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自在,失常在

图片摄于日本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这么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简单粗暴地分成两件事:一件是关你屁事;一件是关我屁事。

“这事不归我管。”“你懂个屁!”“这不是我所感兴趣的东西,我没必要了解。”这些话常反映在我拒绝某件事情之后的解释中。很多次我也反问自己,这事真不该主动承担一下吗?你真的懂人家表达的意思了吗?这事情你是不感兴趣还是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其实自己清楚得很,一次次的拒绝无非是为求得一自在,图个舒服,就是在自欺欺人而已。等一段时间过后,检验阶段成果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收获什么积极的反馈,反而砍断自己向外延伸的触角。着实不该!

这是一个恐怖的领域意识,恐怖的不是形成这种意识本身,而是这种意识有一个惯性防御的特点,慢慢地就发现自己变得偏执和顽固。

事实上,我觉得领域意识跟人的胸襟和格局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够包容周围的变化以及拥有超长视野的能力,那领域意识就是他抵御威胁的高墙,使他更专注于深耕自己的领域,越做越好,提高自己的能力高原,而且给人期待;倘若一个人像我这样,既没有胸襟,更谈不上格局,那领域意识就是自我的囚笼,最后演变成安葬自己的坟墓。

对于没有格局的个人来说,领域意识很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你愿意做的事情你会选择多去做,越做就越擅长,越擅长你就越坚持做这个事情,恶性循环,受困于能力陷阱之中,其他领域的能力你自然无法触及,更别说突破;相比这种对自己最直接的影响,顽固者的领域意识更容易被外人贴标签。既然你只擅长处理这些问题,那就摁着你在这个位置输出你的价值才划算,你就乖乖当颗螺丝吧。但我认为,对于螺丝的自我修养得有螺丝自定义的原则才行,自己能转进去就别允许其他人拧进去。

如果放在以前,生命的长度也就五六十年,那一般的领域意识也算得上主流,而且也算规划合理。自己守着一亩三分地安乐度日,不用过多考虑生活的方式,也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人生意义,自在就完事了。因为每一天、每一晚,都是在占用你为数不多的时间,多折腾一回就意味着往后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仓促;但如今生命的长度已经被拉长到七八十岁,那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还要为多余的二三十年多做打算,人生意义就成为了主题,势必要仔细琢磨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以及要实现的人生价值。

因此,我告诫自己:不要着急给自己定型,丈量自己的生活也未必使用跟别人一样的标尺。即使自己希望生活中的愿望还是能简单些,例如能继续祈祷自己开心地当一捆韭菜、一条咸鱼或者是一堆不知道怎么分类的垃圾。但是生活铁定是不允许我这样想,更不会允许我这样做。它会像一根挥舞着的粗棒,让我这块锈迹斑斑的废铁时刻胆战心惊。所以自己要识趣,要多探索,多尝试,人未必为一件事而努力,也未必只遇见一件事。在未来,人生还要面对很多糟糕的事情,所以不要太早学会忍受,这样人生会变成一场徭役,而被拉长的生命无疑会增加自己徭役的时间。

为生活多补给一些进取心,把心里的锤子也丢掉,积极把握机会,努力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理,理性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小心翼翼地和万兽群奔保持距离,解决身边矛盾的问题并编织自己行动的逻辑,审慎分析利弊得失,带上最少的负担和给养向前挺进,为自己创造一个增量人生。

泥巴张万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自在,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