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摘要:知识原本不是被动的,原本不是在学习者的心理与外部世界的静态关系中产生的。对于“知识”的批判性理解是:第一,知识离开了知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关系,就不复存在;第二,知识本身是一种行为。知识不是习得的,而是实践的。而“参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了当说,“知识”是人类的实践行为。正如语言离不开学习者而独立存在。进一步说,“知识”总是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语脉中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知识,就是参与过去与现在的他人的生活与思考的结果。

感悟:吸收知识、获得知识是很重要的,实践也很重要,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思考,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力的时代。——教育部原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的。行走中的素质教育,重心则在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积极情绪、优良品格,这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华文化传统里有两句话,一句是读万卷书,另一句是行万里路。在新的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挖掘这两句话的基本精神。今后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素质教育。吸收知识、获得知识是很重要的,实践也很重要,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思考,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力的时代。实践的过程要重视创新,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有所突破,14亿人的基本素质、核心素质提高了,人才是不成问题的,人才就诞生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14、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