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执直之智
曾姓,中华姓氏之一。
鄫国,夏之同姓、淮泗诸侯。传国三代,灭于莒国。故城之墟,位于山东苍山,太子姒巫客邯郸而仕鲁,去邑取氏以曾为姓,故怀其国。
曾巫,曾姓之始祖也。
公元前2131年,夏后禹分诸夏同姓之国十二:封有扈氏、双褒氏于岳西之域,封有男氏、斟寻氏于河南之洛,封杞氏、戈氏于睢阳之江,封峒城氏、辛氏、冥氏于冀中之野,封少费氏于江夏之滨,封缯氏于泰山之望,封斟灌氏于海北之岬。
地理:位于山东泰山西部,平阴西南之地,古称即缯,当地产丝。
公元前1986年,夏后少康封次子伯传于曲列今荥河地,封仲原于陕纪今蓝田地,封叔榆于无余今会稽地。
公元前1986年,本处以及此前时间为约数,特作说明。始封荥河之地的可信度比较高,之前的信史为后世托作的可能性更明显。
古时历法,王朝更替,以立正朔之传承:夏后之时,祭祀以岁,岁十月正期,以十月首,日三十六天。商王之时,祭祀以祀,祀十四月期,以冬月首,日廿十九天。周天子时,祭祀以载,载十二月期,以腊月首,日三十天满。故之,三代不同法,祭祀不同历也。
学界关于夏后氏正式建国家的年份,通常有前2171年说、有前2480年说、有前2006年说、有前2121年说以及有2081年说、有前2131年说等。笔者采用的是前2131年说,而非前2100年说。因年代纠纷颇大,故此,在本文的叙述中,笔者并未以官方断代工程的数据为准。
少康之子伯传,被封于缯,建立缯国。
曾氏族谱记载:缯国初国荥河今河南荥阳,即圣水峪的潧水流域之潧水城,同潧(zhēn)音以地名,因水名国。
公元前1689年,商王迁夏后之裔于河南新密柘亳之间,号为層丘,亦作层丘。
郑地的潧水城,此后荒废。
夏商之际,夏后同姓亲族,或被俘虏或被迁徙。惟独潧人留居中原。商朝初年鄫伯基、鄫锐在中条之战后,迁河南柘亳之间的层丘。缯鄫同号,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关于缯鄫同号之说,有的认为同号的实质是曾族之国已经由部落之国走向城邦之国,承袭大邦殷的宗法而易名为鄫;当世,鄫国虽属有夏同姓但已经是商之姻族,妇好、妇竹、妇鄫之名在列,缯鄫之国行商王的宗法制度,承袭一说从商立国后对有夏诸部的不同礼遇可见一二。有的认为缯鄫同号表明曾族之国,在商王取代夏后之后,已然成为诸夏的次生聚落中心,为别嫡裔与部属,故异。笔者认为前者有祭祀宗法的先例,但需考古实迹加以明证;后者更接近于存在的事实,当时夏后失德,民众流漓,商王为防御有夏东山再起,分而别置是非常的统治国策。亦或者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如前所论若合于史,那么,缯鄫同号情况下的曾族之国的实际数量应当在3到7个城邦之间。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之后,姜氏同族分封,武王分封姬姓缯国于旧地层丘,侯爵,始为河南之缯;移封姒姓鄫国于山东苍山,子爵,始为山东之缯。
看武王伐纣之后的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故事,对待鄫国的态度有着鲜明时代特色。有迁徙他封的邦国、有同名异封的邦国,武庚定乱之后有分宗离封的邦国。这在周王朝的三次大分封中是极为特殊的分封,恰恰说明鄫国在当时属于特殊存在。再封的姬姓缯国因袭了原曾族之国的国号,但都邑确以鄫城(今地湖北方城,即中国最早的长城所在地)名之,这在文化教育属于阶层特权的城邦时代,无疑为部落属民起到了非常的混淆视听离散部族向心凝聚力的梗。自然,曾族之国的分裂态最是符合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曾族之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邦联式的国家,以至于在第二次大分封时,核心城邦被以功勋之名分封到湖北汉东,为周王室控制汉东诸姬和与曾族之国血统最近世仇最深的荆蛮之楚国,即让西宫之子脱离父族而建立全新的国号,曾国。
有夏虽衰,犹存缯杞。
公元前995年,周天子分封缯国穆侯西宫之子在湖北汉东建立曾国 ,侯爵,国事曾国的公族。
西周初年,武庚定叛之后,周天子迁姬姓缯国河南列山鄫城,今地湖北方城。
公元前772年,周天子妃褒姒女恃宠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国,申侯联缯与西戎,以故伐周。之后两年之乱,天子徙于成周;姬姓之缯,鄫城始易缯。
公元前751年,周天子徙山东之鄫苍山峄地以东。
显然,离乱中土之邦的缯国是姜羌华夏的姜氏同姓的缯国,周天子却降罪于鄫国之君而徙地分封,本质在于防御所有曾族之国的联合。在古代的世界里,国族之号对于城邦民众对于部落属民对于扈仆附庸是有着绝对地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西宫之子的曾国因位于黄山附近,暂称黄曾。
公元前692年,曾国三败楚军。两年之后,曾国以熊姓归郢为楚王,结盟。
公元前668年,楚国并河南缯国,始筑方城缯关,以图北上争霸中原;缯故城封于阳城君,小缯之邦,以北地为附庸。众迁缯国之族以立其祀,属从曾国,暂称光曾。
公元前656年,方城为楚国地,故诸缯立国为随。随国,曾氏,以姻娅为盟制楚国势力。当时,汉东诸姬,以随为大。
公元前668年,缯国实际情况已经亡国;光山曾国应为祭祀之国,虽位列诸侯,然无封土邦邑。十二年之后的故缯立国为随,以曾为氏,应当是两个国家的合并;以曾国为邦,以缯族为众,号为随国,公族以曾为氏且国号自此去曾为随。以随为号,似乎表明姬姓之缯与娰姓之缯,或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
随国公族以曾为氏,楚国公族以熊为氏,秦国公族以赵为氏,盖因宗法故事也。故赢秦帝国的始皇帝,赢姓,赵氏,依宗法言,赵政也。此处的曾,实际上,已经由国号转为地域之氏的称谓了。
公元前646年,山东鄫国遭淮夷荡民侵凌乱境,向鲁国求援,不举,鄫子返向齐国求救。齐国桓公与宋鲁八国会商策划征召各盟大批役人至鄫国修城戍卫。役人暴动,筑城遂中止,国势不振。
公元前640年,宋襄欲霸,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宋襄公令邾文公将鄫子绑架,押到次睢之社,以祭次睢之神之名,杀害鄫国国君,以威莱夷。
公元前603年,经淮入海的河水改道今河北沧地,鄫国次室以南,茫茫滩涂以成肥田沃土之地,淮夷北犯。次年,季文子在鄫复建次室邑。八年之后,鲁国卿族季文子行初税亩制于次室。
次室,才是娰姓鄫国兴起和衰落的根本所在。鲁国与莒国,皆是鄫子的姻族(看来自古就是女婿这个职业不好当啊)娅族,两个强国为了控制鄫国而各种内政外交。次室,因丰腴美饶的战略要地成为待宰囊物。这是鄫国悲剧的开始。
次室,是鄫国的要地,是鲁国的重邦,是楚国的兰陵,也是秦王朝的琅琊。
公元前591年,鄫国邑遭邾军犯,鄫子被杀。太子即位,请鲁国以庇护,鲁军向鄫国附属有蔇、的邑、次室等地驻扎。甥舅之谊让鄫国成为事实上的鲁国的附庸。
公元前570年,戚地会盟,鄫国参加由齐国主持的由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吴国等国参加的联合抗楚邦盟。
公元前569年,莒邾结盟,反对鄫国属鲁。为求霸主支持,鲁襄公和大夫孟献子专程晋国,请求晋悼公同意鄫国归鲁,晋公同意请求。同年莒邾从东西两面出兵鄫国。为救鄫国,鲁国派大夫臧孙纥率鲁国军队攻入邾国。狐骀一战,鲁败。
公元前568年,鄫太子巫与鲁大夫叔孙豹同使晋国,经悼公准,终达成鄫国归属鲁国之议。同年,戚地第二会盟,鲁国仍许鄫国大夫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鲁国。这年冬天,卿族季文子世,葬于鄫国西丘,以示鄫国之属。
公元前567年,鄫子例聘于莒国,莒军礼纳血刃入侵鄫国,莒军侵凌国社,杀死鄫子于国都。鄫亡。
公元前566年春,郯邾朝鲁。左传载莒灭鄫后,边界武装冲突频发,鄫故城池反复争夺。晋国国君平公加以干涉,溴梁会盟责莒邾侵占之鄫国故土,复交与鲁。
郯子国曾依附于鄫
据姓苑载,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故邑,爵位公爵。
在微子启的直系后裔中,有春秋时被封郯邑者,子爵,建有郯国,因郯君而称郯子国。时核心统治疆域包括沂河东岸,以及赣榆、东海、新浦部分地区。
郯子国边界有诸侯国十国,有鄟国、祝其国、莒国、向国、鄅国、鲁国、鄫国、邳国、钟吾国,其中,莒国、鲁国、鄫国皆为强邻,战国时期迁徙到沐阳地区,与滕国为邻。
公元前414年,郯子国传三十六代国君。在灭滕郯之战中,郯子国被于越国灭亡,其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人遂以国为氏,改称谈氏。
公元前554年,晋国平公督扬盟会拘邾悼公,强定鲁邾边界,迫使鲁莒休战。
公元前553年,鲁国大夫孟庄子和莒国向地会盟,莒国正式承认鲁国对鄫国土地的宗主之权。鲁国在今次室地设置次室邑为行政管理机构。
公元前506年,楚王避难居随,以随国的曾氏为姻族。曾姬,是楚王的夫人,这仅仅表明,一是随国又称曾国(随曾与黄曾的关系有如奥匈帝国与奥地利国的关系)的事实如同楚国又称荆国;二是曾姬与褒姒、文嬴、齐姜只是周王朝的宗法制的称谓,与具体国家的存亡并无直接关系。
公元前496年,楚国灭随,以曾国为附庸僻居旧都,曾国遂亡。
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次室邑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的重地。
公元前381年。楚国新政失败后,阳城公封地他徙酉阳之岗,小缯之国亦亡。
公元前314年,屈原任三闾大夫,次室邑因楚地东北边地重城而更名为兰陵。
公元前256年,荀子任兰陵令,立说著书《荀子》。其中,《尧问》篇中有缯丘封官拜见楚相孙叔敖的典故。
曾姓,源出娰姓。正宗为周时诸侯国鄫国太子巫去邑取氏、以曾为姓,公族卿族以及部分国人遂以为姓,以怀旧国。
曾氏,公元前656年,方城故事,缯国与曾国合并后联合建立新邦号为随国,公族姬姓,以曾为氏。此外,小缯之国别邑亡于公元前223年,亡族皆以继为姓。
曾姓,来源于娰姓和姬姓,以及一些公卿之族的显贵姓氏和鄫国属民。同时,随国姬姓公族的曾氏,曾氏称谓仅限于爵位继承的宗法领域;缯国之姓与小缯之国的贵族姓氏在后世多数是以娰姓和继姓传承的。
换而言之,先秦诸侯之姓,是母系传承的现代意义的姓,先秦诸侯之氏,是父系传承的现代意义的姓。所以,家族宗谱书写姓氏渊源之时,切记,姥姥的姓氏和爷爷的姓氏可能相隔着万水千山。
现代社会的曾姓,血统较为纯正,鲜有他族记载。现代意义上的曾姓的姓氏,正源的时间应当自鄫国故太子巫称曾巫始,从曾巫(曾巫之曾,从娰姓之氏到亡国之姓的时间为公元前567年)到曾皙,曾姓 开始真正的成为一个家族的姓氏起源。
曾族姓氏,自始是以鄫国公族为主体承袭,以娰姓别支卿族和部分国人为支脉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的文化认同体。亡国迁族灭种之痛自古就是有着无限地的向心力。
所以,从曾族到曾姓,曾字的书写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从娰姓之氏到亡国之姓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转化,实质上,是从一个国族到一个家族的转变。
家族图谱格式书写,言必称唐虞尧舜祖必寻三皇五帝的源远流长式的寻根问祖,是没有姓氏学的意义的。姓氏的血统痕迹和文化渊源是可以探讨的,但是,动言则是我姬轩辕如何如何,当是无稽之谈。
所以,曾姓,也是中华姓氏文化里面出现最晚的姓氏之一。
【好奇好色】【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