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年猪

抚松县仙人桥镇中心校赵志勇

东北人一过腊月十五就杀年猪的习俗。我们家也随了这个习俗。在春季花几十元钱买头小猪 ,成了我家生活的惯例,从小学到初中我记得多的活计就是弄猪食。春天,小草刚发芽我们就开始刨菜喂猪。多数是刨婆婆丁,连根带叶,回到家中用水一洗,切成小段,拌上点粮食就是猪食,小猪很喜欢吃。那时,喂猪都是不喂添加剂饲料的,小猪从小到大都不得毛病,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几乎家家都是这样养猪。夏天媷猪食,主要是曲麻菜,三角菜等,一上冬,就喂在夏天打的蒿子稗谷,掺上点豆饼。一头猪从春喂到冬,才能长到二百多斤。多数小猪都是当地品种,骨头肉一块长,我们都叫它小荷包猪。自己家养猪,自己家吃肉,是许多农村东北人的习惯。我们家多数选在腊月十六七杀年猪。

杀年猪这天,一大早,一家人就忙着烧水,找刮猪毛的工具,请杀猪的行家。那时,一个村没几个杀猪的能手,他们都是自带工具,只是没有帮忙者的工具。先沏上一壶茶,边喝茶边等水烧开。开始抓猪了,几个人用绳子绑上嗷嗷叫的猪,摁倒宰杀,刮毛开膛。杀猪人负责摘肠子,帮忙的人就开始做杀猪菜了。先找二个人专门切酸菜,这个活多数落在二姐和母亲身上。父亲要亲自下厨做杀猪菜,他先用洗干净的猪小肠,在温水里泡一下,截成一米来长备用。猪血在杀猪前就准备好一些微咸的凉水,接猪血时不停地搅拌,防止猪血成块,再加入一些膛血,放入切碎的葱、姜、花椒和大料水,再次搅拌。开始灌血肠了,我给父亲打下手。在烧得锅底冒白泡的锅里,把猪小肠一头扎住,放入锅中,一边灌一边煮,灌满一根,扎好口放入锅中,继续灌下一根。全部灌完后再煮一小会儿,就捞出血肠备用。

杀猪菜是不放豆油的,也把酸菜下锅,再放入猪的血脖肉,大约二十斤猪肉左右。把肉切成大方块下锅,加入姜块、大料袋等,同酸菜一起大火煮。酸菜最拿猪的油腻,大约过两小时左右,掀开锅盖捞出猪肉块切成大肉片子,把煮好的血肠也切成一寸多长的段,混入酸菜内,在放入葱、姜沫、盐等,再焖一小会儿,就可以食用了。杀猪菜的特点是猪肉肥而不腻,血肠凝而不柴,细滑如豆腐脑,酸菜软滑而不烂,清爽而不失肉香味。这种菜适合任何的口味,光吃菜都能吃饱,绝不会吃顶食。

杀猪菜做好后,我们这些后生们要挨家送,邻居亲朋一家一小钵,共同分享一年来的养猪成果。借此机会还要邀上邻居、亲朋的当家人,摆上几桌喝酒闲谈。整个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喜庆。

父亲有几个拿手好菜,都能得到客人的赞叹。溜腰花就是其中的一个菜,他把新鲜的猪腰子剔出筋切成两片,再用刀划几道,使猪腰子一经爆炒时,自然卷成花。炒时需大火,颠勺要快,这样炒出的腰花,入口时滑嫩爽口,味道鲜美。溜肝尖、滑溜里肌也做的很好,肝尖既嫩又没有血腥味,里肌的片,又薄片又大,看出父亲的刀功。用年猪这种新鲜的食材,味道就是好,这是一般饭店都做不出的味道。

长白山下的乡亲们都喜欢杀年猪,注重这种年味的氛围。利用这个机会在一起聚一聚,大家品着各家不一样的杀猪菜,说着山里人的趣事,分享着山里人冬天里的家话。我们最爱听的是邻居赵爷爷讲1965年冬天,他狩猎的故事。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他盯住一只野猪,整整7天,撵得野猪筋疲力尽,瞅准机会,一枪打中了野猪的后腿,这头长着獠牙的野猪拖着伤腿,在山林中逃窜。他又不急不慌地追踪了半天。终于在山坡上开了第二枪。打中的野猪的腹部。这头野猪在山坡上骨碌了,最后,卡在一棵大倒木的空里。四脚朝天,动弹不得,一会就没气了。这头野猪三百多斤,屯子里的人每家都分了十来斤。野猪肉很香,可惜那时,我才出生,没吃到野猪肉。

吃年猪,就在这样热闹的气氛中,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小半夜。贪杯的长辈们都喝得面红耳赤,贪吃的小孩们也都吃得满嘴锃亮,东北年猪,真是令人难忘。

这些年,我搬到仙人桥镇上住,家里的不养猪了。偶尔也和邻居,亲戚合伙买头猪,杀了过年。一般都是四家合伙,一家留四分之一的猪肉,杀猪菜还是照样吃,只是现在的猪,买不到一整年长成的猪了。喂粮食、饲料,猪肉不如以前的香了,不容易买到农户散养的猪。这样的杀年猪一般是吃几天杀猪菜,猪肉的核算比毛猪涨不到1.5元,经济划算,还能吃到放心肉,几大家子人在一起忙活,也很有趣的生活经历。

有一次,听邻村的朋友说,他们那个小村杀年猪的风俗和我们这不一样,一般都是一请就是整个村子。一头猪吃一半,用头号大锅煮,切不起酸菜,都是用大萝卜片子。吃剩下的大萝卜片子捞出来晒干,春天吃。年猪的另一半腌成腊肉,能吃小半年。猪头烀好后,直接摁到酱缸里,酱不招虫,味还好。想吃猪头肉的时候割一块,酱猪头肉的味,更好吃。

从东北人年猪的风俗可以看出豪爽,好友的性格。从他们的大方劲上可以看出这一地区以前的肉食丰厚。看1957年的抚松报,以前长白山地区物产丰富,特别是山里的野味非常多。那时松江供销社收购的野猪肉,一等的才二角伍分钱一斤,狍子肉二角四分,野鸡一对才两元钱。想想那时的山里人,真有口福。

杀年猪习俗的形成,可能与狩猎的收获多有关,还可能因为长白山人得分享的缘故吧!它和放山挖参的文化相似,都是注重分享的快乐,这就是家乡传统文化的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