,随着她的一声叫唤,门口露出几个孩子的身影,看来早就在等候我们了。

图片发自App


日布的母亲和孩子们一起搬出几条凳子让我们休息。我们拿出事先准备的香糕、茴香豆、薄荷糖,请他们品尝,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在屋里蹿进跳出,显得十分开心。日布的爸爸去县城办年货尚未归来,她的叔叔在房前的泥地上编竹垫,准备杀年猪用的。日布家和叔叔家挨在一起,共五间平房,房屋已经破旧不堪,泥地高低不平,房间的隔墙有的是用木板或竹片,有一扇房门甚至已破了一个大洞。虽然我们早有思想准备,但他们的贫寒还是让我们吃惊。半个多小时后,日布爸爸回来了,孩子们争相出门去坡上帮着背年货。稍事休息,日布帮着妈妈烧菜煮饭,烤番薯,日布爸爸则指挥儿子捉拿一只大公鸡,亲自宰杀、烧毛、清洗(本来要杀两只,硬是让我们拦下一只),制作了一盆坨坨鸡。彝族人屠宰畜禽后,往往用柴草火将其身上的毛烧光,俗称烧毛猪或烧毛鸡,然后清洗并切成大块,加工成坨坨肉和坨坨鸡。不用说日布爸爸是把我们当贵宾来款待了,吃饭时又不断为我们和孩子们夹肉。后来我才知道,彝族家里鸡肉主要是给孩子吃的,彝族人有句谚语:肉是孩子吃的,酒是老人喝的。由此可见日布爸爸待客的热诚。

饭后闲聊,日布爸爸告诉我们,他们的老家在沙腔,学校离家很远,又不通车路,孩子求学很不方便,夫妻俩和两个大女儿都没什么文化,为了不耽误其他孩子的学习,前几年咬咬牙,买了这里的房子和土地,搬了出来,孩子们终于有书读了。

趁此机会,我们拿出大家一起凑的一千元爱心款,让日布爸爸给日布买身新衣服和学习用品,日布爸爸却坚辞不受,我们大家一番劝说,他才在万分感谢中收下了。

仿佛是为了与我们一起分享幸福,他一脸兴奋的告诉我们,离马边县城不远的官帽舟彝民新寨,国家已经给他们造好了新房,不久就可以免费拎包入住。这不禁让我想起,中秋节那天去烟峰彝寨参观时,碰到的那位彝族小姑娘,站在自家门前,一脸幸福灿烂的笑容,仿佛秋日的暖阳,宁静而温馨,日布的笑容跟她何其相似。

图片发自App彝族小姑娘

图片发自App吉那日布

图片发自App我们和日布一家

图片发自App


踏上归途时,日布一家一直目送我们到路的尽头,那一声声“库史木萨,孜莫格尼”(新年快乐,吉祥如意),“耶什耶什白”(再见)一直传到很远很远,犹如头顶的秋日阳光,悠远而温暖。


一年的支教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一次支教缘,一生援彝情,我有幸能在这场东西扶贫、脱贫攻坚的关键性战役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们今天走进大山,希望明天能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他们梦想的天地,愿我们的这次远行,能在彝乡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粒梦想的种子,等待时光将它变成一块绿意盎然的花圃,飘香在巴山蜀水间,点亮孩子们梦想生活的喜悦,也见证我们此行的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光鸟音悦人性,巴山蜀水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