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成亡国之君了,还是傻点好

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建立帝制到20世纪初清帝逊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近500个皇帝。此外在中原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还出现过250多个叫单于、可汗、赞普之类的怪名号,但实为帝王的家伙,再加上历代农民起义或是叛乱割据后建元称帝、却不怎么被认可的又有近200个。这样算下来,历史上曾经称皇称帝者都快上千人了。

皇帝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谈笑间决定天下人的生死荣辱,可以为所欲为,能够予取予求,比如说让无数人垂涎过的后宫佳丽三千什么的……事实上,在大部分正经王朝的大部分正常皇帝那里,上述印象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很难甚至无法实现的。因为任何政权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皇帝虽然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可以享受到最大的利益,但是也不能肆无忌惮的侵占或掠夺其他共同利益者,否则很容易引发矛盾甚至反抗,最终造成不可预知的糟糕后果。

最极端的后果,就是江山遭到倾覆、皇帝栽下神坛,成为亡国之君。

像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于公是君王死社稷,于私也是个聪明的选择

与权力共生的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而失去了权力的皇帝往往想成为庶人都不可能,那才叫一个生不如死。


一旦成了亡国之君,那么死于非命自然是大概率事件。

秦王嬴政灭六国、一天下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使用皇帝为尊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可惜嬴政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他死后仅三年,刘邦就攻陷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立国不足15年即亡。

我们常听人说“秦历二世而亡”,其实是不准确的。那个欠收拾的熊孩子胡亥其实并不是中国皇朝史上的第一个亡国之君,因为还没等到秦亡国他就被赵高弄死了。同为赢姓赵氏的赵高本打算自己当皇帝,可惜得不到支持,只好另立宗室子婴为帝。

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并非秦二世胡亥,而是秦三世子婴

这位嬴子婴其实才是秦朝的末代皇帝,我们应当称其为“秦三世”。不过子婴只过了46天的皇帝瘾,就被刘邦兵临城下被迫投降,不久后又被进入咸阳的项羽杀死。

子婴这位历史上第一个亡国的皇帝,基本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里大多数“后辈同行”的命运基调。

我简单统计了一下从秦到清的45个亡国之君,其中亡国后被杀的有21人,占47%;能幸运的熬到自然死亡的有12人,占27%;真正做到与国同休、自尽而亡的只有4人,占9%;死因存疑的有6人,占13%;还有2人死因不明。

五胡之乱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太多太乱,就没有统计在内

也就是说,撑死了有三分之一的亡国之君能幸运的老死于床榻之上,剩下的大多数均因各种原因死于非命。

但是同样的死于非命,因过程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却大不一样。

君王死社稷自然是刚烈且悲壮的。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的举动就被很多人赞叹和缅怀,而历史上第一个选择在国破之际与其同存亡的皇帝,则是五代时期的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不过这位看似很有血性的皇帝,虽然曾在政变夺国时诛杀亲兄朱友珪毫不手软,在战场杀敌时也不见一丝犹豫,可是杀人与杀己显然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朱友贞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自杀的心理建设。无奈之下他只能指派亲信将领皇甫麟下手,最终君臣同死,也算是一段佳话。

朱温杀唐哀帝李柷夺国,又被次子朱友珪杀掉篡位,之后七子朱友贞再杀朱友珪,可以说是报应不爽

相比之下,同是五代时期的后唐末帝李从珂就爷们得多了——面对石敬瑭和契丹人的大军围城,走投无路的他领着老妈、妻儿登上玄武楼,全家自焚而死,可谓刚烈至极。而南宋末帝赵昺(音同“丙”)就只能算是“被自杀”了,这个才7岁的小娃皇帝被大臣陆秀夫背着就跳了海,估计就算他反对也没啥用。

在上面那张表中注明“被杀”的亡国之君中,实际上大多都是在国破之际选择投降、最终仍难逃夺命一刀的下场,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那位篡汉建新的王莽就没投降,而是在亡国之后选择逃亡。不过途中被一个叫杜吴的绿林军士兵所杀,而且死了还不得消停:

“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汉书·卷九十九下·列传第六十九下》)

插句闲话——王莽的头颅被后来的历代皇室收藏,直到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因洛阳武库大火遭焚毁为止。

王莽篡汉时有多凶残,亡国时的下场就有多凄惨,当然他还不是最惨的一个

而堪称比那些自杀许国的亡国之君表现更勇猛的,则是金国的末代皇帝完颜承麟。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宋蒙联军合围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知无力回天,便下诏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结果还没来得及完成大典,敌军已经攻入城内,完颜守绪随即自缢而死,完颜承麟则领兵迎战,最终死于乱军之中。不得不说,女真人治国的水平不咋地,连打仗的本事也一代不如一代,不过骨子里的悍勇不屈之气还算得上传承如故。

据说完颜承麟当皇帝的时间还不足一个时辰,于是成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

而剩下那些投降了还难逃一死的亡国之君,其命运也各有不同。

像那些亡国后1年左右就死于非命的,他们的命运其实在交出权力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之所以没有当即处死,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大部分亡国之君在屈膝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必死的命运

首先,无论是灭国还是篡国,已经投降或是“禅让”的亡国之君都已经基本失去了权力,其重要性和威胁性大大下降,所以如何处置他们并不具备急迫性,大可以看看情况再说才比较稳妥。

其次,对于胜利者来说,既然这些亡国之君的生死系于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如废物利用再继续压榨出一些剩余价值来。比如用来招揽人心,招降或是瓦解那些尚在反抗或是存在异议的势力。

此外,还可以拿这些亡国之君当鱼饵钓鱼,以便于试探及挖出潜在的反抗势力等等。

一旦等到价值耗尽或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人失去耐心,那么就意味着这些亡国之君的生命走到了终点,而这个时间最长也不过1年左右而已。

留全尸就是给亡国之君最后的尊严,通常做法是赐鸩酒一杯或三尺白绫  

作为人家砧板上的肉,亡国之君经常因为无厘头的原因意外死亡。

如果能熬过最初的一个年头,则意味着胜利者对那些倒霉蛋不再有什么兴趣,后者的小命基本上算是保住了。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啊。

高洋性情暴虐而且非常的神经质,做出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都不奇怪

比如东魏末帝元善见就不幸赶上了北齐文宣帝高洋这么个疯子。老元先是老老实实的给高家当傀儡,让他禅位也乖乖从命了,高洋对老元的表现很满意,开始时还给予了很高的待遇:

“封帝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魏书·卷十二·帝纪第十二》)

于是老元就继续老老实实的寻欢作乐,啥正经事都不敢干。眼瞅着都快过去两年了,本以为能松一口气,谁想到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高洋却突然送来毒酒一杯,接着把他全家杀了个精光——话说老元恐怕死后托梦都想问问高洋,这到底是因为个啥?

同样死得无迹可寻的还有宋钦宗赵桓。女真人掳走徽钦二帝之后,确实没有杀了他们的想法,不过虐待是少不了的。比如宋徽宗赵佶就是不堪折磨冻馁而死的,死后还被焚尸熬油用来点灯。以至于后来宋金间达成绍兴和议,要求将赵佶的遗骸归还时,女真人只好拿烧尸时未曾燃烬的一截焦木来交差。

女真人确实没有杀掉徽钦二帝的想法,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生不如死

赵桓则在北地呆了足足有30年之久。直到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海陵王完颜亮逼迫赵桓出赛马球,这位北宋末帝体衰多病又不善骑马,结果坠马后被践踏而死。可以说赵桓的死亡与赵佶一样,不存在什么政治目的,仅仅是出于折磨虐待的恶意而已。

据说辽末帝耶律延禧也曾出现在这场著名的马球赛中。不过这位已经81岁的契丹老皇帝的身手显然不是才56岁的赵桓能比的,他甚至试图纵马突出重围逃走,结果被乱箭射死,不过死相肯定比赵桓好看些:

“正隆六年春,亮宴诸王及大将亲王等于讲武殿场,大阅兵马,令海滨侯(耶律)延禧、天水侯赵某(桓)各领一队为击掬……既合击,有胡骑数百自场隅而来,直犯帝马,褐衣者以箭射延禧贯心,而死于马下。帝(赵桓)顾见之,失气堕马。”(《大宋宣和遗事·贞集》)

而另一位杀人魔王、前赵昭武帝刘聪连杀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看上去有迹可循——他对这两位被俘的西晋皇帝当做奴仆一样大肆羞辱,引得西晋旧臣、故老难掩悲愤之态,于是刘聪便可以趁机杀掉他们。不过刘聪杀人如麻而且从来无需理由,所以他的如此做法还是出于虐待、取乐的目的居多。

能跟北宋的徽钦二帝比惨的就只有西晋的两个俘虏皇帝司马炽和司马邺了

另一位死得莫名其妙的是西汉末帝刘婴。这个倒霉孩子4岁起就被王莽囚禁,不但与世隔绝还不许任何人跟他说话,以至于刘婴最后成了个傻子。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已经无声无息了17年的刘婴突然又成了香饽饽——有个叫方望的神棍认为他有“天子气象”,于是便趁着王莽被刘玄击败的机会将刘婴掳至临泾(今甘肃镇原),欲立其为天子。

这下刘玄可不干了。这货因为自称是汉室皇裔才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其实跟“大耳贼”刘备号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一样,离西汉皇统正朔偏得都有点远。所以刘婴这个正儿八经的废帝“出山”,对他的正统地位打击极大,于是刘玄二话不说就发兵来斩草除根,最终刘婴死于乱军之中。

刘婴应该是历史上命运最凄惨的亡国之君了,从生到死都是被人操纵

刘婴算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身为一个亡国之君,哪怕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傻子都是一种奢望。


真傻子活不长,但会装傻的亡国之君却大多可以善终。

安安静静的傻子活不长,但善于表现自己愚蠢一面的亡国之君,命运就要好得多。

另一个著名的傻子皇帝蜀汉末帝刘禅,也就是人们很熟悉的刘后主——之所以这货被认为是个傻瓜,大概就因为那个著名的成语“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这哪里是个傻瓜的表现?司马昭步步杀机,刘禅言行神态稍有差池,就是命悬一线的结局。可这位刘后主凭借神速机智的反应和影帝级的表演,没有露出半点破绽,终于保住小命,最后得以善终。

“乐不思蜀”其实体现出的是刘禅的生存智慧

有人可能会鄙夷刘禅的作为,认为有失尊严和体面——话说都成亡国之君了,真要尊严和体面的话这会儿坟头上的草都长出好几茬了。既然已经是苟且偷生的下场,能活下去总是好的,起码能够延续刘家的香火。想必即便是他爹刘备泉下有知,也会赞赏刘禅此时的表现。

刘禅会装傻自然是其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不过更重要的则是上古时代的贵族传统和礼仪教养,使得在新旧王朝交替之时,彼此能保有最基本的尊重和风度。所以除了像项羽这样的极度仇秦者和刘聪这样的蛮子以外,王莽没有杀掉刘婴,曹丕也能善待刘协,三国的亡国之君刘禅、孙皓、曹奂也都得以善终。但是从南北朝起,宋武帝刘裕首开对禅让之君斩尽杀绝这一恶例之后,此后历朝的末帝就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从南北朝到北宋的500多年间,能够逃过死于非命这一结局的亡国之君,居然只有南陈后主陈叔宝、后晋末帝石重贵、后周恭帝柴宗训3人而已,剩下的没一个有好下场。

能活得时间较长的亡国之君,大都集中在两晋南北朝之前和两宋之后

所以如果能有一线生机,向刘禅学习就成了一些聪明的亡国之君的救命法宝。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后主刘鋹(音同“场”)就是个著名的暴君,因为疑心病太重甚至做出杀尽宗室、大臣必须自宫才得晋用的荒谬举动。亡国后,这货也不改本色,先是将所有的责任推到宦官龚澄枢身上,然后又丑态百出,使得北宋君臣对其非常鄙夷,自然没必要宰掉他。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给他赐酒,刘鋹就表现出要被毒杀的模样,当场丑态百出的大哭起来,结果腹黑的老赵自己把那杯酒给喝掉了。再比如宋太宗赵炅要讨伐北汉刘继元时,他又厚颜无耻的狂拍马屁:

“乙未,宴潘美等于长春殿,上亲授方略以遣之。时刘鋹及淮海王俶、武宁节度使陈洪进等皆与,鋹因言:‘朝廷威灵及远,四方僭窃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上大笑,赏赐甚厚,鋹诙谐类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

刘鋹都有了成为各国降宋之君老大的“远大理想”,赵炅哪里还舍得杀了他?

刘鋹干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将南汉大臣统统阉割,朝堂之上只有他一人是“带把”的

跟“识相”的刘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蜀末帝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和吴越末王钱弘俶。

孟昶就是那个被老婆嘲讽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家伙。他亡国时投降的挺利索,宋军从伐蜀到孟昶献城总共才用了66天,还找来前蜀皇帝王衍的翰林学士李昊来写降表——话说这位李大才子曾替王衍写过一回降表了,算是个熟练工,结果被蜀人在家门写上“世修降表李家”,成了大笑话。

不过此后喜剧就成了悲剧。孟昶离蜀时跟家乡父老上演了一出“十八相送”的苦情戏码,抱头痛哭不算,还一口气送出好几百里,这显然就是不想让宋太祖赵匡胤晚上睡好觉了。尤其是赵黑胖似乎又看上了孟昶的才女老婆花蕊夫人,于是“昶至京师……七日而卒,追封楚王”(《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插句闲话——赵匡胤霸占花蕊夫人这件事可比赵炅强占小周后靠谱多了。比如《十国宫词》中就有“初,花蕊夫人入宋宫,念其故主,乃携此图悬于壁,且祀之谨。一日,太祖幸而见之,致诘焉”的记载。

大才女花蕊夫人很有川妹子的泼辣劲头,但乱世浮萍,红颜薄命,最后也不得善终

李煜的死因,在正史中都没有详细说明,除了《续资治通鉴》中有“李后主之卒,它书多言赐鸩非善终”的说法外,记载最为详细的则是宋人王铚的所著的《默记》:

“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赵炅似乎有在亡国之君过生日那天送毒药当礼物的习惯——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11年后,吴越末王钱弘俶也在过60大寿时,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光烛一庭,是夕暴卒。

如此巧合,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李煜不仅是死于文人酸气太重,更重要的是南唐亡国之民怀念旧主。至于钱弘俶更是在当吴越王时勤政爱民,不仅屡次蠲免百姓欠税,还治理国政使得“境内无弃田”,粮食丰稔,民生富足,广受爱戴。

宋太宗的恶癖似乎就是在人家过生日时送毒药当礼物

这样的人物,哪怕被拘禁在京城,依然让赵炅睡不好觉,还是弄死了比较安心。

所以亡国之君光会装傻还不行,最好在位时是个昏君暴君,这样亡国之后才活得久。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那位末代皇帝,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可笑又可怜的故事,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这位两次在位又两次退位、还当过一次伪帝的家伙,显然从无数“前辈同行”身上吸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明白自污和自取其辱才是保命之道的道理。

最后再来说说另一位结局存疑的亡国之君——宋恭帝赵㬎(同“显”)。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蒙古铁骑兵临临安城下,年仅6岁的宋恭帝赵㬎投降退位,次月在母亲谢太后的带领下被迫北上去往大都“朝见”。话说300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抢得江山,如今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看起来像是场荒谬的报应,怪不得后人曾赋诗讽刺曰:

“忆昔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宋太祖》元·无名氏)

(这首诗还被罗贯中沿用到了《三国演义》中用来嘲讽曹操:“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

赵匡胤从柴家的孤儿寡母手中抢得江山时,可否想到他的子孙会遭遇同样的下场?

赵㬎到大都后被封为瀛国公。18岁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让他入吐蕃出家学佛。此后他滞留高原长达34年,直到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返回大都,不久去世。

关于他的死因,一个说法是病逝,另一个说法是因为写了下面这首思念故国的诗,触怒了元英宗硕德八剌而死于文字狱: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在燕京作》元·赵㬎)

而在唯一有较为明确记载的《佛祖历代通载》中,又因为断句出现了新的疑问:

“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六》元·念常)

您说是该理解为“瀛国公被赐死于河西”,还是该断成“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

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导致的各种断句争议,简直数不胜数

不管怎么说,赵㬎能在亡国之后又苟活了35年,都得算作亡国之君中的幸运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成亡国之君了,还是傻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