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解理论

还记得在李海峰老师的课堂上,我写3个学习DISC的目标:

1. 更好地控制情绪和调整行为;

2. 把DISC 应用到工作上,更精准地分析客户,领导,同事等,了解他们,从而实现事业上的帮助与提升;

3. 应在在生活与家庭中,与另一半共同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未来孩子而言是给到TA正能量以及正面影响的原生家庭。

所以回去之后,我尝试多方面的实践运用。

<自身应用>

 首先,了解自己并尝试进行改变。

以前通过不同的人和事,可以经常听到描述我特质的词汇,那时候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我,有些时候跟我的情况不符,是乱给我贴标签。

这次经过DISC测评系统,我通过测评所得的数据,较为客观得到个人特质评估结果,DISC的确是一个可以很好了解一个人的工具

目前也了解到自己哪些特质低,哪些特质高,特质没有好坏之分,所以根据我的报告所得,我更需要多种尝试,并去调整改变,我才能发挥我的潜能。

改变,其中包括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上双证班前,在工作上碰到不挫折或因为其他部门工作给你带来的工作不顺,就会很恼火,所以也会有发脾气,当心不够平静,的确是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进行或还是带着不好的情绪到其他工作任务当中。

现在,我会使用李海峰老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的“123.Woosah”,我就是要提醒自己上一件事暂时到此为止,先翻篇。

加上正在学习波波羊&蒋志军 著的《时间管理*每天多出2小时》,所以这周工作情况相比之前高效更多,与我接触的其他岗位的同事也感受到我的“稳”。

难点:某特质调节失败,带偏了行为。

人生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所以还是得多练习。

<应用在工作>

我对身边3位同事+1位领导的显性特质进行了分析判断,并调整自己在与他们交往相处的行为。

难点:每个人都有DISC,他们的显性特质容易判断,所以不是特别高的特质,并不能那么容易发觉,所以做出的行为所取得的结果未必那么如意。

暂时能肯定的是领导高D高C,A同事高C,B和C同事应该是SC. 但他们潜在的和非线性特质没有判断出来。

终于深刻明白海峰老师说的“认识不等于了解”。

如果在无法每个人都做测评的情况下,我需要调高我的C,支持和支撑我对他们的观察以及行为数据记录,有了行为数据作为依据,来分析他们是他们DISC的可能占比比重。

这是我对对人敏感度的训练,我必须尝试观察不同特质的人, 做出不同的反应,然后运用好DISC来知道什么是他想要的,和什么是他需要的。

但过程中,必须不能乱给他们贴标签或带有个人主观偏见。

或者从智豪学长7月28日报告解读班上分享的特质描述词,如果我使用里头的词汇来给3位同事+1位领导的日常工作风格进行描述,也许我可以反推出他们哪些特质会高哪些特质会低。


<应用在家庭>

我先生认为我不够了解和理解他,希望我一起去上DISC双证班,作为我支持他决定的行为,所以我就来了!

然后我发现我错了,那个没上双证班前的我。

虽然爱,但是我原来不懂他,所以之前的相处沟通方式是不那么正确的,或者说无效的。

从我的报告上看,我更关注的是人(情感、关系、感性)且直接(快),我的另一个半的报告却恰好相反,他更关注事(理性、目标、逻辑)且行动慢

急性子的我经常感到抓狂,然后他不开心,我也不开心。

现在我们通过所学的DISC特质,从他的特质上理解他的行为,然后再调整我自己的行为,尝试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影响他。

不过谈到改变,我先生通过学习DISC后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他正努力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调整他的高特质,而通过每天的打卡输出,我们也更了解对方,懂比爱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践理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