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败.而立

月前听《得到》讲诉孙子兵法,略有感悟。后出差美国途中看《司马懿》,发现跟那期孙子兵法音频的感悟出奇一致,便整理思路,随笔一篇,聊慰我心。


图片发自App


以强胜弱

年轻时,总有英雄主义情结。看着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便觉着这才是英才之体现。现渐渐明白,世上能以弱胜强的案例极少,除去主角确实骁勇善战,天时地利亦缺一不可。其实,孙子兵法是教人要以强胜弱,而非天真地幻想着以弱胜强。充分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确保自己占据优势再动手,否则,便静观其变,勿轻举妄动。

回看司马懿生前数次重要战役,均为确保己方占据明显优势再出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要制胜杀敌,一生少有败绩。刚开始时总觉得他还是过于保守,但越来越发现,真的要相信比你聪明得多的人的想法和做法。在没有足够实力之前,梦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博大,往往结局惨淡。越重要的战役越是要谨慎经营。


图片发自App


等待的重要性

等待在很多时候,可能都是最好的选择。此点可能多数年轻人不爱听,包括当年的自己。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到战机。在时机未成熟时出手,或者不能准确地判断时机,就会踩错节奏,结局会让人失望,甚至异常惨痛。

在这点上,司马懿做得尤其出色。在与诸葛亮的终极对决中,他兵力强于诸葛,但因军事经验和才能不如诸葛,所以他极少贸然出手。前期他判断出蜀军缺粮草,用等待这种耗时间的战术来赢。后期他判断出诸葛凡事亲力亲为,食少事多,过于消耗生命,又用了等待其油尽灯枯的战术,最终赢得胜利。

晚年与曹爽的博弈中,司马懿数次忍耐受辱,儿子被用刑,夫人气病致死,弟子部属屡劝,均在忍耐中等待时机。终于候得曹爽出城,让死士集结,一举翻盘。

然而,等待,耐性,是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最最缺少的。因为总想着只争朝夕,速战速决,年轻便有成。加上中国人素来有三十而立的不成文传统,年轻人每逢其时内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想要有钱或成名的冲动,便会逼得自己想走最快的路,该等候时不善等候,不该出手时轻易出了手,结果往往让人遗憾。偶有所成者,会庆幸自己能力和运气俱佳,但其实人生只是没有如果,如果可以重来,又怎知耐心等待难道不会更好?


图片发自App

先风险,后收益的思维模式

这点,其实很看性格和天赋。我这类人,前半生就怎样都学不会这点。只有到了现在,才慢慢读懂了这种思维模式在管理岗位中的重要性。

为将者,善攻者比比皆是。骁勇善战的背后,是其锐利无比的矛。过去十多年,我征战商场,靠的就是身上这把锋利的矛。再难的事情,我都敢于面对。用李云龙的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绝不放弃进攻的努力。而且凡事均往好处去想,往好处去说,往好处去做。这种人,遇到顺境时,往往风头无两,所向披靡。但人怎会只有顺境?逆境中,首先扑街的,就是善攻不善守者。矛耍得太溜了,有时便会划伤自己。


图片发自App



反观司马懿,多次重大打击中都能稳住阵脚,必有其道理。他做事前,往往先衡量风险,计算潜在的损失及收益。仔细权衡,只要风险过大,哪怕收益也不小,他都不会轻动。而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存在搏一把的侥幸心理,眼中看到的都是成事后的富贵荣华,却未曾想到万一有意外闪失时自己是否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其结果轻则丢盔弃甲,重则一杆清袋,重头再来。知进者谓之勇,但善退者,往往更能担大任。有些重要岗位,非选那些曾经失败过的所谓loser不可。因为他们更有敬畏之心,做事更有底线和分寸。不再意气用事,不太受情绪波动的干扰,不会一味冒进。于是更能成就大事。

音乐界非典型哲学家李宗盛早已在歌词里告诉了我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败.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