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心”开始 如何确定目标
>> 怒不可遏时的话语是最令人后悔的表达。
——安布罗斯·比尔斯
>> 亲眼见证了他们在行为表现和人际关系方面做出的重大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这并非一日之功。你不能指望像喝下魔法药水一样马上实现华丽转变, 而是必须认真深刻地从审视自我开始。
>> 对话的第一个原理
>> 从“心”开始,即审视你的内心。如果你无法正确认识自我,那肯定无法展开正确的对话。当面对关键对话时,你会下意识地采用多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
从我做起
>> 我们的问题并不是行为本身是错误的,而是我们的动机有问题,即我们常常弄错要面对的目标。
>>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改变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我们的苦恼是由他人导致的。
>> 为什么对话高手总是能制造奇迹了。这是因为他们坚信,要想解决好“双方”的问题,只能从“自己”开始,在自我身上找原因
审视自我的意义
>> 上我们能够成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镜子中的自己。
>> 改变从自我做起”的人才会真正实践这条原则。
>> 富裕者会更加努力,而贫穷者已经习惯了得过且过。
>> 从“心”开始
>> 尽管我们很难把人际互动中诸多事件的特定顺序描述得像关键对话那样清晰流畅,但有一点我们是确定无疑的,即对话高手总是能做到从“心”开始。换句话说,在展开高风险对话时,他们总是首先明确目的和动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这个目的都不会动摇。
>> 对目标的关注表现在两个方面。
>> 非常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对话获得什么。在对话过程中,无论出现多少可能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他们依然能坚守自己的目标。其次,对话高手从来不做“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的选择)。和那些错误地认为只能“逃避或对抗”的问题解决者不同,对话高手认为,无论出现多么棘手的情况,对话永远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下面,我们依次对这两个重要的假设进行分析。
真实案例
>> 在受到攻击时,我们的内心会出现相似的突然而无意识的急转弯。面对沉重压力和强大的反对意见,我们常常会思维短路,忘记鼓励大家向共享观点库添加信息的目标,转而希望战胜对方、惩罚对方或是寻求安全港湾。
>> 战胜对方。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摧毁对话的第一杀手,天知道人类为什么如此喜欢争强好胜。
>> 的确,我们的初始目标是想解决问题,但每次只要有人提出反对, 或质疑的声音,我们转眼间便会把初始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 首先,我们会纠正事实,抓住一些细节进行狡辩,指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例如: 惩罚对方。有时候,随着愤怒情绪的增长,我们的心态会从希望战胜对方转变为蓄意伤害对方
>> 寻求安全港湾。当然,我们并不总是会改正错误,羞辱他人,或是残忍地为对方制造痛苦。有时候,我们也会选择用明哲保身的方式来逃避对话。为避免表达自己的看法,避免在此过程中惹是生非,我们会选择保持沉默。为避免出现令人难堪的对话场景,我们往往会保持面子上的一团和气,不愿因为观点不同而陷入正面冲突,因为这样可能会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因此,我们会选择(至少在我们的意识中)明哲保身的方式而不是和对方发生冲突。
>> 首先,关注你的真实目的
>> 实际上,格瑞塔并没有失去理智地去为自己辩护。她刚刚举起手便又放了下来,脸上的表情也逐渐放松。一开始她显得有些吃惊、尴尬,甚至有些气恼,但她很快深吸一口气,回应道:“嗯,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必须讨论一下。我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谢谢你这样做,这说明你对我非常信任。”
>> 哇!这番话简直让我们大吃一惊。几乎就在转瞬之间,她竟然能从杀气腾腾的魔头变成充满好奇心的合作伙伴。
>> 我们想弄清楚的是,格瑞塔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想知道她究竟是怎样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到镇定自若的。更具体一点说,她是如何从希望战胜对方或羞辱对方的心理状态快速转变到真诚地想要获取对方观点的状态的。
>> 那天晚些时候,我们向格瑞塔问起了这件事。我们想知道当时她的大脑中在想些什么,是什么因素帮助她忘掉尴尬和愤怒,转而向对方表示感激之情的。
>> 可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 当她开始关注这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时,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目的是,鼓励公司200多位管理者积极投入成本削减计划,让这些管理者进一步影响企业成千上万的员工。
>> 对这个目的沉思一番之后,格瑞塔发现当前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大家普遍认为她很虚伪,在成本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她要求大家做出贡献和牺牲;另一方面,她又大把地花钱让自己的办公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一想到这个问题可能让大家产生这样的印象,格瑞塔马上就不再感到窘迫或愤怒了,而是对提问者充满了感激之情。有意思的是,动机一旦改变,格瑞塔几乎在同一时间也改变了对提问者的看法。就在几秒钟之前,那位经理还仿佛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可随着目的的转变,对方一转眼变成了自己的亲密盟友
>> 格瑞塔的做法表明,只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微小的思维干预对自我的重新定向产生重要影响。
>> 改变关注目标。
>> 在开始交谈时,你应当首先审视自己的目标或动机是什么,谈话过程中问问自己希望达成什么目标。
>> 是不是为了保存面子、避免尴尬、企图战胜对方、标榜自我或惩罚对方而悄悄地改变了目标呢?这种情况非常微妙,我们的目的往往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一旦肾上腺素开始在我们体内作祟,我们便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目的感已经失去引导我们行动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汹涌而来的化学分子。
>> 为了回归理智,继续对话,你必须暂时停止和对方的互动,转而审视自我,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我
>>你可以这样问自己:“我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当你坦率诚恳地探索自己的目的时,往往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好吧,我的表现有些咄咄逼人,表达观点的方式太过强势,一心只想战胜对方。我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开始只是想选择度假地点,现在成了想证明自己的看法更高明。”
>> 一旦怀疑内心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你就可以下意识地进行调整了。例如:“我的真正目标是想找一个咱们都喜欢的度假地点,而不是要证明我的观点比你强。”简而言之,只有意识到了错误之处,你才能不让自己犯错。
>> 但是我们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意识到内心的变化,不再犯错,进而影响自己的动机呢?很简单,按格瑞塔的方法去做。你应当停下来问自己几个可以帮助你返回对话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在意识到对话失控时提出,也可以在准备展开关键对话时提出。这些问题包括:
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 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询问完自己这些目标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要遗漏: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 寻找意义。
>> 询问自己这些问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帮助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人们喜欢争强好胜,2)千万年来基因决定的容易冲动,3)社会习惯导致我们不停地竞争,让我们很容易在对话过程中陷入歧途,但只要方向正确我们就一定能回归到最初的对
>> 话目的上来。例如:
>> 控制好你的身体。
>> 当大脑开始高速运转分析问题时,我们的身体会把血液从四肢抽离,输送到负责思考的大脑。换句话说,我们正慢慢退出“逃避或对抗”模式,开始理智分析问题了。
>> 向自己询问目的问题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它能提醒我们关注真正重要的目标。其次,它能让我们麻木的大脑重新活跃起来,帮助我们去关注对话的目标。
其次,拒绝做出“傻瓜式选择”
>> 在肾上腺素的影响下我们的思维会变得非常狭隘,认为要面对问题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极端化选择。我们会简单地做出这样的判断,要么就事论事,要么顾全面子。在这种思维短路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想不到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即做到两全其美。
>> 他们每次都会这样问自己:“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为自己、为对方、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怎样的目标?”
>> 当你在对话中变得情绪化时,你可以练习这种做法。
>> 首先,你应当阐明自己的真正目的。做到审视自我可以让你在对话中占据领先优势,如果能明确对话可为自己、他人以及你们的关系带来的重要意义,那你就能成功消除“傻瓜式选择”的影响了
>> 其次,说明你不想实现的目标。这一点是对比说明法的关键所在。想想看,如果你放弃战胜对方或明哲保身的想法,会发生哪些对你不利的情况?如果你停止咄咄逼人的表现会带来哪些不好的结果?如果你不逃避问题,情况又会出现怎样的
>> 最后,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你应当把前两步结合起来,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迫使自己跳出沉默或暴力的怪圈,
>> 寻找更具创造力和建设性的选择。
>> 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 他和我们研究过的每一个意见领袖一样,都具备在对话中坦诚相待和尊重对方的特质。或许你并不清楚凯文是怎么做的,也不清楚你应当如何表现,但这些并不能否认像凯文这样的对话高手的存在。事实证明,在“逃避或对抗”之外,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向共享观点库添加信息,和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小结——从“心”开始面对棘手问题时,关键对话高手是这样关注任务目标的:从我做起·记住,你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关注你的真正目的。发现自己即将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时,停止对话,冷静思考你的动机。·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明确你的真正目的,问自己:“我想为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做些什么?”·最后,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真正目的,我该怎么做?”
>> 拒绝“傻瓜式选择”
·在分析行为目的时,留意在哪些情况下你会说服自己做出“傻瓜式选择”。
·留意你是否总是告诉自己必须在说实话和顾面子之间、在成与败之间做出两极化选择。
·利用对比说明的方式消除
>> “傻瓜式选择”的影响。
·说出你希望的目的之后,明确你不希望实现的目的,然后开动脑筋寻找可以实现对话的健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