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雪梅
星期天,补课天。
作为培训机构的老师,可以看到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中小学生,掐着时间,走马灯般进出校门。
学生进了校门后,就对着电话手表大声说:妈妈,我到学校啦。迈进教室开始上课,下课后,再匆匆忙忙赶往下一家机构。休息日依旧在上课,谁都很无奈,谁都还得如此继续。
孩子们在一起,矛盾自然少不了。记录一下几起小打小闹事件,也算作学生的课外功课吧。
第一起:六年级男生A和B。
A和B两个人家住的不远,平时一起乘坐公交车来上课。今天中午,A到了车站,给B打电话,问B来不来坐这趟车。B好久不接,A又打,B挂掉了。
A自己乘车到校。两人见面后,A问B为什么不接电话?B说当时正在打游戏的关键期,一接电话,成绩就废了。A不爽,也没说什么。
课间两人在说话的过程中,B轻轻推了A一下,A把B推到了墙角。A松手后,飞奔进教室,把门关上。B使劲儿推门,门撞到了A的脑门上,很疼。A特别恼怒,追着B又打又踢,B没有还手,只是跑,被老师制止了。
第二起:六年级男生C和五年级男生D。
课间,C在看手机,D靠过来也看,凑得很近。D把几滴口水流在了C的衣服袖子和裤子上,C让D走开,D没有走开,还紧凑过来看。C就把D拉扯到课桌边,D很恼怒就推开C,两个人撕扯在一起,D在C的脸上抓了三道指甲印,破皮了但没有出血。
第三起:三年级男生E和F。课间,两个人用脚互相踢着玩儿,右脚对右脚,左脚对左脚,你一下我一下,起初玩儿得很开心,不到十个回合,E踢在了F的脚尖上,F很疼,于是生气了:为什么这么劲儿大!于是也狠狠踢了E一脚,E马上再狠狠踢F一脚,F不由得推了E一把,于是两个人正式打起来。
第四起:四年级小男生G和H。G学习好,H经常抄G的卷子,G不让他抄,H曾经骂过G,两个人也有些小摩擦。今天,H说他是经过G的座位,G说H是又要抄他的卷子,他不容许,H就骂人,G忍不住把H推到墙边,踹了他几脚。H回家告诉家长,并哭着说自己肚子疼。双方家长介入此事,后取得相互谅解。
看到这里,作为成人的我们是不是会笑出声来,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什么鸡零狗碎的事儿,至于打起来?
是的,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他们感知世界的大脑地图是不完整的,许多情感、理智、沟通等方面人际交往的能力整合并没有完成。与人交往,就有摩擦,孩子的世界中打斗,是拼接大脑地图的必然步骤。而家长、老师对待此类事件的处理过程及方法,将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水平,听说有一位家长因为儿子被别的同学打了,就直接对那个同学大打出手,可想而知,他儿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也将是充满暴力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打斗呢?我见到这样一副情景。
三年级男生辰辰与同班的四个男生互相打闹时,不知道怎么把嘴巴里腮帮子的皮擦破了,留了一点点血,后来左脸肿了,吃了点儿消炎药,一周后好了。
辰辰再来上学时,背着书包站在走廊上,不进教室。
老师问:为什么不进教室?
辰辰回答:不能和他们闹。
老师问:是谁在教室呢?
辰辰:是上次和我闹的四分之一的那个人。
原来如此。老师笑着安排他进教室,告诉他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同学们不是有意的。辰辰坐在座位上,放下书包。
不到三分钟,辰辰又背着书包站在走廊上了。老师问:你怎么了?为什么又出来了?
辰辰说:他笑话我爸。
老师一问才知道,之前辰辰口中说的那个“四分之一男生”,刚才在教室里说他爸爸坏话,说辰辰爸爸边走路边看手机,差点撞在大树上。惹得教室里的同学们都笑了,原来,这就是辰辰眼中很严重的“笑话我爸爸”事件。
通过今天辰辰的行为,其实可以猜的见辰辰从家长的事后教育中学到了什么,家长一定强调的是:躲开他们,别闹。
可是,孩子们能躲开吗?不仅躲不开,更是不能躲,因为在他们的一生中,就是要在这些打斗的经历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培养自己的行为模式及品格基调,不断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最后形成独特的人格。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理解。
了解冲突的价值。从小到大,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冲突,在冲突中才能长大,才能淬炼品性,不惧怕不回避,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助引导他。
二、了解。
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袒护自己的孩子,偏听偏信。事情的前因后果,细节如何,谁先挑起事情,矛盾为什么升级,心平气和和孩子复盘过程。
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关注到孩子的感觉、感受、情绪、行为之间的差异,帮孩子识别以上心理活动的差异点,让他仔细体会这些心理变化,增强他的心理能量,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三、谅解。
无论是谁的错,教育孩子要谅解对方,怨恨与报复是最具伤害力的情绪。孩子毕竟还小,他的行为其实不受理智的控制,而只是情绪的爆发,引导孩子从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长大后才能构建出和谐、完美、亲密的人际关系,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哈佛大学历时7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拥有亲密人际关系的人。
看来一个人情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与小伙伴们的每次打斗就是一次考试,家长真得要高度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