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5.24公冶长篇(22-24)

一起学《论语》5.22公冶长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创 论语信述 [文化传统](javascript:void(0);) 2017-12-03

一起学《论语》****5.22

公冶长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怨,别人的怨恨因此就稀少了。”

【释词】

伯夷、叔齐: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之子,让出君位,前往西伯姬昌的周,后来劝阻周武王伐纣未成,不愿“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正义》云:“伯叔,少长之字。夷齐,其名也。”

《论语义疏》云:“孤竹之国,是殷汤所封,其子孙相传至夷齐之父也。父姓墨台,名初,字子朝。伯夷大而庶,叔齐小而正,父薨,兄弟相让,不复立也。”

念:惦记,念念不忘于心也。

旧恶:过恶、夙怨,《义疏》称为“故憾”。李炳南曰:“旧怨是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

怨:怨恨。此处指别人对夷齐的怨恨。

是用:因此。用,因。

希:同“稀”,少。张栻:“怨是用希者,己无所怨于人,而人亦无所怨于己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美伯夷、叔齐二人之行。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

《四书改错》曰:惟有夙怨而相忘,而不之念,因之恩怨俱泯,故怨是用希。

《论语义疏》曰:唯夷齐豁然忘怀,若有人犯己,己不怨录之,所以与人怨少也。

《论语集说》曰:念者,不忘于心也。“旧恶”谓人旧尝有恶于我者也(即“旧怨”)。念恶即是私心凝滞处,私则有怨矣。夷齐处心公清,无所系累,其于旧恶何念之有?己不念,则人亦不怨。此怨之所以希也。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钱穆曰: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显微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郑汝谐曰:每以“怨”而疑夷齐,何也?夷齐之父,舍长而立少,遂使少长俱不立,不足于父子之间也;二人俱出奔,而舍其宗祊,不足于兄弟之间也;纣为无道,辟于北海之滨,武王之兴,未免叩马而谏,不足于君臣之间也。不容于国,不容于斯世,饿于首阳,采薇而食,凡世之所谓不堪处者,夷齐皆甘心矣,疑其必有怨也。惟夫子洞见其心,称之以“求仁而得仁”。夫仁者之念,无非天理;恶事经于吾心,恶人见于吾前,如晛消雪,未尝凝留,夫何怨之有哉?

陈祥道曰:求在外者不可必,故放于利而行,所以多怨;求诸己者可必,故求仁得仁,怨是用希。盖仁人不藏怒,不宿怨,则所谓旧恶者在彼而已,我何加损焉,此所以不念也。

蕅益大师曰:周季侯曰:“旧字,如飞影驰轮,倏焉过去之谓。”方外史曰:“如明镜照物,妍媸皆现,而不留陈影。此与不迁怒,同一工夫。

徐英曰:凡《论语》之言、言,皆礼之教义也;言可乐、言无怨皆乐之教义也礼乐之教,遍于天下,而孝悌之功,不可胜用。自世道之,上下交争,怨渎旁逸,法家者流起而济之以严刻,以争救争,以怨继怨,异端并起,邪说横行,而后上无所安,而民无以治

云门隐者按:人能正念,不被私心所累,旧怨不萦于心,其恕乎?能“不念旧恶”,故而“怨是用希”。人能恕人,人亦不怨之也。

【附录及相关材料】

附录:

刘宗周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世如东汉顾厨俊及诸君疾仇常侍,讥讪朝政,卒成钩党之祸。怨毒之于人,甚矣哉!而范滂之言曰:“吾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浊。”不悟更以为党,身死之后,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愧皇天,下不愧夷齐。诵其言,钦其行,亦可哀已。虽然,君子终不敢以一身之私愠,而废天下之公义。如滂等者,亦不愧夷齐者也。

夷齐:

《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者,是也。孤竹,北方之远国名。《地里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选自《论语注疏》)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正义》《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会笺》《论语点睛》《论语全解》《论语集说》《四书改错》。
https://mp.weixin.qq.com/s/BiSZAzXQP8YohFKBQxhtm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cf0360102xayl.html
一起学《论语》5.22
公冶长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怨,别人的怨恨因此就稀少了。”

【释词】
伯夷、叔齐: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之子,让出君位,前往西伯姬昌的周,后来劝阻周武王伐纣未成,不愿“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正义》云:“伯叔,少长之字。夷齐,其名也。”
《论语义疏》云:“孤竹之国,是殷汤所封,其子孙相传至夷齐之父也。父姓墨台,名初,字子朝。伯夷大而庶,叔齐小而正,父薨,兄弟相让,不复立也。”
念:惦记,念念不忘于心也。
旧恶:过恶、夙怨,《义疏》称为“故憾”。李炳南曰:“旧怨是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
怨:怨恨。此处指别人对夷齐的怨恨。
是用:因此。用,因。
希:同“稀”,少。张栻:“怨是用希者,己无所怨于人,而人亦无所怨于己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美伯夷、叔齐二人之行。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
《四书改错》曰:惟有夙怨而相忘,而不之念,因之恩怨俱泯,故怨是用希。
《论语义疏》曰:唯夷齐豁然忘怀,若有人犯己,己不怨录之,所以与人怨少也。
《论语集说》曰:念者,不忘于心也。“旧恶”谓人旧尝有恶于我者也(即“旧怨”)。念恶即是私心凝滞处,私则有怨矣。夷齐处心公清,无所系累,其于旧恶何念之有?己不念,则人亦不怨。此怨之所以希也。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钱穆曰: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显微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郑汝谐曰:每以“怨”而疑夷齐,何也?夷齐之父,舍长而立少,遂使少长俱不立,不足于父子之间也;二人俱出奔,而舍其宗祊,不足于兄弟之间也;纣为无道,辟于北海之滨,武王之兴,未免叩马而谏,不足于君臣之间也。不容于国,不容于斯世,饿于首阳,采薇而食,凡世之所谓不堪处者,夷齐皆甘心矣,疑其必有怨也。惟夫子洞见其心,称之以“求仁而得仁”。夫仁者之念,无非天理;恶事经于吾心,恶人见于吾前,如晛消雪,未尝凝留,夫何怨之有哉?
陈祥道曰:求在外者不可必,故放于利而行,所以多怨;求诸己者可必,故求仁得仁,怨是用希。盖仁人不藏怒,不宿怨,则所谓旧恶者在彼而已,我何加损焉,此所以不念也。
蕅益大师曰:周季侯曰:“旧字,如飞影驰轮,倏焉过去之谓。”方外史曰:“如明镜照物,妍媸皆现,而不留陈影。此与不迁怒,同一工夫。”
徐英曰:凡《论语》之言让、言争,皆礼之教义也;言可乐、言无怨,皆乐之教义也。礼乐之教,遍于天下,而孝悌之功,不可胜用。自世道之衰,上下交争,怨渎旁逸,法家者流起而济之以严刻,以争救争,以怨继怨,异端并起,邪说横行,而后上无所安,而民无以治。
云门隐者按:人能正念,不被私心所累,旧怨不萦于心,其恕乎?能“不念旧恶”,故而“怨是用希”。人能恕人,人亦不怨之也。

【附录及相关材料】
附录:
刘宗周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世如东汉顾厨俊及诸君疾仇常侍,讥讪朝政,卒成钩党之祸。怨毒之于人,甚矣哉!而范滂之言曰:“吾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浊。”不悟更以为党,身死之后,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愧皇天,下不愧夷齐。诵其言,钦其行,亦可哀已。虽然,君子终不敢以一身之私愠,而废天下之公义。如滂等者,亦不愧夷齐者也。

夷齐:
《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者,是也。孤竹,北方之远国名。《地里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选自《论语注疏》)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正义》《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会笺》《论语点睛》《论语全解》《论语集说》《四书改错》。
一起学《论语》5.23
公冶长篇——孰谓微生高直?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白话】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是直人?有人向他讨要一些醋,微生高向邻居要来醋然后再给他。”

【释词】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他在鲁国被称作“直人”。前辈多认为此微生高就是“抱柱而死”的尾生。
直:直者不当委曲做事。《论语注疏》云:“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
或:有的人。
乞醯(xī):讨醋。乞,讨要。醯,醋。
乞诸其邻:向邻居要来醋。诸,之于。孔安国:“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与之:给他。此处指微生高不说自己没有,而是向邻居借来,把醋给了向他讨要的人。钱穆:“人来乞醯,确则与之,无则辞之。今微生不直告以无,又转乞诸邻而与之,此似曲意徇物、掠美市恩。微生素有直名,孔子从此微小处断其非为直人。”

【先贤精义】
张栻曰:时人以微生高为直,故夫子举此以明直之理。
《论语后案》曰:醯本可有可无之物,而必曲遂乞者之意,是为不直。
朱子曰:夫子言此,讥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
《论语正义》曰:“乞诸其邻而与之”,不为直者。乞诸其邻,而冒为己物以与人,人知与之为微生,而不知为邻,所以不得为直。
程子曰: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
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
《论语集说》曰:圣人之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亦且深致其意,所以教人立心以直,虽微而必谨也。
郑汝谐曰:直者,真情也。直情之中,不应有伪。所谓“委曲”者,犹水之避碍也。苟非有碍,何避之有?乞醯,细故也,有无可以情告,而乃乞诸邻以与之,是为伪,以悦人也。推此心以往,凡可委曲为伪者,皆为之矣。圣人于其微者察之,知微生高之非直也。
陈祥道曰:君子之于天下,外不可失人以存己,内不可失己以为人。与其失己以为人,孰若不为人以存己。高之乞醯,为人可也,为己则非直也。强无以为有,非安命者也。今夫君子,之于言知则为知,不知为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欺人。言尚如此,况于行乎?此高之所以不足取也。《洪范》之三德,平康正直;皋陶之九德,直而温。《诗》曰“邦之司直”,《易》曰“直其正也”,孔子曰“人之生也直”,三代直道而行。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道之所贵直而已矣。
《论语点睛》曰:维直道也,非讥议微生高也。
钱穆曰:微生殆委曲世故,以博取人之称誉者。孔子最不喜此类人,所谓“乡愿难与入德”。此章亦观人于微,品德之高下,行为之是非,固不论于事之大小。
《四书说约》曰:古来只为周旋世故之念,坏近人品。如微生乞醯一事,何等委曲方便,却只是第二念,非当下本念。夫子有感而叹之,不在讥微生,指点要人不向转念去也。

【附录】
李炳南曰:直心是德,直者真心。春秋卫大夫史鱼尸谏灵公,晋之史官董狐之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皆是直。然有事不直而理直者,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又如孔子不见阳货,择其他适而回访之,此皆是直,是权变之直,微生高不知也。
刘宗周曰:夫子指而正之。其事甚微,而害心术甚大,便是下文“巧言令色足恭匿怨友人”张本。
《标题四书》曰:此与后章皆论人心术之微。文公谓记者以类相从,充微生高不直之心,其流必至有可耻之事。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后案》《四书说约》《标题四书》。
一起学《论语》5.24
公冶长篇——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
孔子说:“说出讨好的话、装着讨好的面容、扮出恭顺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样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藏匿着怨恨,外表却与人相亲,左丘明认为这样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释词】
巧言:说出讨好人的话语,以言语悦人。《注疏》:“巧好言语,令善颜色,便僻其足以为恭,谓前却俯仰以足为恭也。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令色:装出讨好人的面容,用容貌悦人。
足恭:脚恭顺站立来讨好人。足,脚。钱穆:“《小戴礼·表记》篇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大戴礼》亦以足恭口圣相对为文。” (口圣就是巧言)刘宗周:“足恭,乃足容盘辟为恭者。大戴礼曾子以手容与足恭并言。”
左丘明:鲁国人,一般认为就是作《左传》的左丘明。孔安国说:“左丘明,鲁太史。”《论语注疏》认为:“左丘明,鲁太史,受《春秋经》于仲尼者也。”《正义》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同时,而卒于孔子后。刘歆称其好恶同于圣人。”
耻:以……为耻。
匿怨而友其人:匿,藏、隐藏。友,亲、亲近。钱穆:“藏怨于心,诈亲于外。”按:此处“匿怨”与前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相比,则何如哉?

【先贤精义】
李炳南曰:足乃手足之足。巧言出于口,令色现于容,足恭表于足。“足恭”之义,欲前不进。此三者皆虚情。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鲁太史左丘明与圣同耻之事。(左丘明)耻此诸事不为,适合孔子之意,故云“丘亦耻之”。
范氏曰:“巧言令色足恭”者,此为谄也;“匿怨而友其人”者,此为诈也。为谄为诈,是皆可耻之甚也。
张栻曰:是皆常人之所忽,而不以为耻者。惟君子学以为己,不忍须臾自欺,故以为耻。观诸此,则丘明之为人可知矣。(孔子)言己亦耻之,以明丘明所耻之为得也。
陈祥道曰:“巧言令色足恭”,非务本者也,不足于仁;“匿怨而友其人”,非质直者也,不足于义。故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圣人之于人有所异,亦有其所同。其得地而君之,则与伯夷、伊尹同;用舍行藏,则与颜回同;则其所耻,与左丘明同也宜矣。
谢氏曰:又以深戒学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蕅益大师曰:读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
刘宗周曰:人心惟一点真心不坏,则人品竖立多有其基。机械变诈之事,如鬼如蜮,无所不可,而其端往往起于甚微。……一则就持己上言,一则就处人上言。此等习气,非学人立诚之至,随事省察,尽化其隐庇回护之见者,不能破除净尽。故丘明以为耻,而丘亦耻之。耻之者,言耻其事而不敢为,非耻其人之谓也。圣人盖自勉以警世云尔。
《四书丛说》曰:朱子言“若微生高之心,久之便做出此等可耻之事。”此亦是戒学者于细微事不可不谨。人心路要熟,若一时小事不谨,到大事亦以为常,终为恶人。学者功夫皆如此,若凡小事件件致力,则到大事亦以为常,终为君子矣。
云门隐者按:上章论不直之人,此章亦是论不直之事。“人之生也直”,直道可以入德。君子务本,修乎其内,不谄诈乎其外。圣人论此,学者当自察也。

【附录】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自孔子论史记,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各有安其意,失其真,故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孔子弟子考》曰:盖自唐以前,诸儒之论,皆以丘明受业孔门。
《论语集释》曰:《公羊》沈文阿云:“孔子修《春秋》左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汉书·楚元王传》:“左丘明亲见孔子。”是汉人旧说如是,究不可废。
赵岐《孟子》注曰:(左丘明)其人质直有耻,孔子引与相同,故其书宜为良史,终不可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四书丛说》《史记》赵岐《孟子》注、《孔子弟子考》
一起学《论语》5.22
公冶长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怨,别人的怨恨因此就稀少了。”

【释词】
伯夷、叔齐: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之子,让出君位,前往西伯姬昌的周,后来劝阻周武王伐纣未成,不愿“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正义》云:“伯叔,少长之字。夷齐,其名也。”
《论语义疏》云:“孤竹之国,是殷汤所封,其子孙相传至夷齐之父也。父姓墨台,名初,字子朝。伯夷大而庶,叔齐小而正,父薨,兄弟相让,不复立也。”
念:惦记,念念不忘于心也。
旧恶:过恶、夙怨,《义疏》称为“故憾”。李炳南曰:“旧怨是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
怨:怨恨。此处指别人对夷齐的怨恨。
是用:因此。用,因。
希:同“稀”,少。张栻:“怨是用希者,己无所怨于人,而人亦无所怨于己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美伯夷、叔齐二人之行。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
《四书改错》曰:惟有夙怨而相忘,而不之念,因之恩怨俱泯,故怨是用希。
《论语义疏》曰:唯夷齐豁然忘怀,若有人犯己,己不怨录之,所以与人怨少也。
《论语集说》曰:念者,不忘于心也。“旧恶”谓人旧尝有恶于我者也(即“旧怨”)。念恶即是私心凝滞处,私则有怨矣。夷齐处心公清,无所系累,其于旧恶何念之有?己不念,则人亦不怨。此怨之所以希也。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钱穆曰: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显微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郑汝谐曰:每以“怨”而疑夷齐,何也?夷齐之父,舍长而立少,遂使少长俱不立,不足于父子之间也;二人俱出奔,而舍其宗祊,不足于兄弟之间也;纣为无道,辟于北海之滨,武王之兴,未免叩马而谏,不足于君臣之间也。不容于国,不容于斯世,饿于首阳,采薇而食,凡世之所谓不堪处者,夷齐皆甘心矣,疑其必有怨也。惟夫子洞见其心,称之以“求仁而得仁”。夫仁者之念,无非天理;恶事经于吾心,恶人见于吾前,如晛消雪,未尝凝留,夫何怨之有哉?
陈祥道曰:求在外者不可必,故放于利而行,所以多怨;求诸己者可必,故求仁得仁,怨是用希。盖仁人不藏怒,不宿怨,则所谓旧恶者在彼而已,我何加损焉,此所以不念也。
蕅益大师曰:周季侯曰:“旧字,如飞影驰轮,倏焉过去之谓。”方外史曰:“如明镜照物,妍媸皆现,而不留陈影。此与不迁怒,同一工夫。”
徐英曰:凡《论语》之言让、言争,皆礼之教义也;言可乐、言无怨,皆乐之教义也。礼乐之教,遍于天下,而孝悌之功,不可胜用。自世道之衰,上下交争,怨渎旁逸,法家者流起而济之以严刻,以争救争,以怨继怨,异端并起,邪说横行,而后上无所安,而民无以治。
云门隐者按:人能正念,不被私心所累,旧怨不萦于心,其恕乎?能“不念旧恶”,故而“怨是用希”。人能恕人,人亦不怨之也。

【附录及相关材料】
附录:
刘宗周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世如东汉顾厨俊及诸君疾仇常侍,讥讪朝政,卒成钩党之祸。怨毒之于人,甚矣哉!而范滂之言曰:“吾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浊。”不悟更以为党,身死之后,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愧皇天,下不愧夷齐。诵其言,钦其行,亦可哀已。虽然,君子终不敢以一身之私愠,而废天下之公义。如滂等者,亦不愧夷齐者也。

夷齐:
《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者,是也。孤竹,北方之远国名。《地里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选自《论语注疏》)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正义》《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会笺》《论语点睛》《论语全解》《论语集说》《四书改错》。
一起学《论语》5.23
公冶长篇——孰谓微生高直?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白话】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是直人?有人向他讨要一些醋,微生高向邻居要来醋然后再给他。”

【释词】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他在鲁国被称作“直人”。前辈多认为此微生高就是“抱柱而死”的尾生。
直:直者不当委曲做事。《论语注疏》云:“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
或:有的人。
乞醯(xī):讨醋。乞,讨要。醯,醋。
乞诸其邻:向邻居要来醋。诸,之于。孔安国:“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与之:给他。此处指微生高不说自己没有,而是向邻居借来,把醋给了向他讨要的人。钱穆:“人来乞醯,确则与之,无则辞之。今微生不直告以无,又转乞诸邻而与之,此似曲意徇物、掠美市恩。微生素有直名,孔子从此微小处断其非为直人。”

【先贤精义】
张栻曰:时人以微生高为直,故夫子举此以明直之理。
《论语后案》曰:醯本可有可无之物,而必曲遂乞者之意,是为不直。
朱子曰:夫子言此,讥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
《论语正义》曰:“乞诸其邻而与之”,不为直者。乞诸其邻,而冒为己物以与人,人知与之为微生,而不知为邻,所以不得为直。
程子曰: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
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
《论语集说》曰:圣人之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亦且深致其意,所以教人立心以直,虽微而必谨也。
郑汝谐曰:直者,真情也。直情之中,不应有伪。所谓“委曲”者,犹水之避碍也。苟非有碍,何避之有?乞醯,细故也,有无可以情告,而乃乞诸邻以与之,是为伪,以悦人也。推此心以往,凡可委曲为伪者,皆为之矣。圣人于其微者察之,知微生高之非直也。
陈祥道曰:君子之于天下,外不可失人以存己,内不可失己以为人。与其失己以为人,孰若不为人以存己。高之乞醯,为人可也,为己则非直也。强无以为有,非安命者也。今夫君子,之于言知则为知,不知为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欺人。言尚如此,况于行乎?此高之所以不足取也。《洪范》之三德,平康正直;皋陶之九德,直而温。《诗》曰“邦之司直”,《易》曰“直其正也”,孔子曰“人之生也直”,三代直道而行。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道之所贵直而已矣。
《论语点睛》曰:维直道也,非讥议微生高也。
钱穆曰:微生殆委曲世故,以博取人之称誉者。孔子最不喜此类人,所谓“乡愿难与入德”。此章亦观人于微,品德之高下,行为之是非,固不论于事之大小。
《四书说约》曰:古来只为周旋世故之念,坏近人品。如微生乞醯一事,何等委曲方便,却只是第二念,非当下本念。夫子有感而叹之,不在讥微生,指点要人不向转念去也。

【附录】
李炳南曰:直心是德,直者真心。春秋卫大夫史鱼尸谏灵公,晋之史官董狐之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皆是直。然有事不直而理直者,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又如孔子不见阳货,择其他适而回访之,此皆是直,是权变之直,微生高不知也。
刘宗周曰:夫子指而正之。其事甚微,而害心术甚大,便是下文“巧言令色足恭匿怨友人”张本。
《标题四书》曰:此与后章皆论人心术之微。文公谓记者以类相从,充微生高不直之心,其流必至有可耻之事。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后案》《四书说约》《标题四书》。
一起学《论语》5.24
公冶长篇——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
孔子说:“说出讨好的话、装着讨好的面容、扮出恭顺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样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藏匿着怨恨,外表却与人相亲,左丘明认为这样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释词】
巧言:说出讨好人的话语,以言语悦人。《注疏》:“巧好言语,令善颜色,便僻其足以为恭,谓前却俯仰以足为恭也。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令色:装出讨好人的面容,用容貌悦人。
足恭:脚恭顺站立来讨好人。足,脚。钱穆:“《小戴礼·表记》篇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大戴礼》亦以足恭口圣相对为文。” (口圣就是巧言)刘宗周:“足恭,乃足容盘辟为恭者。大戴礼曾子以手容与足恭并言。”
左丘明:鲁国人,一般认为就是作《左传》的左丘明。孔安国说:“左丘明,鲁太史。”《论语注疏》认为:“左丘明,鲁太史,受《春秋经》于仲尼者也。”《正义》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同时,而卒于孔子后。刘歆称其好恶同于圣人。”
耻:以……为耻。
匿怨而友其人:匿,藏、隐藏。友,亲、亲近。钱穆:“藏怨于心,诈亲于外。”按:此处“匿怨”与前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相比,则何如哉?

【先贤精义】
李炳南曰:足乃手足之足。巧言出于口,令色现于容,足恭表于足。“足恭”之义,欲前不进。此三者皆虚情。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鲁太史左丘明与圣同耻之事。(左丘明)耻此诸事不为,适合孔子之意,故云“丘亦耻之”。
范氏曰:“巧言令色足恭”者,此为谄也;“匿怨而友其人”者,此为诈也。为谄为诈,是皆可耻之甚也。
张栻曰:是皆常人之所忽,而不以为耻者。惟君子学以为己,不忍须臾自欺,故以为耻。观诸此,则丘明之为人可知矣。(孔子)言己亦耻之,以明丘明所耻之为得也。
陈祥道曰:“巧言令色足恭”,非务本者也,不足于仁;“匿怨而友其人”,非质直者也,不足于义。故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圣人之于人有所异,亦有其所同。其得地而君之,则与伯夷、伊尹同;用舍行藏,则与颜回同;则其所耻,与左丘明同也宜矣。
谢氏曰:又以深戒学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蕅益大师曰:读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
刘宗周曰:人心惟一点真心不坏,则人品竖立多有其基。机械变诈之事,如鬼如蜮,无所不可,而其端往往起于甚微。……一则就持己上言,一则就处人上言。此等习气,非学人立诚之至,随事省察,尽化其隐庇回护之见者,不能破除净尽。故丘明以为耻,而丘亦耻之。耻之者,言耻其事而不敢为,非耻其人之谓也。圣人盖自勉以警世云尔。
《四书丛说》曰:朱子言“若微生高之心,久之便做出此等可耻之事。”此亦是戒学者于细微事不可不谨。人心路要熟,若一时小事不谨,到大事亦以为常,终为恶人。学者功夫皆如此,若凡小事件件致力,则到大事亦以为常,终为君子矣。
云门隐者按:上章论不直之人,此章亦是论不直之事。“人之生也直”,直道可以入德。君子务本,修乎其内,不谄诈乎其外。圣人论此,学者当自察也。

【附录】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自孔子论史记,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各有安其意,失其真,故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孔子弟子考》曰:盖自唐以前,诸儒之论,皆以丘明受业孔门。
《论语集释》曰:《公羊》沈文阿云:“孔子修《春秋》左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汉书·楚元王传》:“左丘明亲见孔子。”是汉人旧说如是,究不可废。
赵岐《孟子》注曰:(左丘明)其人质直有耻,孔子引与相同,故其书宜为良史,终不可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四书丛说》《史记》赵岐《孟子》注、《孔子弟子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起学《论语》5.24公冶长篇(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