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ssion Fair

      一天女儿放学回来,给我看一张学校发的单子。看了一下,没怎么搞懂,上面列着很多学校,问女儿,女儿说是学校提供的关于申请学校的信息。我们仔细又看了一遍,这时才注意到人家赫然在上面写着:“Admission Fair”。这时才想起有些学校的网站上是有他们主办的Admission Fair信息的。这种Admission Fair在大波士顿地区的申请季其实很多,主办的学校是independence school。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admission fair呢?就是这种indenpenden school其实很多,这种推介是一家学校主办,其他学校来参与的。轮流主办下来,自然就很多的admission fair。一般主办校会在自己的网站上注明的。

图片发自App

      这次主办校是一所初中,在国内可能都没有听到过,只有6-8年级。美国的学制在外人听起来可能有点混乱,不过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校,上网站看看就清楚了,否则听别人讲终是一头雾水。以波士顿为例,小学有的到5年级,也有的到6年级。有的学校会从1年级或者更早一直到12年级,也有的到5年级或者6年级就结束。中学一般是从7-12,或者6-12,但是也有特例,比如Danahall 近来已经招5年级。波士顿很多很牛的高中,在国内被无数遍念叨的高中,其实是从9年级才开始招生的,一般是9-12年。但是也有学校,比如Groton,就是从8年级开始招。还有的学校只做初中这一段,比如在国内颇有被踏破门槛趋势的Fay School,是7-9年级,而这次主办校就是6-8年级。我们在国内的学制是非常整齐划一的,就搞不懂为啥美国的学制这么多花样。这跟体制和需求都相关吧。国内毕竟是以公立学校为主,而美国的私立校在教育体制中也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家私立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适应人群,说到底,是家庭和学校的选择问题。比如女儿现在就读的学校,最高只到六年级,有的家长可能喜欢一贯制的教育,就不会选这种学校。但有的家长觉得小学教育是有特别要求的,不能和大孩子没有区隔,包括小孩子到高年级也会获得带小同学、锻炼领导力的机会,那么就会选择这种只做小孩子教育的学校。同理,在选择中学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考虑。比如我们喜欢从初中一直到高中的一贯制中学,但是有的家长会青睐只有初中的,然后到高中再换一所学校。选择性始终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优势,顺便说一句,美国也会有专门给一些有特别需求的孩子开设的私立学校,比如阅读障碍或者其他问题的孩子,这些学校家长申请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好像之前也有正常的孩子被送到这样的学校里,结果可想而知。申请的时候,家长可能很多时候在为是否录取焦虑,其实真正值得担心的倒不是这个,是进了学校之后的读书过程。名校未见得是唯一选择,据说现在劝退的也有。读书是被录取后的过程,不是录取的那一下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内留学或者移民的家长才要更多地去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比如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安排,学校所在区域的治安极生活情况等等。学校今年申不上,明年可以再申,即便两次都没申上,也还有其他很多选择,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的事。但是进了不适合的学校,不只是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什么时候国内的家长在孩子申请学校时不再只看排名、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能被录取,而是主要考虑这所学校是否适应自己的孩子,这时的留学选择才是理性的。如果家长如此理性,估计市场上一些不太好的中介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某种程度上,是家长的恐惧和欲念催生了这个市场的不理性。

图片发自App

      其实,美国的私校会有很多安排让你在申请前了解学校。学校的open house、shadow day(不是所有学校都有)、预约访校都是有效途径,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单独和学校联系,邮件、电话都可以。甚至有的学校会在网站上注明,如果你拿到了offer,但是不确认是否最后确定要来学校,你也可以在拿到offer后再次要求访校。

      今天要说的admission fair也是一种途径,这种安排的好处是,你可以见到很多你想申请的学校,因为真的就像一个fair。我们是在晚上6:30到的主办场地,fair刚刚开始。每个学校一个展位,就是一个长方形桌子,可以摆放一些学校的宣传材料。校方一般是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负责接待。进去后,我们立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有些牛校根本没来。比如Fay school,比如Phillips Adover,一开始Nobles也没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来。来的学校中,初中、高中以及初高中一贯制的学校都有,都是大波士顿地区的学校。有的学校很近,就Newton,有的很远,有一所寄宿的女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已经在麻省的很西边,快出麻省了。基本上几个好学区的有代表性的私校都在。能够当面和学校招生的老师沟通确实是比较好的了解学校的途径,有问题也可以直接提问,自己在申请中的要求也可以沟通,所以这种fair形式的见面会还真是不错。因为是面对面的沟通,老师肯定是一对一的解答,这就比open house那种更有针对性。当然,这种fair是建立在对学校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如果完全不了解学校,还是open house和访校来的直观。

图片发自App

      我们重点和能够申7年级的学校做了交流。老师们都很热情,如果关于申请他们尚有不能确定的问题,会让你留下联系方式及你的问题,回头回复你。有几所学校,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一所是Lexington的Lexington Christian Academy(简称LCA),这所学校是明明白白的宗教学校。之前米果留学的刘老师曾经在群里科普过美国的宗教学校基本情况,有的教会学校还是比较严格的宗教教育,受教会的影响很直接,而有的情况完全不是如此,这个也是申请时需要确认的。这里无关乎宗教信仰好不好,只是孩子在无宗教信仰的背景下长大,可能会不适应。但是另一面呢,宗教学校通常人比较友善,学费也远低于那些昂贵的私校。所以,说到底,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想不想要和是否适合的问题。LCA在宗教学校中是不错的,学区不错,受教会影响小,同时学术也还不错。在那儿看摊儿的是个小伙子,很帅。我们聊的时间比较长,主要还是对这类宗教学校很想多了解一些。他们是开圣经一类的宗教课程,但是不会要求学生一定去教堂。高中部的国际生可以住校,但是住校地点是在校外。我们经过聊天,很惊讶地发现这天就是LCA的open house,不能不对这个小伙子表示同情,他自己也笑:“A long day。”后来我们要走的时候发现那个小伙子由于没有人去咨询,自己一个人在那儿抛水瓶玩儿。我们有时觉得申请这样的事太大,如临大敌,其实不过是孩子在哪个学校读一段书的问题。不知道是否有人觉得自己是被某所学校成就的,就common sence 来说,我们能够深刻记忆自己经历的学校,是否因为我们在那里遇到了可以启迪人生的人呢?那个抛水瓶的小伙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让一个平面的学校展台一下子立体起来。还有一所女校Stoneleigh-Burnham School,这所学校寄宿,国际生比例不低,也有些中国孩子。当知道我们来自北京时,老师很热情地告诉我们,在那儿我们会遇到来自北京的孩子。波士顿有几所女校,很著名的是Winsor School,在全美也是极好的女校;还有我们熟知的Danahall,Danahall是在本次的fair 上的;还有一所Newton Country Day School,这所学校也许国内的人知道不多,因为不招收国际生,是一所天主教背景的学校,但是本地人都会认为是很不错的学校。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几所女校,有的在本地口碑也不错。这些学校中,Danahall是从九年级开始招国际生的,其他学校基本是走读。男校女校也是择校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有的家长很青睐男校或者女校,有的家长则一定要选择混校,这个不好说哪个好。我们之所以介绍这些学校,不是因为这些学校杰出,只是想给大家看到这个私校体系里的选择项。是否宗教学校是个关键选项,要知道美国私校相当多有宗教背景;男校、女校、混校也是个选项。这次fair 上都是大波士顿地区的学校,否则地域也是个重要选项;此外,这次的学校以走读为主,走读和寄宿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选项。我们面对庞大的选校体系,如果可以在这些基本选项上有个选择,就可以大致确定一下选校范围,也是自己DIY申请或者和顾问沟通的基础。顾问的选校不是凭空而来,基本条件也是要自己设定的。这如同我们要买房子,我们不会跟中介说,我就是要买房子,其他边界条件没有了。这样中介也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

图片发自App

      来fair的家庭不是很多,fair也只有一个半小时,我们走的时候已经快结束了。有些家庭会表现出对一些学校的兴趣,但也有的会直接很遗憾地表示住的太远了。学校也很直接,比如什么情况他们是不接受的,尽管很遗憾,还是会很直接地说这种情况不行,这种沟通简单有效。有时我们支付了很高的交易成本,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当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相信关系和特权。如果我们的选项够多,系统够开放,规则够清楚,是否类似寻租这样的事情就会慢慢减少了呢?

还有个比较好玩的现象是,其实有一部分是中介或者顾问来fair。这是因为很多学校每年的招生可能都会有调整,实时的信息才是最有效的。这个信息更新只有在学校的官网上公布的最可信,很多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家长和孩子就会被误导。我们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中介,她是在Newton这边做国内留学或者移民家庭的中介服务的,好像最主要的业务是给上走读的孩子找寄宿家庭,以及协调寄宿家庭中后续问题。我们等车来接的时候,她跟我们聊了有一会儿。以做投资的角度看留学这个市场,会很惊讶于它的盈利模式,也会很惊讶于它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市场实实在在存在着,最近几年还有越来越繁荣的趋势。而且围绕留学的附加服务也是很多,这种繁荣估计在美国人看来是很奇怪的事情。记得在犹太家庭中住的时候,女主人曾经跟我提起过近年来很多中国人来美国读书。开始来的主力军是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后来是本科为主,现在美高也终于占到很重要的比重。美高的繁荣从根本上导致了相关服务的繁荣。美本和美研学生不会遇到的问题,在美高学生中是普遍的。这部分市场需求一定会被满足,不管这种是合理的,还是非合理的;不管这种服务做得好还是坏。我希望这位中介有很好的业务源,也有很好的服务水准。但是,也隐隐觉得,如果这部分市场空间不存在,是否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些?根本无需顾忌什么小别离?

      以上就是与admission fair相关或者不那么相关的一些话题。现在已经是国内的上午,美国的夜晚。波士顿多雨,感觉每周都会下雨,今天也是凄风苦雨的一天。这样的时刻,喝一杯中国的热茶,想念国内的朋友,敲下这些文字,感觉已经梦回中国。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Admission Fair)