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1.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4.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5.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人类面对面交流,说话眼神),再现的媒介系统(接收者不需要物体,绘画文字印刷),机器媒介系统(两者都需要机器,影视广播)。

6.信号:信号与其表现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现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7.象征符: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作的,这代表象征符与其代表的事物之前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8.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通过符号来交流精神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传达(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化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无法得到保存和流传的);思考(引发思考,有了符号思考时才会有具体的对象,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纵一个符号并且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9.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11.意义交换的前提:交换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种含义: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共通的理解;大体一致或者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12.伯德利亚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产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说得通俗点,即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

13.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的信息。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反馈:指的是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14.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5W模式。

15.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6.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17.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不止语言,还有眼神,动作)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传播情境的不同,同一句话在书面和语气情境中的意思会有偏差。)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还是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如夫妻和父子,但是传播关系的建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18.姿态的传播功能: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含义。

19.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0.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结构性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

触发性事件。突发事件或者突然的信息刺激。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在政府信息封锁的情况下,相比新闻的报道,大家更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21.流言的特点: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或“确信”所传播的言论或者消息是“事实”。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信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确凿的证据。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24.大众传播的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5.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付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报刊电视这些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6.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环境是不断发展的要时刻掌握动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延续社会的文化传播。)

27.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28.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美)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

  (2)①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 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②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 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 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29.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即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30.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1)理论意义:

      ①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②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③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

      ①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③其理论依据集中在媒介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


31.传媒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主要体现为报纸的发行量或者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32.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1)(美)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2)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gate-keeping)模式: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受众接受到的新闻只是少数。

  (3)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盖尔顿和鲁治):时间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新闻筛选三前提:①附加性前提—新闻要素多;②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较突出;③排除性前提—新闻要素含量偏低则不太可能入选。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4)“把关”实质:“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原因:①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②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③“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33.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主要原理原则: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了人身攻击之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收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4.社会责任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委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

  (1)背景原因:

    ①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②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全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共受传者的权利。

    ③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2)理论内容: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3)作用: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规范媒介行为、缓解社会矛盾方面,是能够产生一些效果的。

  (4)态度:对待西方新闻理论,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分析,既不应全盘照搬,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全盘否定。

35.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行动,但是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关系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

  (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A把受众看成市场或者消费者的基础:

    ①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

    ②使自己的产品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者交换价值。

    ③各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B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这一观点:

①“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的特点。

    ②但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

    麦克卢汉指出: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