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我:“老师,您认为一篇文章有多少个材料才叫丰富啊?”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文章材料丰富、气势磅礴,当然非常有说服力,能很好地吸引读者。但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并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界定。甚至于,用不用材料都不是必须的。
NO.01
所谓“材料丰富”是指——
中学生在初学议论文的时候,所写的文章往往会被老师批评“材料不够丰富,缺乏说服力”。于是孩子们很苦恼,所谓“材料丰富”的内涵到底指什么?要丰富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做“有说服力”?是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用到作文中?那我举例说我家邻居怎么样、我同学某某怎么样,老师为什么说这些是无效例证?
1.例证要典型
所谓“说服力”是指文章的说理和例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选取自己的某位亲戚朋友或同学的所做的事作为例证,读者既不知道此人是谁,也不能确认你说的这件事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作者自己编出来的。这当然不具备说服力。但是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然就显得真实可信。
2.数量要多
可以证明观点的例证和名人名言等材料到底要多到什么程度呢?最好一篇800字的作文里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加起来能有8—10个。
如何才能做到这么少的文字里容纳这么多的例证呢?如果像孩子们在初三高一刚开始接触议论文那样,花200字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例的前因后果的话,当然无论如何写不出8个例证来。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尝试用“概说”的方式来表达例证。方法如下——
30-40个字简述例证的主要内容:谁的、什么事、体现了什么品格(与论点的联系);
将3-4个例证用排比句表达出来。
3.内容要新
所谓的新材料,并不是指所有人都从来没听说过的人和事,也不是一定要选取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最新的名人资讯。而是指那些能让读者读来有点意外的、半新的素材——熟人生事、熟事生人。
比如,以鲁迅先生作为例证,一般都用他的弃医从文,以笔为匕首、为投枪,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但如果我们用鲁迅先生对妻子和儿子的爱为素材,引用《两地书》中在生活琐事上悉心关怀许广平的文字,以及在上海家中吃饭时对周海婴的照顾与宽容,就会是一个新鲜的材料,这就是熟人生事。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有许多苏军指战员在充满辐射的灾难现场实施救援,但具体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在作文中清晰准确地说出来,苏联空军少将安托什金亲自驾飞机至高温辐射极限的火灾现场勘测情况,并率领数百名飞行员起飞3000余架次,精准投放掩埋核反应堆的沙袋、铅块和混凝土,那么,这个素材也是非常新鲜的。这就是熟事生人。
NO.02
在考场上如何做到材料丰富
尽管我们在平时讲作文时总是批驳把文章写成典故堆砌的庸俗做法,主张用新材料,并强调要深度分析材料,绝不可对自己所写的材料一知半解,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但在考场上使用作文素材的原则仍然是丰富>新颖。
因为在考场上,既没有条件上网查阅材料落实材料的细节,保证不出错,也因为时间压力,的确不太容易从容地构思、选用新颖的材料。
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个丰富材料的小窍门——
在列提纲环节,如果发现自己能想到的材料极少,就在心里把本学段考纲要求的背默篇目按照朝代顺序默想一遍,逐一琢磨一下:作者的生平或作品中涉及的人和事,是否可以当做事例来支撑正在写的这篇作文的观点。
下面这篇例文,罗列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儒道墨法四家创始人的故事及贡献,魏晋时期阮籍和嵇康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及命运,最后以老舍先生的名言做总结。所有的材料都来自语文教材,谈不上新颖。但作者凝练隽永的语言、对材料与观点间的联系精彩的阐释,将这些“大俗”的素材组合出“大雅”的效果。
例文一 指导老师★葛小峰
说考试
常欣然
人生天地间,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考生,都要在时代浪潮下觅得属于自己的大道。以一生为限,以一世苦难为题,这或许是一场最为宏大的考试。
两千余年前,先秦诸子便面临这样的考试。魍魉横行的世道是他们的考场,济世安民之道便是他们共同的考题。于是有白衣老者骑牛遥入苍翠山水,有高大仁者安坐树下讲诵弦歌不绝,有黑衣行者于泥泞中奔赴一场又一场战争,有沉肃官吏命人立起庞大的圆木……或出世,或入世,或解危倒悬,或牧民以法,他们以身为笔,于离乱世间写下救世答卷。【罗列人和事,点明与论点的联系,排比句】他们如风中之烛,穷尽一生心力想要还这黑暗世道以海晏河清的盛景,当这些伟大的灵魂随一缕轻烟逝去,想必终能看到历史的主考官落下的分数——以儒为米粟,以道为药石,辅以墨之大爱、法之大公,方成中华文明永不失落的根脉。
时代的考题并不只在救世,心灵突围的意义同样隽远。六百年后的魏晋,初心二字,成为了这考试的新一题目。历汉魏六朝之山河倒转,看遍强权对个体意志的摧折、世道对反叛灵魂的孤立,终成一张张泼墨肆意的答卷。历史的主考官永远公正,将他们的作答如实传昭后世。那是嵇叔夜之琴与剑,阮步兵的啸与酒,是那失却世间归处仍不能忘的深情。这考场实在十足险恶,它剥夺他们的国,折断他们的志,用尽一切手段想化惊艳为平庸,易澄明为晦暗,却终究无法阻止他们挥洒自己的才华与真情。他们通过了时代的考试,【罗列人和事,点明与论点的联系】让那些脆弱又顽强、孤独而盛大的灵魂穿越千年,成为所有穷途之士的夜中灯塔,指引心灵的归程。
时代的考题面向个人,更面向整个文明。亦可说,正是每张在逆境下张扬文采的答卷,锚定了中华文化永不迷失的航向。对于文明,考试的题目唯一不变,即为延续,而落榜者则无法逆转地消亡。老舍有言:“考而不死是为神。”以此判定,华夏文明当为浩瀚天地间真正人造的神明。春秋,两晋,五代,民国……恶劣的考场摧折考生的躯体与意志,却终有无数英才在考卷上留下铿锵字句,将自己的才华与风骨永昭后世。而也正是这样的代代考生,让华夏文明在重重磨难下通过时代的考试,一次又一次地榜上有名。
时代的考试从未止歇,恒久淬炼着个体与民族的灵魂,让那悠悠文脉永不断绝……
NO.03
好文章也可以不需要丰富的材料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一篇文章有多少个材料才叫丰富啊?
这取决于你的文章观点的深刻程度和论证的逻辑水平。如果你的观点足够深刻,论证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对话题词的实质剖析得足够深刻,直击人性,那么就一个例子都不用举了。你深邃的思想就使得文章骨骼清癯,屹立于天地之间。仅凭这一点就足够打动读者了。但是如果你没有锻炼出一个哲学家的大脑来,不能用强大的逻辑撑起文章的骨架,甚至连文章的观点都是很大众化的,或者直接把作文题导语中的某一条当成了自己的论点,那就需要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才能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有更加丰富。
例文二就是一篇以逻辑取胜的文章。
例文二 指导老师★葛小峰
说考试
郝宇衡
【60字阐明观点】考试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教育的焦点,它正在被赋予超出其应有的意义,成为衡量学习乃至人成长的唯一标尺。是时候让考试回归其本位了。
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和进行选拔的方式,其意义本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国的科举制度到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曾经选拔出许多学问之大家,国家之栋梁。但如今,疲于参加考试的孩童们,眼里还有几分好奇与天真?上小学就要考试选拔,小学生就辗转于各种竞赛与证书的考取。人素质的更多很难简单用分数衡量的方面,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也都被拉进了考试这一条大赛道。人们对考试极端地重视起来了,天价辅导班满天乱飞。但其中也夹杂着批判考试的声音,言辞激烈者甚至蔑视读书,蔑视知识。
其实,人们对考试的狂热与蔑视是一体之两面。【下一句环环相扣地细致阐述了人们是如何由“狂热”转为“蔑视”的】【当考试的功能超出其范围时,其被赋予了超乎应当的重要性,人们便重视之,而这过分的重视又扭曲了考试的意义,催生了狂热的考试市场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于是人们便高呼“高分必定低能”,轻蔑的眼光中,人们诅咒应试为万恶,考试又被全面否定,俨然被彻底当成一种折磨与摧残。】于是有人半崇敬,半戏谑的说:“考而不死是为神。” 临近考试时,可怜的学生自发地向乌有的考神祈祷,成功者似范进疯癫,失败者则自暴自弃。这对考试的顶礼膜拜和弃若敝履,恰恰是那考试之神的两个扭曲的影子。
人们在对于离开本位的考试的集体疯狂中,也在经历着自身的异化。【下一句明确解释“异化”的具体表现】【过分单一的考试用冰冷的分数和单一的目标约束人,使得生动的,丰富的人成为数字和排名。】儿童时期过多过难的考试更使儿童丧失对知识,对学习的好奇与热忱,失去学习中的主动性。【下文阐释“异化”的一般原理及后果】【当手段成为目的的时候,人终将因终极目的的缺失而迷茫;当工具被渲染成某种符号甚至信念的时候,人们就不能发觉狂热追求的荒谬。】
我们要让目的回归,让理性回归。考试的本职,应该是成长与学习的注脚,应该是自我反思的契机。如果看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只在于考试,看到考试应服务于学习,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这一次次检测。如果能够以更广大的视角去看待考试,我们就可将其视作漫漫求学途中的重要一站。当命题人不再为命题而命题,为区分而区分时,我们或许才可以少谈些成绩,真正做到所谓 “不宣传高考状元”,而更多地去关注学习的过程。
有人可能会说考试意义的淡化会使选拔丧失公平,其实公平与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的,考试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不一定会削弱公平。况且,各类考试中过早竞争和竞争加剧的现象,对于缺乏资源的学生未必公平;而过分单一的升学指挥棒,如“奥数”等,对于兴趣不在此的学生也未必公平。
或许有一天,所谓“考试工厂”的名声不再远扬,朗朗书声中更多的将是对真知的向往。那一天,各种速成技巧的创造者们面对更加新颖,更加考验真实水平的试卷夹起尾巴。到那时,那一道道试题,承载的将是纯粹的少年攀登书山途中美丽的风景。
后记
总之,文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写出好文章来。材料丰富与否,只是评判文章水平的四项主要指标(审题立意、篇章结构、素材使用、语言水平)之一,并不是决定性的,更不是唯一的。关键是我们能够恰当地运用已有的材料,为自己文章的观点服务。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版权归属作者,欢迎转发分享。
你可能还想看:
作文中怎么举名人事例,最受阅卷老师青睐?
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敢说真话”?
好作文怎么“抄”出来?附范文分析
确保孩子高质量完成作业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